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們當地過年都有哪些習俗?
9
回覆列表
  • 1 # 看看雲南

    在雲南保山,過年前夕會吃年豬飯。一般會比春節提前半個月,一年忙到頭,約上親戚鄰里來家裡一起殺豬,自己家做的豬肉是最健康綠色的,豬的全身都是寶,可以做成香腸、臘肉,各種豬肉炒,做的一桌菜都是關於豬的滿漢全席,寓意著來年諸事順利。

    臘月二十三的時候祭灶神,會在灶頭點兩株蠟燭,盛少數當天做的飯菜,然後燃燒家裡老人包的紙火,在灶神面前虔誠祈禱,預祝明年風調雨順,衣食無憂。

    (圖源網路)

    臘月二十八開始辦置年貨、貼春聯、掃屋,渲染節日氣氛。

    過年這天更加忙了,早上放炮仗辭舊迎新,然後開始準備年夜飯,到了下午,桌上的豬頭、必有一道魚、茶酒、蠟燭、紙錢一樣都不能少,寓意著新年紅紅火火、年年有餘。

    (圖源網路)

    年初一開財門,年初二打牙祭,預示著財運滾滾來。

  • 2 # 中關村範

    春節前一天,或者初一上午要去上墳,但是隻有家裡人男丁去,女人不用去。

    還有初早上天不亮就要起來拜年,越親近的人要越早拜,然後不出五服的本家拜。如果輩分小的,得老早就出門,太陽出來前得拜完。

    太陽出來後去廟裡拜,總之各種拜年。

  • 3 # 雲逸書院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有民謠記: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臘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所以有一句民間習俗叫做“臘月二十三”。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臘月廿三

    臘月廿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臘月廿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後,天帝玉皇於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且這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廿六

    這一天要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臘月廿七

    宰雞趕大集,這天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上店趕集、集中採購。春節期間的“上店趕集”更多的是買賣年節物品,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等。

    臘月廿八

    打糕蒸饃貼花花,也就是說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臘月廿九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漢族民俗文化。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一天主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國人一般都會整晚通宵守歲。俗語叫做“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春節是心心念唸的故鄉。

    在這舉家團圓的歡樂時刻,

    趕年集、 貼春聯 、 吃年飯等習俗,

    才是喚起心底濃濃的年味的最好的方式。

  • 4 # 嬋有倆寶

    我老家是河北石家莊的,以前風俗還是挺多的。正月十二有一個烤火的活動,就是買點柏樹枝,等天黑了就開始在家門口點火。柏樹枝燒起來啪啪的響,家裡一些舊的不用的木製品,凳子,做飯的篦子都可以拿來燒點,寓意除舊。尤其是新娶媳婦的家裡,更要燒,還有迎新的意思。

    誰家孩子哪裡疼了病了,就挨家挨戶的烤火,哪裡疼烤哪裡,烤夠一百家病就去掉了[呲牙]。還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腿疼頭疼,就滿村子跑,烤腿烤頭[捂臉]還記得饅頭棗子大餅也可以埋進去烤,吃了也可以去病,反正準不準就是這麼個說法。那時候孩子們滿大街跑,能碰到特別多朋友,是真快樂!

  • 5 # 文筆緣

    你們那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一年一度的傳統春節日日靠近我們!首先向全華人民拜一個早年,恭祝大家春節快樂!萬事如意!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節日富有多種傳統文化內涵!也是最隆重、盛世、歡樂的節日。

    因各地節日風俗習慣,滿裝了節日的不同趣味,才將春節顯得在當地有節日的獨特年味。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交流交流不同地區不同的過年風俗習慣帶來的過年風貌。在我們西北天水大部分地方,基本都有如下幾方面的過年風俗習慣,請朋友們欣賞欣賞。

    一,在我們老家這一帶,有過了臘八就意味著過年的說法。過了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三十正式稱過年了,這天,家家戶戶早飯後大門放鞭炮貼春聯、貼門神。晚七八點接祖,通常是一個宗族為一集,年年輪流轉一戶,大家出少量幾十塊錢,買些香、蠟燭、酒,添個祖先碑,接在該轉戶家,燒香供奉祖先,以表後代不忘祖先,請祖回家過年,大年初三送祖歸回。雖說是一個俗規。但每個家族過年必須有這個舊觀念形式。接祖後就才吃年飯,至今大多數家庭以吃豬骨頭肉為年夜飯。飯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瓜子,喝茶,看電視等進行守夜,最少的都過了零點。大年初一,有上廟燒香拜佛的習慣,之後,就是給村子裡、家族裡輩子高、年齡高的老長輩拜一個年!我們老家拜年就是給老人跪下磕頭,還有傳統的老一套。大年初二,家族有請老年人吃年飯的習慣,以表對高齡長輩敬意。大年初三,大家相互串串門,相互問個好。晚上送祖後村裡起社火,舞獅,舞龍等多樣的社火活動表演,熱熱火火鬧社火,也走親戚朋友。最好的一個現象就是春節大家熱熱鬧鬧,一般都不發卑氣,不生氣。即使有個別平時氣象暴人,過年都忍心很好,不和任何人耍卑氣,影響大家的過年好心情。

  • 6 # 懂茶帝

    茶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對許多地方文化習俗都有著深遠影響。

    春節快要到了,大家相聚在一起,除了吃飯,肯定要喝喝茶,消消食、解解膩~~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春節期間一些地方別緻的地域茶俗吧!

    1.浙江杭州:元寶茶

    浙江杭州的元寶茶,一般會在綠茶茶湯中加入兩顆金橘或橄欖,碧綠+橙黃的組合,討喜又吉利。

    元寶茶一般是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後的飲品,有“喝碗元寶茶,一年四季元Bora”的寓意。

    2.江蘇鎮江:三道茶

    鎮江的大年初一是可以晚起的,據說是為了把被窩裡的“財氣”捂住,等到一家人全都洗漱完畢之後,便要開始上茶了。

    第一道:圓子茶。象徵闔家團圓,生活圓滿;

    第二道:棗子茶。這一道茶不能全吃完,要剩下幾顆棗,有吃有剩,年年有餘;

    第三道:八寶茶。綠茶中加入枸杞、葡萄乾、金菊,象徵新春大吉大利。

    這三道茶喝完,就要開啟家門準備拜年咯!

    3.安徽黟縣:錫格子茶

    錫格子是盛裝傳統茶點的錫制器具,也是黟(yī)縣許多當地人心中對茶的印記。大年初一,見“錫”見“喜”,頗為吉利。

    新年一早,面前擺上一杯糖茶和一杯香茶,寓意生活甜美,活色生香。

    喝的時候要先喝香茶,再喝甜茶,即為“先苦後甜,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呢”。待茶喝完再吃上兩個五香茶葉蛋,意為好事成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便秘有什麼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