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門提督坎震離
-
2 # 0零0
認知和行動為啥不能統一。其實很簡單,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個過程的,在這過程中就要克服很多困難,當然有的困難可以解決,有的壓根就沒有辦法。人隨著環境,事物的發展也在不停的改變自己的方向。還有一部分人只是夢想家,就更不可能認知和行動統一了。
-
3 # 色即是空710
人的心所有五十一,二十六個是噁心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其餘十四個無記心所,無所謂好壞,如我要喝水這念就無善惡之分。且噁心所力量要大於善心所,這是內因。而外部花花世界引誘太大,戒行難以施行,隨欲而行惡,隨波逐流,難以自拔。知行合一,致良知,就知道有多難了。所以說釋迦牟尼為大雄,非世界英雄可比擬。
-
4 # 善氏
從意識(知)到實踐(行),是需要心理力量推動的。不同級別的知行轉化需要不同級別的心理力量。低級別的知行轉化需要的心理力量很小,幾乎人人都能做到。比如飯前洗手、飯後刷牙。而高級別的知行轉化則需要很強大的心理力量,這就非常人所能及的了,因此也就很少人能做到這個級別的知行合一。比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5 # 愛悟道
要做到知行統一,確實很難。人的性格.人的動物性.生存需要等因素影響著人的言行。
做到知行統一,要克服自身惰性。如人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刻苦學習和終身學習。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修煉.克服人性弱點的過程。
做到知行統一,要按事物規律行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隨人的意志變化。有時,可能要同人的喜好相違背。
如想減肥,就要少吃,多運動,並且持久堅持。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做到知行統一,要對客觀事實和規律有充分的認知。而現實是複雜多變的,很難做到認知充分。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接近事實,才能逐漸認知事物的本質。
-
6 # 溯路之行2
謝邀。絕大部分人做不到知和行的統一?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讀一行,就是強調了知行統一之間的關係。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他的教育理念就是知行合一。據說,南京曉莊師範的前身就叫行知學校,僅從命名上即能感知辦校人的良苦用心。而社會發展到了今天,教育理念強調的就是理論聯絡實際、實踐出真知。我們知道知識包含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間接經驗來自於書本,需要重新的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直接經驗。要說大部分人做不到知和行的統一,可能有點兒危言聳聽了,如果說,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個時間差,恐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所以,我們在考慮問題和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同時,是否也存在一個知與行統一的問題呢?今天的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靠得就是三觀正能量,國民經濟指數的持續增長也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平時,人們總在說格局,什麼是格局?格局應來自於眼界和心胸,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生活的教育,社會的實踐,成就了一個個優秀的人生。直掛雲帆濟滄海。在行知合一的理念下,人們在認知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著這個世界。
-
7 # 藍曼嘉
知易行難。
首先,語文老師在教授“知道”這個詞的時候,就應該把很多道理掰開來講。解釋為懂得道理其實是不夠準確的,因為中華文化中“道”比“理”要重要,要分開來講。理是靜態的,是死的,不懂得變通的。而道則是活的,表面千變萬化實際上是有蹤跡可循的。然後再給予學生一些例子,比如我們聽過的話裡就有孔子說:“老而不死,賊”,也有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果是說道理,兩個句子好像都有,那麼沒有中華文化底蘊的人就迷惑不解,覺得中國話怎麼自相矛盾,模凌兩可,混沌不清呢。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話都用很抽象的語言概括了事物的全部,包括橫縱在內的所有範圍。因為太過於宏大,所以不容易理解,所以才需要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兩句話要結合起來看,就是老人是有選擇的,是當賊還是當寶,他們都能做到,只是個人選擇不同而已。如果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沒有讓學生覺得疑惑,那麼學生當然自覺瞭解了事物的全部,何談實踐?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將一陰一陽結合起來,學生如果沒有生活經歷,沒有實踐,是一定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的。這才是老師的功力和智慧所在。因此,在中國古代,老師不是誰都能當的。但自從西方科學引入後,我們需要學習他們科學研究的方法,使得很多老師迷失了方向,在不同文化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和自由轉換時遇到了新的挑戰,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孩子們從小沒有經歷真實的生活。比如,孩子經常獨處而沒有社群;孩子不用生活自理;孩子不用社會實踐;孩子不做通識教育等等。這導致他們脫離了生活本身,而杜威說“生活即教育”,因此他們是在懵懂無知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這會讓他們並未接受教育,而只是獲得了紙上的知識,但知識是已成為過去的東西。道則是永恆的,不可能發生在紙上。
最後,就是整個社會的環境,需要去鼓勵那些真正透過實踐得到“道”的人去傳播知識,而非僅僅懂得知識的人去做這項工作。否則,教育就會變得越來越死板,和生活與社會脫節得越來越厲害。
-
8 # 明貞
知到和做到是兩碼事,比方知道菸酒對人有害的人很多,但能戒掉菸酒的人比例不大。知一般是良性的,而行卻是慣性的,而負面的行為不但有慣性且有樂趣。比方吸毒,那個不知道吸毒有害健康,但一旦吸上要戒掉是困難的。罪惡欺騙傷害都知道不對,但因此而得的利益太誘人了,讓人慾罷不能。
-
9 # 瘋客
知行合一 不是所與人願意做的,王陽明的那種執行力一般都是強人,往往也就是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居多都是行的,想太多道理懂太多不做是大多數人普遍現象啊,唉本人也是,沒法克服這個很難成功邁進,隨波逐流的多。
回覆列表
自律給我自由。這是某運動軟體上的一個口號。
一個能夠自律的人,他已經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我們說知行合一。舉個簡單的例子,朱元璋當年殺貪官,早上殺了一批,中午又有一批。
朱元璋感慨,貪官如過江之鯽,殺都殺不完。
我們想想,古往今來,歷史上清官多少人,掰著指頭可以數完,那貪官多少人?
我們人也是生物,為了求生存,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就是選擇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值或者不值,也就是利弊,而沒有對錯。我們定義的對錯只是對大多數人有益的一種行為。更關鍵的是,我們透過人為的手段,去約束行為。哪些獎勵,哪些懲罰。
當懲罰和利益不能對等時,人自然會選擇利益最大化的選項。
我們知道一個道理,但是去執行它的時候,利益不能最大化,人性就會被扭曲。產生痛苦的感覺,這絕對不是身體想要的。
當然你可以透過鍛鍊,慢慢控制。當你真的感覺這樣做不難受時,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律,也就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