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三七九號
-
2 # 玉成
我對哲學並沒有太深的瞭解,只是感興趣,
單隻表自己的一些想法,怎樣才能更快地學好哲學?
如果是這種目的,那奉勸,還是不要學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體系很完備,起初傳承得也很順利,
但後期如何發展,似乎都趕不上春秋戰國軸心時代諸子百家那時的輝煌,
而是逐步地走向單一,漸漸與權利政治綁到了同一輛馬車之上,
若說熟讀古人經典,那不叫學哲學,只能說是學習古人的思想文化。
又比如,在通曉元典的情況下,自我進行辨析思考,慢慢摸索自己的好惡,這算是自我省思。
再比如,對前人思想去偽存真,去糟取精,進而能開拓出一條思維道路,一條正確的路,用於發言立說,那就是另一個層次了。
哲學問題,個人認為,從來不是一個短時間段就能掌握或貫通的問題,
有的,你可以透過書本,透過前人經驗來獲得,
而本質的精華,還是得結合自身的體驗,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從文明程序的車輪傾軋中誕生。
哲學的定義,本就是個哲學問題,
是現實主義實用主義多一點?還是那些虛無縹緲的想法多一點?
哲學與宗教之間,是否存在著差異?
比之以前,現當下的哲學日漸式微,我們不擅於去思考哲學,也不樂於將時間花在一些看似無用的思辨問題之上。
西方近代的文藝復興、思想啟蒙,對於人與權利的定義,說到底還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背景而產生的。
遙想新文化運動初起之時,所倡口號,也全是針對當時社會問題的反思。
我國古文明的哲學,自有其獨特之處,近現代西方哲學影響力不斷擴大,但兩者之間並沒有所謂優劣之分,重要的,是時刻進行思考的態度問題。
我國古典文明流傳下來很多優秀而閃耀的哲學思辨作品,解釋世界、解釋人與萬物、解釋人與人……
當下經常看到說欠某某一張電影票,其實,我們都欠自己一次頭腦思辨的過程……
其實這個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自己認為,一個人如果喜歡哲學的話那麼想必他定然是對生活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還得有一定的想象力。對待周圍的一切不滿足於常識,想去探求現象下的本質和規律,畢竟“熟知未必是真知”。最重要的就是追求這些東西並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現實中的實力利益,而純粹就是求知慾或好奇心。本著這種動力去學習哲學我相信便能持之以恆,獲取成效。 哲學入門的書如《蘇菲的世界》、《大問題》。如果是哲學系的學生那麼入門教材如北大趙敦華老師的《西方哲學簡史》,總之學習哲學除了看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獨立思考,特別是對生活各種事物的反思,思考其前因後果,本質規律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領悟力。之後便可以嘗試去看看歷史上某些著名哲學家的原著了。能做到這已經很不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