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賢目閒話
-
2 # 一鹽九錢置地五餉
世界之為世界就是世界“性”,與佛教文化中“性”的意思相一致,亦即世界的根本秉性!“性”就是最基本最元始不變的本質!
通俗的講“世界之為世界”就是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所應必備的基本條件因素![尬笑][恐懼][笑哭][捂臉][得意][得意][耶]
-
3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世界之為世界”的意思是“世界所以是世界”。“之為”中,“之”仍是世界的意思,有強調、加重語氣的作用。“為”是“是”的意思。“世界之為世界”是說,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應該作這樣的事。好比人的頭,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還有什麼好深究的呢?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答:海德格爾的世界
中文的“世界之為世界” ,對應德語就是一個詞die Welt(世界)。
“之為”——“為何”我想,譯者這麼翻譯,是要表達出海德格爾的這個世界是有豐富的哲學含義的,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世界。因此,“之為”,是“為何”、“是什麼樣”的意思,“世界之為世界”也即“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的意思,就是對世界的定義與看法。“世界之為世界”用“之為”引出對海德格爾的“世界”的探討。
海德格爾“世界”概念的演變軌跡
海德格爾的“世界”並非一成不變以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他自身認識、經驗的發展,在每個人生階段其內涵與側重點不同。
1.上世紀20年代海德格爾的“世界”
海德格爾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與時間》,提出了與其後期很多作品呼應的主題“存在問題”。他認為,存在著的本質是“存在在世界之中”,人對自己所在世界的意識或對世界之於他們的意義的意識。也即海德格爾所說的“此在”(Dasein)。然後,海德格爾提出了“時間”,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類必須時刻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一定會死亡的事實,從而真正地生活。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在這個他們的出生的世界奮鬥。只要活著,可能性就一直存在。這個階段哲學上又叫“海德格爾I”。
2. 30、40年代海德格爾的“世界”
這個過渡階段中,海德格爾對藝術作品、詩進行了認真的解讀,對科學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看到在藝術品中往往有世界與大地(Erde)之爭,世界需要敞開,而大地是庇護者、閉鎖者,比喻的是自然與技術的對抗。此外,海德格爾用“世界的影象”形象地描述世界已經變成影象,成為人的表象與有用物。而技術使世界成為“世界黑夜”。
3. 50、60年代海德格爾的“世界”
這個階段哲學上又叫“海德格爾II”。這個階段的海德格爾展現了他新的“世界”。他認為,世界是天、地、神和終有一死者(人類)的四重整體。如果把統一的四方之物僅僅表象為個別的現實之物,世界之世界化的本質就會被扼殺,人類就會倒退回單純的計算理性中,把世界僅僅理解為待加工的原料或消費品。在無所不在的現代技術的重壓下,哲學的探索已經變形為計算理性的運作。
而哲學本身也已經蛻變為控制論:哲學被各種特殊科學所接替與覆蓋,如政治學、心理學、邏輯學等。晚年海德格爾把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融入到他的世界概念之中。
正如海德格爾在《從思的經驗而來》的組詩中所寫的“一旦吾人愈來愈通曉,運思之起源,吾人將冒險一試,退出於哲學之範圍,而返回到在之運思中。”
為什麼要思考“世界”海德格爾透過對哲學的終結與思的開始的宣佈,達到了相當宏大的生存論觀念。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晦澀難懂的哲學問題。但哲學恰恰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人類生存空間與能力的深刻反思,並凝練成思想、邏輯和嚴謹的理論,指導人類省思、探索與進一步發展。所以,海德格爾對“世界”的思考是我們人類文明生存與發展史的重要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