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公子w

    人都是失去的時候才發現要懂得珍惜,因為輕易得到的他會感覺很簡單,只有讓他付出他才會感覺到我付出了那麼多可是不容易來,我一定得珍惜,因為他體會到了過程所以才知道珍惜

  • 2 # 爸媽學院

    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有時候往往是免費的,是無形的。正因為這些東西是無形、免費、容易得到的,所以人們才不會去珍惜,也常常是在失去這些東西之後,人們才體會到它的珍貴。

    免費的東西往往不被珍惜,得來容易,便會棄之如敝履。之所以人們會輕易的放棄,主要是因為他們並沒有付出。既然是免費,放棄了也沒什麼損失。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們的行為都是習得的,並且因獎懲機制而得到強化或削弱。人們總是學不會珍惜,本質上是因為“珍 惜”這個行為和獎賞之間沒有建立一種聯 結。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建立聯結機制的 可能性越弱。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包括性本能、攻擊 欲等)一直在尋找發洩的出口,這種能量發洩構成了一種內驅力,目的是消除緊 張。快樂就來源於緊張感的消除。而現實和思想上的障礙,又構成了阻力,在內驅力和阻力的較量之下產生的活動,我們稱 之為“妥協性物件發洩”。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 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 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大話西遊》裡的經典臺詞,似乎成了現實世 界裡的一道魔咒,我們自以為懂得了道理,卻依然一次次地重複這樣的“追悔莫 及”,分開了再想起對方的好、生病了才 後悔沒鍛鍊身體、親人不在了才懂得要孝 順、賺得越來越多卻越不快樂,這個“失 去才懂得珍惜”的怪圈,該怎麼破?不懂 珍惜的人應如何學會珍惜,不被珍惜的人 又該如何改變局面?

  • 3 # 小七的隨想隨記

    為什麼不花錢的東西不知道珍惜?

    這看起來是一個關於人性和價值的綜合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每個人不論生長環境如何,都會在對待某些事物陷入到這樣的一個狀態,那麼是不是這樣的心理狀態就是錯的呢?

    在下判斷之前,其實應該先回答下面這樣幾個問題。

    1.對待的事物雖然不花錢,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比如,一個不喜歡的異性看似示好,實則糾纏的感情;一個看似贈送促銷,實則捆綁銷售的不需要的商品等等,在面對這些不花錢的東西,不珍惜的態度實際無可厚非。

    但如果是父母的關愛和愛人的陪伴,既是自己想要的,為什麼又不知道珍惜呢?

    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面對的問題。問題的癥結便是整個社會風氣變得扭曲,以錢為重所致。即金錢成了衡量一切事物甚至包括情感在內的砝碼。但是金錢的定義是商品交易和儲存財富的媒介。當父愛母愛不要錢,愛人陪伴不要錢,這樣的前提其實就是不成立,甚至可笑的。因為我們需要這些,我們想要。只是因為人性的弱點,在對待這些很珍貴的東西時,我們都變得木訥。這也引出後面二個問題。

    2.這不花錢的東西是不是就無限量無限時的供應?

    3.這不花費錢的東西是真的什麼都不花費嗎?

    我想認真思考過這三個問題以後,便不存在什麼疑惑了。

    如果有,要麼就是它自己不是真的想要的,要麼就是自身的心智還需要成長。

  • 4 # 了緣3703

    感謝你的提問。

    有的人為什麼對不花錢的東西就不珍惜呀?只是他不知道一個道理他不懂得惜福!人來到這個世界呀,你的受用多少?福報多大?吃多少東西!壽命多長?那都是有定數的。

    有一話講的非常好,叫祿盡人亡。一生的受用你提前的消費,過度的浪費不珍惜!

    哪怕是一粒糧食,一滴水。如果你浪費的多了,那就會提前消耗你的福報。也就是說,祿盡人亡。

    情感什麼問題也是有因果的,如是因如是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後者果,今生作者是。

    還是要善待一切吧,不要浪費。花錢與不花錢得到的東西一定要珍惜,這些都是有因果的。

  • 5 # 木林談心理

    這種事情之前在我的身邊不斷上演,不斷重複著。

    以至於,現在即使是送的,如果我已經擁有或者覺得用不到的,我也不會接受。

    不是覺得東西不好,只是覺得自己帶回家之後,要麼浪費,要麼被閒置。

    更不要說,得到了以後,像個寶貝一樣的珍藏起來,這是不合理的存在。

    行為上:多餘的東西,就變了味道

    就像,現在是夏天了,天氣逐漸變得很熱。我所在的城市經常見到街頭配發小塑膠扇子的。

    上面印著各種各樣的廣告,無非就是商家的一種宣傳方式。

    而家裡人喜歡扇扇子,專門在網上購買了各種各樣的紙摺扇、木扇,養眼還解暑氣。

    於是,這種塑膠扇子帶回來,一把,兩把,三把。。。最後全部被孩子丟來丟去的。

    彷彿失去了本身扇的功效,而變成了生活的垃圾,充斥著家裡的空間。

    所以,免費的東西,不是不好。只是因為它的功效不實用或者多餘了,而變得讓我們有了不珍惜的行為。

    心理學上:花錢了代表付出了,意義更大

    從我們的內心上,只有自己花錢了的東西,才會可能想著“物盡其用”。

    那是因為我們為了得到而付出了一定數額的錢幣。這是在消耗著自己的積蓄。

    所以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就像那句廣告語“不買貴的,只買對的”。

    畢竟,誰都知道,這些錢,自己賺起來,也不是很輕鬆的就得到了。

    當然,也有這種情況。就是一夜暴富,或者天降橫財的人。

    就像春節過後,網路比較火的支付寶那條“小錦鯉”,當時多少人羨慕她。

    而如今,她信用卡刷爆了,之所以不在意花錢,我想與她的得到有莫大的關係。

    情感上:什麼東西是能夠讓我們珍惜的?

    能談得上“珍惜”這兩個字的,絕對不會是普通的生活用品。

    現在人的生活觀念,很少會出現我們父輩人那樣,連牙膏都會慢慢的擠乾淨再扔掉。

    很多人即使購買生活用品時,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慾望,結果買多了,還沒用完就過期了。

    沒有辦法,只好選擇了扔掉。這種現象,經常上演在都市生活中。

    只有,對自己來說,意義很非凡的東西,能夠產生二次價值增長的東西,才會有珍惜的態度。

    比如,心愛的的送自己的一根手鍊,即使舊了,又買了新的,也會包裝起來。

    因為,它的意義,不在於它的功效,而在於它背後所承載的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試管嬰兒是不是特別貴?沒做成功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