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機械哥42
-
2 # 春天裡王志春
李詠走了 沒有主持人了嗎 金庸走了 不看小說了嗎 郭德綱走了 沒有人說相聲了嗎 呵呵了 不過如此
-
3 # 春風上巳天
相聲是一個個人符合標籤很重的行業。個人能力與風格嚴重影響觀眾的偏好。目前德雲社除了郭德綱于謙、岳雲鵬孫越外,其他演員都還處在成長階段,缺少舞臺統治力。
現今的德雲社應該加強演員的特色發掘,強化演員素養與能力的提高。不然,郭德綱于謙退休之後,德雲社會不會像曾經的beyond樂隊一樣。
預測的事不好說,東籬先生不是風水先生,又怎麼說得準呢。總之,希望他們越走越好!
-
4 # 蜀國老兄
德雲社啇業運作得成功,繼承了傳統相聲的很多元素。但要除俗淺賤,多悟悟侯寶林大師的精髓,別老整有其形,無其神的東西。
-
5 # Doflamingo883
郭德綱雖然是德雲社的活招牌,但是如果郭德綱退隱的話能撐起德雲社的人還是有的。德雲社的演員在郭德綱的培養下,粉絲基礎眾多。如:岳雲鵬,張雲雷等等。。。所以不管郭德綱是否退隱,德雲社都會照常運作。
-
6 # 康康忄
這個因個人喜好而選擇!我離開橋雖然不遠,但從未去現場聽過,因為不是特別喜歡,偶爾會從網路上聽一段,也純屬解悶兒.所以他退不退出江湖,對我一點影響也沒有,當然更不會去主動買票去聽嘍!
-
7 # 聰明的白痴let
不會,我現在首選聽郭德綱的單口相聲,其次於謙的電影,第三郭的相聲電影。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現在聽不下去了,一來審美疲勞,就那幾個套路,二來調侃于謙太慘了,我有點聽不下去了。郭的弟子都聽過,尷尬的面紅耳赤,實在聽不下去。我現在寧願多聽聽老郭講郭論,或者看看罵聲很高的電影
-
8 # 八喜臨門65011847
在電視上很少看,買票看,更不會去。窮人一個,更沒人送票,看過幾段郭的相聲,看過他主持,貧嘴,滑頭機靈,反應快,不吃虧,肚子裡有點墨,有點痞,不是太喜歡,也不是很討厭。
不過最近他訊息少了,電視上更少見了,不是有事就是過氣了。
經典不會過時,他這算是流行吧,火了一段也夠本了。
-
9 # 浦俊
喜歡郭德綱很久了,但是現在睡覺都開始只聽郭德綱的單口還有孟鶴堂、岳雲鵬的相聲了。
其實,德雲社就是一個品牌,不可能靠一個人支撐下去,還是要靠眾多能賣的出票的演員來支撐。
比如現在的商演,張鶴倫、孟鶴堂、張雲雷、郭麒麟等已經逐漸打響了品牌,可以看成郭德綱在培養後代新生力量。
但是也能夠看出,其實郭德綱現在的精力有限,新品或者新段子已經不多了。這是備受詬病的一點(像之前的“我字系列”讓我百聽不厭,但是你字系列質量就下來了一些),但是有些小劇場還是有些新段子出現(這也能看做是在小劇場實驗鋪墊,給未來商演做服務相關),所以,有些時候我更願意去小劇場聽些新段子。
另外,網路上有些不和諧的聲音,我相信也是愛之切責之深的表現。相聲迴歸小劇場,這是郭德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未來,還是會去德雲社聽小劇場。商演,我買個會員在網上看吧,畢竟囊中有限(雖然非常想去現場實際感受一下)。
-
10 # 鹹魚茶館
上圖的郭德綱有多少人還記得,當時的他經歷的煎熬有幾個人能體會。
這是德雲社演出《中國相聲史》的時候,被觀眾起鬨退票,把演員轟下臺,於是郭德綱讓張鶴倫李鶴彪等人上來演了一段搞怪舞蹈,然後觀眾喜笑顏開。最後郭德綱指著觀眾說了那句話:
我明白了,你們是真不知道好歹。那之後,郭德綱變成了一個只看市場和觀眾,只管搞笑不在乎藝術的商人了。這一方面是他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是某些觀眾的共謀。
只有商演是檢驗相聲藝術的標準,這不是郭德綱自己悟出來的,而是那些觀眾給他的答案。郭德綱無論隱退與否,相聲都已經是今天的模樣,有人覺得是相聲復興,有人覺得是相聲走上了歪路。無論怎麼去解讀這個行業,都已經影響不到它將來的發展,相聲必定會走上和娛樂圈融合,並且和傳統漸行漸遠的道路,因為它要活下去,不得不扔掉觀眾不喜歡的那一部分。現在連姜昆都在玩嘻哈相聲,還有什麼是不能突破的界限呢?
