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夫82

    西方哲學的鼻祖,可遠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大概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同步,與中國幾位儒家聖人孔子、孟子和荀子同時,而且三個人皆為師承關係。

    然而,西方哲學產生的社會背景與中國不同。因此,西方哲學注重從人的個體的自然屬性出發,更關注平等、自由、公平。中國的儒家思想代表中國人的哲學觀,夏商周以降,都是以群體的社會屬性為出發點,講究德性、仁愛、和諧。由此可見,西方哲學觀和中國的哲學觀是有區別的。

    兩相比較,並不能界定孰優孰劣,只能說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過也正在產生著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上,有些人比較熱衷於西方哲學觀,認為西方哲學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另有些人比較贊成中國的哲學觀,認為中國哲學觀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

    就當前世界格局來說,西方的哲學觀處在強勢的地位,但帶給世界的卻是動亂居多。這是因為,世界上存在明顯的貧富不均,"普世價值"觀解決不了這種社會問題。然而,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平等、自由、公平的價值觀無疑是目標,否則就談不上"大同社會"。只是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太遠太遠。

  • 2 # 古之善

    西方哲學的產生,就是由古希臘自然哲學——米利都學派在尋求事物的最終原因、事物的終極實體時,所產生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而且,由古希臘哲人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的主體,就一直在反思古希臘人化“眾神”的存在,進而追問世界的本原。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創立的形式邏輯及哲學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學思想的根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去世後,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相結合,在 800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很多哲學流派。到中世紀,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佔據了統治地位,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進入17~18世紀這個時期,歐洲人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的此岸。

    因此,近代西方哲學的研究方向出現兩個方向。一是,以尋求事物的“所以然”為目的的哲學不再追問反思“上帝”,不再尋求事物的最終原因,不再尋求事物的終極實體。正因為,西方哲學轉向尋求事物的“所以然”,這就推進了西方哲學尋求對事物的感性與知性的結合,直觀與思維的結合,立足於知識與物件之間的關係,尋求事物的概念、判斷、推理演繹以及實踐驗證性,進而促進了“形式邏輯”為主導的各門類學科的大發展,形成以知識為主導的科學概念範疇的不同領域的學科研究。二是,西方進入19世紀,在哲學範疇,繼續追問反思“本體”,繼續尋求事物的最終原因。尤其是,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批判繼承、吸收了前人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尤其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三個方面的哲學觀進行辯證統一,並在實踐中科學地總結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進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思想,代表著西方哲學思想的最高層級。

    在現代,以及後現代,隨著科學不斷地發展,以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行為學、資訊學、腦科學等為主要內容的“思維科學”在飛速發展。“思維”作為“思想”的物件,已經日益成為“科學”的領域。而且,世界的三大領域——自然、社會和思維,都已經成為“科學”的物件。因此,由於科學的飛速發展和輝煌成就,以尋求事物的“所以然”為目的的哲學被趕出了知識論這一世襲的領域,使得以尋求事物的“所以然”為目的的哲學走向終結。

    由於現代以尋求事物的“所以然”為目的的西方哲學觀發生了轉向,其“語言轉向”、“存在轉向”、“文化轉向”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學思考及學說,實際上都屬於人類自身的“實踐論說”。所以,這些哲學觀轉向的學說,都避開了追問和回答宇宙本體的存在、宇宙本體的行為價值存在,使得這些哲學觀轉向的學說,無法解釋自然的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的絕對依據,從而也就無法真正地解釋“人的意義世界”。

    那麼,哲學向何處去?難道現代哲學觀的轉向,真的能尋求到“世界”的“思想”成為“反思”的物件嗎?同時,哲學到底是什麼?哲學研究的主題與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對於東西方哲學家而言是不能避開,而沒有回答。

    這就是說,世界哲學最終還是要回到研究“普遍性、絕對性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行為規律”和“人的意義世界”為主題,以及研究“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解決人類立命之目的之中。

    現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相統一的哲學思想,已經成為世界哲學論壇的組成部分,應當在世界哲學論壇上有自己的聲音,迴應全球性的哲學問題。一些令人普遍感到困惑的全球性哲學問題,吸引了全人類的目光,成為各國哲學家研究的共同課題。

    例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國際交往越來越密切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消除霸權建立世界倫理?在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失衡的情況下,如何重建價值世界或意義世界?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如何排除人們在精神上的焦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處理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及個體之間的關係?如何從後現代的視角看待當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何糾正科學主義的偏頗?

    世界哲學之林中,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而且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客觀存在的普遍性和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人道學說和中國哲學的“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學說,這兩者的哲學思想進行辯證統一。將是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加自覺地植根中國土地,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以及不斷提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相統一的哲學思想,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易於為世界所理解的,闡明真理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思想體系,進而才能構建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且,只有這樣才能真理性的回答宇宙本體的存在、宇宙本體的行為價值存在,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關係問題。因此說,我們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的精神遺產,重新地開發梳理,樹立理論自信,以中國哲學特有的精神風貌,挺立於世界哲學之林之中,進而擔當世界的責任。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好朋友刪了是一種怎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