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網際網路及智慧化的不斷運用,人們將面臨無工作可做,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1
回覆列表
  • 1 # 林三土

    “人工智慧的出現與應用,將導致工作崗位大規模消失”,這樣的恐慌在過去十幾年裡逐漸進入主流關注的視野。但是放眼人類歷史上,與此相類似的擔憂,其實早就出現過。尤其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前後,隨著蒸汽機、電動機等裝置的發明,及其在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應用,當時社會也紛紛陷入了“工業生產即將完全自動化,工人們將全部下崗,再也找不到新的工作”這樣的恐慌,工人們有時會組織起來打砸工廠裡的新機器,試圖以此阻嚇資本家對生產線進行更新換代。當然,從我們這些“事後諸葛亮”的視角來看,當年對工業革命的這種恐慌,其實是杞人憂天。這並不是說工業革命並沒有對當時工人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畢竟被自動化生產取代而被迫下崗衣食無著的情況比比皆是),而是說,儘管從短期、區域性、個體的層面來看,工業革命確實存在不可否認的負面後果,但是這種負面後果和“工業革命將要導致工業崗位大規模消失、人類社會將出現一個龐大的無所事事的人口”這種擔憂,性質上並不相同。工業革命誠然讓一些傳統的職業消失,但同時又創造出了許多新的職業和工作崗位(包括新的製造業領域,也包括新的服務業領域),而這些新職業與新崗位,是工業革命以前的人們所沒有辦法設想的。類似的,人工智慧的出現,從短期來看,肯定會衝擊和顛覆既有的職業圖景,但我們並沒有辦法知道,當這種衝擊過去之後,新的經濟模式是否會製造出(以及會製造出怎樣形式的)全新的、我們當代人完全無法設想的職業與工作崗位。所以,與其耽溺於“再過十幾年人們將無事可做”的想象而無法自拔,不如把目光放在更急切、更現實的問題上,比如:目前最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或影響的職業是哪些;在這些行業內工作的人們是否有足夠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來進行自我調適;如果沒有的話,社會應當如何進行補償與扶助,以保證更多人能夠順利地度過經濟轉型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穿越到18歲那年,你會對那時的自己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