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目添湯

    我擅長回答歷史、地理、文學方面的問題。

    下面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等級森嚴,最晚在西周時期即採用了以顏色來區分品級的官服制度。《周禮・春官》中提到: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沿用了此制度。發展到隋唐時期,官服品級制度更加完備。《資治通鑑》中提到:“五品以上,通著紫衣;六品以下,兼用緋絲;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這就確立了紫色在官服品級中的尊貴地位,其後的封建王朝也基本遵循這一制度。

  • 2 # 揚眉劍舞

    自隋大業六年正式形成官員“品服色”制度以來,唐宋元七八百年間,紫色都是官員服色(包括隋唐的常服以及宋元的公服)中的最高階。

    但紫色在中國文化裡,並不是一直都有如此高的地位的。

    紫是間色,在傳統中國黑、白、赤、黃、青五正色之外,漢劉熙《釋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早期並不是高貴的顏色,在魏晉之前也很少進入正統服制,多是非正式的普通使用。但其色彩頗招人喜歡,能“惑人”,是時尚的顏色,戰國至兩漢以來穿著越來越多。

    《韓非子》裡有一則“齊桓公好紫服”,因為齊桓公喜好服紫衣,“一國盡服紫”,導致當時紫絹價格是素絹的數倍以上,後來又因齊桓公主動不服紫而流行消退。但這裡說的僅是一時一地流行顏色的消長,並未改變紫色的色彩地位。

    漢代文物形象中出現的紫衣

    《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雖然流行,卻還是把紫看做不正統的顏色。我們在漢代壁畫、陶俑中,也時常能見到淺紫色外衣的使用,但穿著者的身份和他人並無等級高下之分,奴僕、侍衛均有,只是雜色之一而已。

    南北朝以後紫色地位突然迅速上升

    魏晉南北朝以來,紫色的地位迅速上升,在隋代正式超越硃色,躍升為百官常服的一等服色,為一品至五品服,《隋書•禮儀七》:“詔從駕步遠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貴賤異等,雜用五色。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上,兼用緋綠……”唐代以後更升為一品至三品服色,初唐《武德衣服令》“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下服緋”,宋元繼承之。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 身著紫、緋、綠、青、黃常服圓領袍的內侍

    至於紫色地位上升的原因,有說法認為與道教崇紫以及唐代推崇道教有關,傳說老子過函谷關時有“紫氣東來”,“紫雲”被視為祥雲。但或許這也和當時紫色染料的難以獲取有更大的關係。那麼還可以提提西方以紫為貴的概念影響。

    難以染制的骨螺“帝王紫”

    古代西方,優質的紫色染料主要從產於地中海東岸的骨螺分泌的液體中提煉而得,稱為“骨螺紫”。腓尼基城邦推羅城所產的紫色染料最為有名,所以又稱為“推羅紫”,“腓尼基”本身也源自希臘語“紫紅”之意。

    骨螺產地有限,而且據說幾千個海螺才能提煉出幾克紫色染料,價值極其高昂,有時甚至十克黃金僅能購買一克染料。古希臘、埃及、巴比倫、羅馬都視其為尊貴的顏色,羅馬普通市民穿著白色託加,而高階官員託加上則可有紫色鑲邊,羅馬元老院規定只允許皇族穿用紫袍,東羅馬帝國法典和西奧多西婭法典都詳細記錄了皇室對於骨螺紫絲綢的壟斷,紫色又被稱為“帝王紫”。

    所以在西方,紫色自古是高貴的帝王色。

    隨著胡服傳入形成的尊紫觀念

    魏晉以後西北各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西域粟特胡商也活動頻繁,同時帶來東西間的文化交流。自北齊鮮卑化的貴族重新反對漢化,崇尚西胡文化,胡人的鑲邊圓領袍衫逐漸在中原上下流行開。到了隋代,胡服已然完全融入中原,成為人們日常最常穿著的服飾。

    而同在此時,恰好形成了以圓領胡服為基礎的官員常服制度,色彩等級的概念正是在其中得以體現。紫色在此時成為胡式常服的一等服色,似乎也不能排除受到傳入西方觀念影響的可能。

    中國古代染紫也不容易

    而在中國,雖然紫色不需要從昂貴的骨螺紫中獲取,但染制也很不容易。中國傳統紫色染料基本只有紫草的根,製取複雜,其色素紫草醌難溶於水,並且不甚穩定,一次只能吸附少量色素,需要十數次反覆染著,在技術上也適合成為高階顏色。《管子》中還有一篇“纂茈(紫)之謀”,山東的萊人所染的紫色絲綢一純在周地可值十金,萊人便大量收購之販至周地欲獲取暴利。也可見當時染紫並不是一件普遍容易的事。

    宋以後紫色的染取技術逐漸提高和豐富化,宋初有“先染作青,徐以紫草加染”的油紫色青紫套染法,到淳熙年間,又有一種“蓋不先著青,而改緋為腳,用紫草少,誠可奪朱”的緋紫染法,才得以節省紫草的使用。又由於蘇木從南海的大量輸入,以蘇木加青礬媒染,也成為紫色的新來源。但相比於黃、紅、青這些顏色,依然成本相對高。

    自隋代定紫色為一等服色以來,在唐宋“紫”都是身份和尊貴的代名詞,能夠獲取一身紫袍金帶,是無數世人終生的追求,還形成了“借紫”、“賜紫”制度。

    有意思的是,到了明代,或許是因為“惡紫奪朱”與國姓“朱”衝突的關係,紫色的地位一落千丈,又被取消一等服色而代之以硃色。

    明代公服的一等色為緋色(紅色),常服也以硃紅色為尚色。

  • 3 # 看鑑地理

    現在形容一個明星人氣很高,通常都會用“大紅大紫”這個詞。紅色在中國傳統中代表著喜慶,在這裡引申為紅紅火火的意思,那這紫色又是代表什麼,為什麼在這個詞裡把它與紅色並列呢?

    在我國古代,顏色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最早紫色是不入流的顏色,只有貧民才會穿著。直到春秋時期,紫色完成了第一次逆襲,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非常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於是全國上下都跟著模仿,導致紫色布料奇貨可居,五匹普通的布也換不來一匹紫色的布。(“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

    到了魏晉時期,崇尚紫色的道教發展成熟,紫色也隨著統治階層對道教的推崇,地位迅速上升。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官服制度,紫色位列第二,地位僅次於紅色。到了隋代,紫色正式超越硃色,也就是大紅色,躍升為百官常服的首選服色。唐代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才能穿紫色官服。自此以後,紫色就變成了代表地位尊貴的顏色。

    身穿紅色或紫色的達官貴人可以經常出入朝廷,於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誌,而能穿紫色就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所以,後來人們就用“紅得發紫”來比喻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之間互相傾訴難受的事情,我會聽朋友說,而朋友卻不怎麼理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