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爆走皮卡丘
-
2 # 神諞秦腔
秦腔的著裝因角色行當不同,著裝方法也就不同,但總體的都分為頭裝和身裝兩部分。
一、頭裝:
1.生淨醜行當頭裝次序是先扎提眉帶,在套網子,網子上扎水紗,最後是盔頭。依據人物身份年紀不同,根據實際情況還需要套稍子,扎老生巾,帶耳毛,著髯口等等。
2.旦角的包頭更為複雜。有提眉,貼鬢,點翠,戴冠等程式。
二、身裝
1.生淨醜行最底層著水衣打水領。接著穿胖襖。胖襖上扎板帶,然後著戲服。戲服有莽、靠、官衣、箭衣等等。
2.旦角,次序是水衣,水領,戲服。
戲曲的著裝繁瑣複雜,但總的原則是:寧穿破,不穿錯
秦腔,發源於陝西、甘肅一代,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因用逗梆子地擊節,故也稱逗陝西梆子地,又因陝西地處古函谷關以西,古稱逗西秦地而有逗西秦腔地之稱.當地也叫逗梆子地、逗桄桄地、逗亂彈戲地、逗中路秦腔地、逗西安亂彈地、逗大戲地等.秦腔的唱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悽切委婉、優美動聽,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用陝西人講法秦腔是百戲之祖.說秦腔是百戲之祖並非捕風捉影,實際上很多民族音樂裡都有秦腔的影子,包括家喻戶曉的中國哀樂,正是透過秦腔哭音的音調慢慢發展起來的.事實上秦腔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產生過直接的影響,它的唱腔板式變化豐富表現力極強,秦腔的舞臺樣式積累也很豐厚,戲文曲目約有3000多種,儲存下來的傳統抄本有2700多個.西安鬧市中心的秦腔劇社——易俗社,原名陝西伶學社,被公認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之一.1912年創辦以來培養了眾多名家名角和無數的戲迷愛好者.九十多年來西安易俗社湧現了多出精彩的劇目《三滴血》《遊西湖》《遊龜山》等等,多次進京演出受到國家嘉獎和觀眾喜愛.秦腔不是廳堂的藝術,它是根植於土地的旋律.秦腔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於誇張性.今天它在西北地區的民間影響力依然令人吃驚,但是對於西北以外的人而言,秦腔已經接近於一個難以普及和理解的古董.其實,南方的戲曲如黃梅戲、花鼓戲等,給人的感覺像是生活中的擺設或是點綴,就是為了讓人更舒服.秦腔則不是,它更有抒發個人內心的情感的色彩,比如鬱悶的情感,高亢的情懷等.所以聽南方戲曲,有時會覺得它們不解饞、不來勁.而聽秦腔就很解饞、很來勁.秦腔要的就是那種在大風底下再帶點兒沙子的感覺.陝西人在大風底下大吼秦腔,好像是跟那個風聲要比賽一樣,然而自有豪壯粗獷的精神在其中.故有逗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地的諺語.秦人之聲吼劈了嗓子、嘴角流血的感覺是秦腔的靈魂.秦腔如泣如訴、撕心扯肺像杯烈酒,讓人沉醉.板胡,形似二胡,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琴桿多用紅木、烏木等質地堅硬的木料製作,弓杆較粗.一般按四、五度定弦,音域三個八度.因其音色高亢明亮,成為北方梆子腔類的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近年來多用於獨奏,流傳較廣的有郭富團作曲的《秦腔牌子曲》、魯日融作曲的《秦腔主題隨想曲》.這些取材於秦腔曲牌和唱腔的獨奏曲,塑造了西北人民豪放熱烈的寬廣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