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清漪漪

    年少不懂李宗盛,再聽已是而立年,老歌就像是老酒卻有不同,老酒需要三五個老朋友細細品嚐,把酒對青天,一起回憶回不去的昨天,老歌則是一個人躺在床上細細品味,才能聽出其中滋味兒!

  • 2 # 農曆壬申年

    先說第一個原因。不久前,釋出的一項名為“跟從前相比,你的聽歌習慣跟以前相比有了哪些變化”的調查,從 3916 次回答可以看出較普遍的一個趨勢是,人們都“不怎麼關注打榜新歌了”。比如說排在首位的回答就是“從前是什麼流行聽什麼,現在是什麼流行就不聽什麼”(獲得 1070 次贊同);其次是“喜歡聽老歌,點開排行榜一看都是什麼妖魔鬼怪”(獲得 515 次贊同)。也有讀者表示,現在不看國內的榜單了,會去翻一些國外 Billboard / Spotify / UK 等音樂榜單。

    而最近,美國紐約大學發表在 PLOS ONE 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對美國年輕的千禧一代來說,老歌也比現在的新歌更“經典”。

    研究調查了來自紐約大學 643 名千禧一代(年齡在 18-25 歲)的學生,給他們隨機播放的 152 首樣本歌曲中的 7 首讓他們進行辨識。結果發現,相比之下年輕人對 1960 年至 1990 年歌曲的旋律記憶是最穩定的,這些歌曲多數並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而 2000 年到 2015 年期間發行的新歌,雖然辨識高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迅速降低。

    實驗結果主要揭示了美國千禧一代對音樂的集體記憶有三個不同階段:人們對 2000-2015 年間新歌的遺忘速率最快,而 1960-1990 年間歌曲的記憶最穩定,更早的 20 世紀 40 年代和 50 年代期間也是呈逐年下降趨勢。

    雖然研究人員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原因來解釋為啥人們對 60 年代到 90 年代歌曲的記憶水平穩定,但研究指出,這期間歌曲的多樣性明顯最高,在 Billboard 排行上榜的歌曲也最多。

    當然,即使是在 60-90 年代時期,人們對不同歌曲的認知度也不盡相同。其中一些是眾所周知的,例如 Percy Sledge(1966)的“When A Man Loves A Woman”,Player(1977)的“Baby Come Back”和 Blondie(1980)的“The Tide is High”,而其他人,比如 Dawn(1970)的“Knock Three Times”,John Denver(1975)的“I"m Sorry”,Lionel Richie(1982)的“Truly”,幾乎都被遺忘了。

    該研究的作者也承認,年輕人對這些經典老歌的識別情況與 Spotify 上相應的播放次數存在關聯,也就是說老歌播放次數總要比新歌多,所以它們被記住的可能性就更大。但這反而也印證了 60-90 年代流行歌曲的盛久不衰。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帕斯卡爾·沃利什(Pascal Wallisch)教授補充說:“Spotify 是在 2008 年推出的,我們研究中有近 90% 的歌曲是在 Spotify 存在之前就已經發行了的,這說明千禧一代年輕人仍然會在上面去找些老歌來聽。”

    再說第二個原因。歐洲的線上音樂網站 Deezer 去年釋出了一項調查,發現 1000 個英國人有 6 成會反覆聽自己喜歡的那幾首歌,基本不帶換的;還有 25% 也表示不會嘗試自己喜歡的音樂流派以外的風格;24 歲左右是搜尋新歌的高峰年齡,有 75% 的人每週會聽 10 首以上的新歌,而有 64% 則表示他們每個月會關注到 5 個新的歌手。但是在此之後,人們追音樂潮流的勁頭就開始減弱了。

    這些不聽新歌的英國人給出的主要理由還是“太忙了”。Deezer 的調查中,有 19% 的人聲稱新歌太多追不過來,16% 的人是因為工作太忙,也有 11% 說為了照顧孩子沒時間聽新歌。大約有 47% 的受訪者稱,他們其實還是想要多聽些新歌的,但前提是自己能有更多時間來追潮流。

    無獨有偶,2015 年 Skynet&Ebert 部落格在對美國音樂 Spotify 使用者和 Echo Nest 的資料進行分析時就發現,人長大後音樂品味也會變得“成熟”起來。

    青少年聽歌口味受流行樂的支配,生怕被新潮流所拋棄,所以嘗試聽各種流派的歌,甚至假裝喜歡也是有可能的(peer pressure)。而在長大以後,聽歌這件事受流行的趨勢影響逐步減少,直到三十歲時聽歌的品味開始變得穩定下來,所以在 33 歲以後就基本不聽新歌了。

    除了沒時間關注新歌,不聽新歌還主要是因為懷舊。

    有時候一個人單曲迴圈了 N 年的歌,往往是因為這些歌曲能夠喚起一些回憶,可能是很久以前的某個時期發生的事,或者是會記起某個人,而音樂跟人的記憶密切關聯是早已被證實的。

    青春期聽的音樂對你的聽歌品味影響深遠。一項研究顯示了聽歌是如何刺激我們大腦的:當你聽到喜歡的歌曲會讓你的大腦產生愉悅的反應,釋放出多巴胺,5-羥色胺,催產素和其他感到快樂的激素。而人在青春期時期荷爾蒙分泌旺盛,會對這些反應變得更加敏感,再加上懷舊的影響,就導致,十年後的你跟十年前的你在聽歌喜好方面很可能差別不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在聽歌方面就跟造型打扮一樣,當你找到標誌性造型時,基本也就不再折騰了。

  • 3 # 無何有色

    年輕人不僅在老歌,同時也在聽當年的自己。

    歌聲往往是一個人此時此刻情感的寄託。一首光輝歲月,可能是當年在KTV的懵懂與激情,而變成了現在的清冷與膽怯。

    一首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又寄託了多少的思緒與懵懂清純,甚至海誓山盟。

    當然 ,每個人喜歡的老歌都不一樣,或許是當年常聽到的,或許是當年心中的TA常在嘴邊哼哼的。這一切對今天的自己來說,都不在單單是一首歌了,而是一個故事,一段回憶 。

    可以說年輕人懷舊了,難道年輕人不想回到以前那個勇敢而無謂的自己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王昱珩離開《最強大腦》很久了,還是讓觀眾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