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舀

    明遼東經略楊鎬率11萬軍隊號稱四十七萬徵後金,努爾哈赤率八旗勁旅迎戰八路而來的明軍,他不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精騎大敗明軍,當時薩爾滸血流成河,所以後人也叫薩爾滸為殺兒谷。

  • 2 # 認不認識我2

    吹牛嚇唬人是一方面,但為什麼不吹個整數50萬,非要說47萬?因為這些軍隊登記在冊的人數就是47萬!但實際人數只有11萬,朝廷軍費不足加上吃空餉造成的~~以上是我猜的

  • 3 # 靜夜思160519196

    算上後勤人員的話,百萬大軍都不多,單單是南方組織漕運的縴夫就有百萬之數,而縴夫不但沒錢還要自帶錢糧,因為這是勞役的一部分。

  • 4 # 梓凌2018

    薩爾滸之戰,大明希望像成化犁庭一樣掃蕩建州,對外稱集傾國之兵,號稱47萬大軍。

    這個47萬當然是誇大的數字,但為什麼不是46萬,也不是48萬,而偏偏是47萬呢?

    這個數字不是隨便說出來的,而是明廷有根有據的,因為這是明朝在整個遼東地區計劃佈置兵力數量的2倍,正好47萬。

    遼東鎮本就長年駐有9萬多邊軍,明廷再從全國各地抽調10萬精兵出關,與遼軍會合。再諭令屬國朝鮮出兵2萬,諭令女真葉赫部出兵2萬,諭令臣服明朝的蒙古部出兵5千,以上計劃內的兵力如果都能到位,合在一起剛好是23.5萬。

    古代大國出兵,為了迷惑和威嚇敵人,通常把兵力誇大一倍,23.5萬誇大一倍整好就是47萬。

    而實際上,明軍總鎮有吃空額,養死士的傳統,遼東鎮兵名曰九萬,實際兵力8萬餘人,戰前即被努爾哈赤消滅了數千。倉促補充後約8萬人,除了2萬堡兵防守遼左各城外,尚有6萬遼兵可以集中使用。

    而全國各地抽調的精銳包括九邊鎮兵,各省土司兵,各省精銳衛所兵,名曰十萬,刨去空額後約8.5萬人,再加上各總鎮私養的家丁夷兵,出關的實際人數約9萬人。

    朝廷造冊發糧,又倉促從四川和浙江調兵萬餘以齊十萬之數,但川浙軍團抵達晚了些天,薩爾滸之戰以誰也想不到的速度結束了,四路大軍五天完敗。

    因此,開戰前夕,明軍在遼總兵力近18萬,除了兩萬防守遼東各城各堡外,集團野戰之軍達15萬人,其中約4萬人隨楊鎬坐鎮瀋陽,居中策應,或護衛糧道,或供應糧臺,作為四路大軍的預備隊。其餘11萬明軍兵分四路,分進合擊。

    以援朝精銳聞名的杜松部西路軍為主力,兵力最厚,師3萬多人,以遼東鐵騎聞名的李如柏統屬本地主軍約3萬人,以跳蕩騎兵聞名的馬林部帥2.5萬人,以天下第一刀聞名的劉挺部約2萬人(加上配屬的朝鮮軍主力達3萬餘人)。

    以上四路大軍,如果加上楊鎬的幾萬駐沈中軍,明朝的這支聯軍其實可說得上是五路大軍。

    朝鮮以國小兵微相諉,打了個折扣,諭令兩萬,東拉西扯最終湊足了1.5萬,其中1.2萬跟了劉挺,最後成建制投降後金,3千朝軍鳥槍手則跟了杜松的西路軍,全軍覆沒於薩爾滸。

    至於葉赫部奉詔後為了保全實力,也打了個折扣,出兵一萬遊擊策應,然而卻始終遊弋觀望,未逢一戰,稍見勢頭不妙,全軍立馬撤離戰場,遠離是非。

    值得一提的是,此戰明方還有數百倭兵參戰,這些日本兵都是壬辰戰後投降在朝鮮的。

    其中有三百忍者兵隨朝鮮都元帥姜弘毅投降後金,後密謀叛降回國,在圖謀洩密後被女真步兵圍攻,三百多名精銳忍者相當於中原武林好手,武藝高於一般武士,一個足抵十餘個足輕,最後全數戰死,女真步兵也死傷三百餘人。相當於薩爾滸之戰中八旗軍陣亡的總人數。

