首頁>Club>
李學勤先生倡導走出疑古時代。
10
回覆列表
  • 1 # 羅爾斯正義

    個人認為這種西來的思路有利於加強我們文化的底蘊——好比當年佛教傳入一樣。只不過始終要把握一個科學的態度,不能情緒化——實事求是的整理國故,就算是否定了“祖宗”,也沒有什麼問題吧?同理,刻意的否定“祖宗”,也是不對滴。

  • 2 # 金子171052494

    可疑但不可否。凡事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才能得到合理的結果。疑必須在充分了解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這種疑才會有正面作用;如果沒有對事物的深入瞭解、認識,出於本能的厭惡或其它不純動機,就全盤否定,那就是無知和耍無賴,根本沒有資格說三道四。文化是需要傳承的,古代文化是今天文化的根,全盤否定古代文化,就是把自己的根閹割掉,是極端不自信和不負責任的表現。

  • 3 # 知鴉

    「後來秦始皇又成了統一的事業,但各民族間的種族觀念是向來極深的......於是有幾個聰明人起來......他們起來喊道:『咱們都是黃帝的子孫!』......這種說法傳到了後世,便成了歷史上不易消釋的『三皇五帝』的症瘕,永遠做真史實的障礙。」

    ——《<古史辨>第四冊序》,1933年

    在顧頡剛的推測中,「三皇五帝」之說蓋只是人們為了「大一統」的觀念而編造出來的事情。

    民國二年(1913年),正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顧頡剛聽了章太炎先生所辦的「國學會」講學,對章氏大為敬佩,並一度立志做一名古文經學家,此時的顧頡剛,對中國的古史與古書是持相信態度的,這就是所謂的「信古」。

    ▲顧頡剛(1893--1980),歷史學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現代歷史地理學奠基者。

    但是沒過幾年,顧頡剛讀到了康有為所著的《新學偽經考》與《孔子改制考》,雖不能完全信服於康氏的論述,但康有為的今文經學觀點還是給予了他很大的啟發。由此,顧頡剛對古文經學不再一味崇信,轉而對古史的真偽進行懷疑,這就是所謂的「疑古」。

    1919年五四運動後,新思潮遍卷全國,懷疑思想也得以盛行,於是,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派」便興起了,並在20世紀20年代後形成了一股席捲整個學術界的疑古思潮。

    《古史辨》的出版猶如晴天霹靂,其對中國古史系統的「破壞力」似乎已達到了可以「摧毀」的地步。疑古思潮立即贏得了眾多史學家的響應,《古史辨》一書也很快被翻譯成了英文、日文版本。自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出版以來,羅根澤、呂思勉等文史大家也參與進來,至1941年相繼出版成《古史辨》共七冊。

    ▲《古史辨》編著:顧頡剛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時間:1982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提出的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即是「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比如,在《論語》中,孔子是隻講堯舜的,而到了戰國時期,古史才追溯到比堯舜更早的黃帝,及至更後,才出現更為完備的「三皇五帝」古史體系。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時間越往後,中國的古史期就愈長,所以顧頡剛認為,中國的古史很大一部分都是後世層累地積造出來的。

    在疑古派看來,東周以前的歷史都是值得懷疑的,因為這些古史缺乏相應的文獻資料,而流傳至今的古書,也存在著大量的偽書。從古史真偽到古書真偽的辨證,中國古史瞬間變得茫茫不可考證,中國歷史也由煌煌上下5000年變得僅有2000餘年可考。

    在顧頡剛看來,缺乏文字資料的東周以前的古史,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是,疑古派沒有充分考慮的是,一旦有考古資料的出土,古史與古書的證實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王國維在古史研究中提出過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即在古史研究中,將已有的文字資料與新發掘的考古資料相互結合驗證,便能更為準確地佐證古史,這是一種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安陽甲骨文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重視。1917年,王國維更是根據甲骨文資料考據出了商代王世系表,1928年,安陽殷墟考古發掘正式開始。

    殷墟的發現,證明商朝在歷史上真實存在,而甲骨文資料也佐證了古書中記載的商王世系表的準確性。考古學的興起對疑古派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那些被懷疑的古史,某些部分已經被證實是真實的,那些被懷疑為偽書的古書,很多也被考古證明為是真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老公是媽寶而婆婆小姑子都是非常彪悍的型別,怎麼處理,怎麼讓自己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