我愛相聲的時候,老郭還在天津文化館給楊志剛當會計跑腿呢。後來聽到郭德綱的時候,著實把我驚豔了一把,早年的郭德綱讓我想到了少馬爺,他的那種才華能把耳朵灌醉了。但慢慢的他也俗了,我說的俗不是三俗,而是市場概念上的俗,他對觀眾一味的妥協一味的諂媚,變成了如今的網路段子演講大師。當然他的相聲還是好笑的,是同行中拔尖的存在,但和巔峰時期的他一比起來,確實感覺到一絲惋惜。就像少馬爺因為《糾紛》被打壓,最後宣佈徹底封筆,不再創作新段子一樣令人惋惜。
天才被迫平庸,是整個行業的悲哀。德雲社如今那麼多小角兒能夠擔當票房,岳雲鵬張雲雷郭麒麟張鶴倫孟鶴堂都有自己的受眾人群,即使郭德綱不在了,他們也能把自己的市場維護好,這個一點問題沒有。問題是相聲將來會變成怎樣,我一點不樂觀。郭德綱把相聲市場擴大到今天的地步,但也把很多外行觀眾帶了進來,有人喜歡賣萌的,有人喜歡賣腐的,有人喜歡大合唱的,有人喜歡耍賤的,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審美喜好改變相聲,影響相聲的未來,這些都是郭德綱控制不了的,但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大家記住郭德綱那句話:別捧郭德綱,多捧相聲,我總有死的那一天。 -
11 # 凱利閏
很難郭德綱從坑王駕到來看已顯出疲態了,也確實現在太多人聽過看過老郭的段子,新的段子又來不及打磨。對於已經幹了20三十年的老一人來說壓力確實太大了。
-
12 # 大漠長風196
可能不會去了,聽相聲只能聽40歲以上的演員比較適應,這個年齡段的演員從資歷到人生閱歷來說是一生中最好的階段,對任何年齡段的觀眾來說都比較放鬆有親和為,觀眾可以把他們當成叔叔,伯伯,兄弟,大侄子,既不會讓人尷尬也不會讓人感到呆傻,相聲的魅力就在這裡,它與單純的笑話的處別在於它能讓觀眾相信笑話中的事就發生在你我他乃至我們生活中某一個熟人身上,非常接地氣有親和力。
-
13 # 沒了尖的球安全頭盔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開始分家了,乃常理也。就一個家庭而言,都成人了,娶媳婦了,就開始分家了,矛盾也少了。還有前幾年,候家矛盾,就為了兄弟遺產,還訴訟官司呢。所以,合也對,分也好。只要能解決矛盾,任其合合分分。
-
14 # 味冷
偶像式相聲
郭德綱巔峰時期的作品,傳統段子,配上大段的貫口,學唱,很精彩,但是對精力體力的要求也很大。成名以後有了光環和粉絲,就不必場場盡力,很多時候貫口只是開個頭,或者大大簡化。比如大保鏢裡的貫口,經常簡化到“七紮眉攢八紮心”。你說是改進也好,變通也罷,總覺得和傳統差了一點兒。然而對於粉絲來說這都無所謂。
再發展一步,有些年輕演員的粉絲,誇張到表示一看到他就想笑,他一張嘴就想笑,他隨便唱個歌就想笑。這個就不能用相聲演員的水平高低來解釋了,只能說是成了偶像,吸了一群腦殘粉。
偶像派相聲對於外人,基本就看不得了。19年春晚,一個“天對地雨對風”也敢翻四次,大概是梁靜茹給的勇氣吧。郭德綱諷刺的主流相聲,大家好——譁——給大家說個相聲——譁——說得不好——譁——,用在自己徒弟上恰如其分。
大概徒弟終會活成師傅討厭的樣子。
總結和建議:
金句一時爽,故事永流傳。
偶像會過氣,作品是本元。
也許趁著熱度和現金流,養一批專業的編劇,創作一些故事性而非笑點堆砌的段子,用故事性掩蓋基本功的缺失,才是正道。
回覆列表
去不去看,關鍵取決於有沒有好的段子,新的東西,如果沒有好的段子,一直是些陳芝麻爛穀子的東西,漸漸的就會失去觀眾。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