    另外,萬曆皇帝還曾經異想天開,知道南邦火器厲害,戰前還計劃拉上泰國,傳諭泰王委派火槍兵六千,前往薩爾滸,大臣說暹羅太遠,待暹羅兵走到了也該是明年了,帝才作罷。

    可見,明廷,朝鮮,葉赫等組團,互相觀望,坐視不救,雖為聯軍,但個個出兵打折扣,因此大軍47萬這神奇的數字,後世遂為不解。

  • 5 # 鴞鸚鵡

    薩爾胡戰役:明朝1618年,建州衛指揮使,龍虎大將軍努爾哈赤,他利用萬曆皇帝20年不上朝,以及李成梁的刻意縱容,偷偷統一了女真諸部,以“七大恨”祭天起兵反明,建國號後金。並迅速攻略遼東,大量消滅關外明軍(努爾哈赤熟悉明軍口令,多次用口令騙開城門,輕易得城),明朝朝野震動。萬曆皇帝終於結束了斷頭政治,上朝臨事,馬上調集全國兵馬準備討伐後金。兵力對比明朝方面:我們知道明朝後期軍隊比較腐敗,軍餉實發六成(四成被兵部及其他衙門剋扣),到帳的軍費又大部被軍隊主官剋扣自肥,或者拿去養親兵,普通兵員實際到手軍餉不過一二成,如叫花子和劫匪一般。號稱10萬人的軍隊開出去可能只有主官身邊的1、2千親兵可用。但薩爾滸戰役截然不同,所調集的全部是最精銳九邊重鎮的宿將銳卒。包括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兵3萬,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四處發精騎2.5萬,浙江徵發戚繼光系統浙軍4000,四川,廣東,山東,南北直隸,陝西等選精兵2萬。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總約7000人。這些軍隊總數達到8.7萬人,佔到當時明軍實際人數的10%,全部是最精銳部隊。除此以外,還有明廷盟友隸屬海西女真之葉赫部,出動1萬人,朝鮮出動1.3萬軍隊,總計11萬軍隊,號稱47萬人。實際這個數字也不是太虛假,按照當時明軍的後勤能力,差不多就是3輔1,即加上明軍的差役、民夫確實有40多萬人。(在哪個年代,虛報人數的事情早已經是各國之間公開的秘密)共分兵四路:1.東路則是號稱晚明第一猛將的劉綎,黑虎將軍劉鋌是萬曆朝的武狀元。所率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南方官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朝鮮軍13000人,部隊合計2.3萬人。其餘不足論,真正強悍的是其中浙江兵4000人,明代軍神戚繼光親手操練的軍隊,此時依然是大明最強軍。2.西路為山海關總兵杜松,滿洲人稱他為杜瘋子。其下屬將領趙夢麟,劉遇節,王宣,桂海龍,王浩等人也多猛人。杜松率領宣府、大同、山東、陝西官兵3萬出戰。3.最後一路為開原總兵馬林,其部隊大多為明軍遼東鎮精銳“跳蕩鐵騎”(即火槍騎兵)。另有真定、保定、河北、山東等官兵2萬。明軍兵力11萬人,後金兵力6萬人,但是李如梅的2萬餘人後來撤回,葉赫部軍隊撤回,朝鮮的1.3萬人投降。明朝實際參戰的兵力僅為6.5萬-6.7萬人。而從後金的角度講,從未在一次戰鬥裡使用過6旗以上的軍隊,但就總兵力而言,雙方的比例近乎1:1。

  • 6 # 全之眼

    為啥不是40萬.45萬,偏偏47萬?說明應該就是47萬,戰爭不是一場,是要連續投入兵力的。應該是第一次11萬,前後加起來47萬。可參考中美朝鮮戰爭,並不是一站結束,雙方都是持續投入兵力,持續了好幾年。前期只有10萬,後期過了百萬.明史應該遭遇刪減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學蛋糕師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