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野上的野薔薇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隨著戰場的擴大和陣線的拉長,後勤明顯跟不上了,而且在交通運輸極其不發達的年代,運糧的過程損耗有時甚至能達到六成以上,所以國家也沒辦法了。

    最後只得加了一條就是,運糧去戰場也可以授予爵位的法令,這可以說很快解決了後勤供應不足的問題。

    秦國是一個以軍功起家的諸侯國,別的國家都認為,秦國人是虎狼之師,向來以軍功授爵為傳統,這項法令一頒佈,馬上那些沒辦法上戰場打仗的平民老百姓們,他們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

    窮兵黷武是統一六國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吧。

  • 2 # 老李285308413

    秦皇統一中國,財力已空。為了抗匈奴,發兵三十萬,強徵民工百萬建長城,為開發南方強徵軍民幾十萬,為建阿房宮用七十萬囚犯,為造皇陵徵用全國能工巧匠,這幾項工程累死多少人,殺死多少人,耗費了不知多少財力,逼得百姓怨聲載道,國窮,兵窮,民窮。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1,戰場上的繳獲。

    ①戰場上打敗或殺死敵人,掠其財物。這是將士們的主要收入之一。

    2,家裡的接濟。

    ①初次出征,沒有繳獲財物時,就得向家裡伸手尋求接濟了。因為上古時期,將士們在軍隊裡的吃、穿丶住丶看病…都得自己掏錢。君侯都是鐵公雞,一毛不拔。

    ②如果將士們沒錢了,家裡的資助又沒到,那就得向他人借貸。

    如果他人不借,那就得向隨軍而來的商人,進行商業借貸,而且還要支付利息。

    如果將士們沒在戰場上撈到油水,最終還得向家裡要錢去還貸。

    3,戰後的封賞。

    將士們打完仗後,如果戰爭獲勝。君王們將會論功行賞,一般會賞賜房產、土地丶牲口丶奴僕之類的財富。

    也可能還會免些稅收。但是金錢賞賜比較少。因為君王大多是鐵公雞,都是些視錢如命的貨,真正大方慷慨的君王並不多。

    秦朝在古代史中,是承前啟後的標誌性朝代。因此還保留著很多上古遺風和上古制度,例如秦朝的軍事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秦朝在統一天下過程中,對兵源的需求猛增,當然秦軍中的“窮兵現象”,就會越來越多。將士們要想在戰爭中撈油水,也的確不那麼容易。

  • 4 # 大仙講歷史

    大家好我是講歷史故事的大仙,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秦朝統一戰爭階段,也就是戰國中後期的戰爭。這一階段的戰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兼併和慘烈。

    戰爭如此慘烈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以下幾點來分析:

    第一點:失去了中央政府的約束

    在這個階段之前,周天子還沒有那麼淪為擺設,當時講究師出有名。但是在戰國後期,每個諸侯國都是王,那麼再也沒有太多顧忌,打仗就是為了吞併對方。

    第二點:參展國家的實力變化

    春秋時期主要都是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並不是特別龐大的諸侯國。

    但是到了戰國尤其是後期,諸侯之間因為互相吞併,小國基本不再存在,只剩下幾個實力強勁的大國,而且經常實力還比較均衡。而大國和大國之間的戰爭,勢必演變為規模龐大的的慘烈戰爭。

    當時即使是出現某個國家實力特別強,如秦和齊,都會遭到其他諸侯國圍攻,比如五國伐齊(少了個楚)和五國伐秦(少了個齊),都是因為其中一個諸侯國特別強大而引發的為了平衡勢力的戰爭。

    第三點:戰國主要是滅國戰

    相比於春秋時期打敗和打的對方認輸為目的,戰國時期尤其是後期,則是轟轟烈烈的滅國戰爭。比如春秋五霸,基本上就是稱霸即可,並不需要把周圍的國家全滅了。但是按照戰國後期這個打法,國家會滅亡,所以為了求存,戰國後期的各國諸侯王都會動員一切能動員的力量來阻止或者減緩自己滅亡的步伐。

    秦的統一戰爭讓我們知道,國家分裂會造成戰火延綿不斷,戰爭的程度也會越來越慘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我們要格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也擁護祖國的統一和完整,要明白現在的和平得之不易。

  • 5 # 爾朱少帥

    花木蘭替父從軍時,不但沒軍餉,還得自己買裝備(東市買馬、西市買鞍),據說有的朝代,當兵還得自帶乾糧。

    古代募兵制之後,當兵才有了軍餉。宋朝、元朝的兵是有軍餉的,油水還聽到。花木蘭的時代,應該是“府兵制”。花木蘭他老爹是軍戶,做了軍戶一輩子都是預備部隊,平時種田,戰時為兵。後代子孫也是軍戶,軍戶在戰時必須抽調人手。

    沒軍餉,還得自帶裝備,那軍人會樂意?沒軍餉不一定就沒收入。打仗時,對敵方的劫掠,就是收入。領軍長官戰前一般這樣動員:

    “兄弟們,看見那座城沒?攻下它,任大夥劫掠三日!”

    “將軍,三日忒小氣,劫掠7日可否!”

    為啥有兵匪一家的說法,就這樣來的唄。

    不過,秦朝時候是“全民徵兵制”,跟花木蘭那時期稍有區別:秦朝的裝備都是統一制式,由國家統一提供糧食、裝備、車馬。相同的是,也是沒有軍餉。

    沒有軍餉的秦軍為啥會打起仗來嗷嗷叫?秦軍的軍功爵位制度,賞賜實在誘人。

    就看最低的二十等爵位,只要砍掉一個敵方披甲士兵的腦袋,就可以得到。好處有啥?一座房屋、100畝田地、一個僕人——農民翻身把歌唱:一個窮小子立馬翻身做地主。

    再要斬首敵人多呢?戰功越多,家底越豐厚。看看第十八等爵位的待遇:三套房、300畝地,在軍中吃飯的都要提高待遇。

    就是這樣的軍功獎勵,秦軍個個如狼似虎,搶著立功。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秦朝逐漸吞併六國稍有變化。立功還可以得到很多賞賜。但是,到後面,越來越不好立功了。

    秦國滅六國,打得最激烈的要算跟趙國了。跟趙國打得那幾個大仗,“上黨之戰”秦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李牧手下,秦軍沒討到便宜。後來,反間計害死李牧,秦軍開始勢如破竹。

    再往後的戰役,趙國內奸開城投降,魏國是水灌大梁城獲勝,王翦大軍在楚國一戰而下,燕國殺太子丹獻首求和,大軍壓境齊國不戰而降。

    秦國取勝越來越容易,往往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就是,秦國的軍隊卻是越來越多,大頭兵們獲得戰功的機會卻越來越少。

    按規定,秦軍“正卒”服兵役兩年,“正卒”就是打仗或者守城的兵。由於都是秦軍一邊倒的勝利,處於後方的秦軍很可能兩年兵役期間,都沒機會遇到戰爭,更別說立軍功了。

    秦軍還有一種數量更多的“更卒”。所謂“更卒”,可以理解為“工程兵”。他們幹什麼呢?建築工人(築城修路)和跑運輸的(運送軍需)。這類的秦軍,雖說也是兵,不過基本跟戰功無緣。

    秦軍順風順水,功勞都是將軍和先頭部隊的。後方的越來越多的“正卒”和“更卒”白乾兩年,可不是窮兵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評價譚維維的《敢問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