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嫑嫑

    美劇迷們應該對權遊再熟悉不過,同為這部劇的劇迷,經常在各大媒體裡看到各路大神的劇透劇評,卻很少看到有人對這部劇的配樂進行鑑賞分析,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權力的遊戲》片頭主題曲的一些看法。

    我第一次知道他,倒不是因為電影或影視劇,而是因為暴雪的魔獸,Djawadi曾經為《魔獸世界》配過樂,例如一些場景過場、戰歌之類的,他都有參與制作。

    而真正讓中國劇迷了解他的配樂,恐怕不得不提一下《越獄》,Djawadi在《越獄》裡透過音樂搭建的幽靜、密閉、神秘、緊張的氛圍,讓我印象頗深,僅從這部劇的配樂作品就可以看出Djawadi天賦級的配樂功底,他能將自身對劇本內容的理解完美地對應到音樂中,在恰當的時間給出恰當的音樂,營造出冒險挑戰的環境。

    爾後他還為《鋼鐵俠》《環太平洋》《西部世界》《疑犯追蹤》等電影/影視劇創作過配樂,這裡我著重講一下《權力的遊戲》。

    《權力的遊戲》從第一季至今換過不同版本的片頭動畫,但卻沒換過片頭曲,這說明製作方對片頭曲以及Djawadi非常信任,也反映出片頭曲對劇迷的影響十分深刻,通常片頭曲有以下作用

    序幕作用,既然是片頭曲,那麼它的功能必定是有鋪墊、起手、告知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片頭動畫會暗藏情節彩蛋,會做一些內容提要和細節暗示;

    聲響作用,《權力的遊戲》是一部史詩奇幻劇,所以片頭曲必然要有歷史宏大的開卷氣勢感,所以我們的第一聽感便是聲響很厚重,彷彿有一種很強的力量在推動著什麼;

    內容輔助作用,配樂的配器必然是要結合著劇本劇情或人物角色進行呼應,絕非以單一的形式進行展開,任何脫離內容的配樂都不是好配樂。

    講完功能性,我們就容易更好理解《權力的遊戲》的片頭曲

    片頭曲的開端起手,便是辨識度極高的大提琴,但在大提琴出現之前,你也能聽到一個很短的音效,它類似《名偵探柯南》劇中轉場開門的作用,目的是「開啟遊戲」或「拉開序幕」。

    大提琴的主旋律深入人心,原因也很簡單,大提琴的音色深沉穩重聲似男聲低吟,它不像小提琴那麼尖銳跳躍,也不像鋼琴吉他那麼富有浪漫色彩,所以對於這種史詩奇幻美劇,大提琴作為片頭開場是最合適不過了,如果用鋼琴和吉他,這或多或少會顯得太小家子氣,缺少格局。

    此外,大提琴的弟弟妹妹們也參與其中,你可以在短短一分多的片頭曲裡聽到許多把提琴在交織運弓,而大提琴的主旋律卻一直貫穿始末,要說整首片頭曲的旋律也並不複雜(36 1236 127 / 73 5673 balabala~),旋律辨識很高,懂點音樂的應該聽幾遍就能把各個樂器的旋律扒出來。

    但它之所以能營造出恢宏史詩的聽感,與配樂者對配器音色的運用以及和聲的理解有著很大關係。

    例如主旋律的初始走向是相對悲愴的,而旋律及和聲走向在樂曲的中段又被拉昇,聽感上我們會覺得有“柳暗花明+找到希望”的感覺,但在片頭曲的末尾旋律及和聲走向卻又被下沉了稍顯明亮的色彩,這其實是對應著劇中史塔克家族的遭遇,甚至可以說是這短短的片頭曲涵蓋了整部劇。

    簡單概況,樂曲的前半部分有悽慘悲愴的遭遇,而中段部分有重生與重逢的氣氛回溫,但末段則昭示著即使如此,命運也依然十分坎坷艱難,甚至會以龐大的犧牲來換取所謂的勝利,末尾的複雜聽感很耐人尋味。

    這裡特別要提一下唱詩女聲鋪出的高頻合聲,這種手法在歐美是司空見慣的,而我們中國甚至亞洲的配樂裡都相對少見,或者說使用頻率不如歐美那麼多,這是配樂風格所致,因為古時歐洲戰場動不動就打群架或鬥獸場單挑,而女聲的意義在於突出「個人英雄主義」,有凱旋而歸的寓意,下文提到的打擊樂則是襯托出「人多就是力量」的人海震撼畫面。

    配器層面除了大提和絃樂,還有管樂和打擊樂。管樂的作用通常與打擊樂是差不多的,管樂的音色較為渾厚,它的作用是為了「警醒」+「轉場/鋪墊」,在這首片頭曲裡,管樂在後半部分較為明顯,也是因為樂曲末端會豐富器樂來拉昇聽響層次的原因。

    打擊樂器在史詩類配樂中也尤為重要,運用好打擊樂器可以彰顯出樂曲的歷史厚重感,其次由於打擊樂是負責拉伸節奏的,因而打擊樂器的節奏更像是「歷史的腳印」在踩踏著眾生,那種強勁、穿透、有力量的打擊節奏也像是眾人前進的步伐,前方不論是凜冬的冰雪,還是烈火燃燒的城池,只要音樂響起,步伐便不會停歇,這不是權力的遊戲,而是冰與火的戰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子一年小樹追什麼肥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