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6
回覆列表
  • 1 # 華夏問長安

    官渡之戰是曹操代表的中原勢力和袁紹代表的河北勢力的一次決戰。

    首先,曹操只能冒險而沒有其他選擇。曹操與袁紹從創業之初開始,始終是袁紹壓著曹操一頭。曹操都始終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他始終在竭力避免與袁紹衝突,並爭取時間壯大自己。但是,當袁紹統一河北和幽州,而曹操統一中原,則兩家的決戰已經不可避免。既然不可避免,曹操知道繼續妥協和退讓只能被逐步蠶食,那麼只能孤注一擲扼守官渡,以現有的各種條件進行決戰。

    其次,袁紹失敗不是盲目自大。袁紹整體策略是沒有錯的,官渡之戰曹操已經處於崩潰邊緣,袁紹在人員、糧草均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採取正面平推的策略很正常,只要堂堂正正的打下去,你曹操自然就扛不住,我沒有必要分兵弄險給你各個擊破的機會。而許攸的叛變是一個意外因素,而對於糧草的防禦失敗是讓曹操抓住了最致命的弱點,但還是建立在許攸叛變的基礎上的。沒有許攸,就沒有曹操火燒烏巢,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叛徒,堡壘從內部被攻破。

    曹操以拖待變,還真是讓他等到了這個致命的變數,但這不能把責任歸結於袁紹!

  • 2 # 水墨鄂州

    官渡之戰可以說是時代更替的開始,大軍閥袁紹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一場戰役曹操以弱勝強,大敗袁軍,更是趁熱打鐵,北方正式宣佈統一。但是說起來,擁兵百萬的袁紹為何會輸給勢力不如自己的曹操,可真是讓人們大吃一驚。所以人們總會鄙視袁紹,認為他非雄主,失敗乃是必然。以下小編給大家仔細分析袁紹的六大敗筆,讓大家瞭解一下這一個多謀寡斷的袁紹。

    第一,驕傲自負

    這也許是袁紹這輩子都改不掉的缺點,四世三公出身的他又很強的優越感,又佔據整個河北,不可一世。在討伐曹操的時候,非常膨脹,覺得自己坐擁百萬大軍,勝負一目瞭然,看不起曹操。他麾下的謀士建議他發兵偷襲曹操大軍,採用敵疲我擾的戰略。不要把命運都壓在一場戰役上,為了一個區區曹操不值得。不過此時的袁紹過於膨脹,不聽勸阻,非要以壓倒性的兵力正面對決,給了曹操可乘之機。

    第二,狂妄自大

    袁紹剛開始的確佔據絕對的優勢,曹操手底下的確有不少人暗中投降。雖然顏良文丑戰死,但是軍隊的精銳尚在,所以曹操決定誘敵深入。袁紹狂妄自大的毛病又使他犯了一個錯誤,他否決了麾下謀士穩紮穩打的戰略,只求速勝。於是揮兵渡過黃河,準備繼續南下討伐曹操。

    第三,否決良策

    在大軍到達陽武的時候,謀士沮授建議袁紹避其鋒芒,穩紮穩打,打持久戰消耗,慢慢磨死曹操。此建議袁紹依舊未能採納,他覺得曹操兵少將寡,應該一鼓作氣,以力破之。穩站穩打的戰術太過於墨跡,根本等不及,非要正面對抗,結果再次給予了曹操可乘之機。

    第四,輕視後方

    這一次是袁紹最大的敗筆。糧草一直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了糧食,幾乎象徵著戰役的失敗,。而且曹操已經燒過他的一次糧草,按道理來說應該給於他警戒才是。並且他麾下的謀士紛紛上書勸道,糧草事關重大,要拍重兵把守,以防曹操偷襲。此時的袁紹依舊沒有聽得進去,沒有當回事,不予理睬。有的時候小編都好奇袁紹是如何在漢末前期稱雄的。

    第五,疑神疑鬼

    這可以說是袁紹最大的敗筆,袁紹的失敗與這個他的這個決定息息相關。在袁紹和曹操對弈期間,他手底下的謀士許攸曾建議,曹操現在大軍出動,後方必定空虛。只要引一直偏師,襲擊曹操後方,切斷其後路,此役不戰自勝。然而這時候袁紹犯了謹慎多疑的毛病,因為許攸和曹操是舊友,便懷疑他的忠誠。不但不聽,還辱罵許攸。而許攸無法忍受,心涼之下投靠了曹操。這個決定也是這場戰役的轉折點。

    第六,重用小人

    胸無點墨的袁紹再次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許攸本事重臣,卻投降了曹操。以他為袁軍的瞭解,袁紹應該多加防範才是。但是此時的袁紹依舊在小視曹操。尤其是聽信麾下一個二流謀士的錯誤建議,居然大軍攻打曹操的大本營,糧草防守上並沒有給於多少的支援。這一個決定徹底讓袁紹走向了失敗。曹操抓住戰機,親率大軍突襲袁紹屯糧之地,一把火燒掉了袁紹的所有糧草。袁紹大軍從此開始潰敗。最終無奈之下,袁紹只能引百騎狼狽的逃回河北。

    以上便是袁紹的六大敗筆,先是目空一切,又是狂妄自大,驕傲自負,親小人而遠賢臣。其實他又很多次機會打敗曹操,但是他都沒有抓住戰機。一面倒的局面,愣是被自己玩的自己陷入絕境。而曹操正是一次次死裡逃生,最後抓住戰機,逆轉了這場戰役。

  • 3 # 周郎顧天下覆

    官渡之戰做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做為官渡之戰的角逐雙方,袁紹雄踞幽、冀、青、並四州,盡佔河北之地,且無後顧之憂。曹操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不僅領地上少於袁紹,而且曹操處於四戰之地。關中並不太平,南方的劉表、張繡為敵,東南的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貌合神離。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面對袁紹的十萬大軍,曹操不僅要正面對抗數倍於己的敵人,還要派兵駐守各個要地嚴防後院起火。

    雖然初戰獲勝,但袁紹憑藉其兵力上的優勢與曹操對峙起來,隨著交戰的失利,曹操也一度想要退軍。但荀彧來書勸諫曹操:“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

    曹操也明白不能勝,便是死路一條。此時的曹操無法從正面擊敗袁紹,只能冒險出奇計火燒烏巢,斷袁紹糧草。曹操甘於不懼刀斧親自冒險,只是因為到了迫不得已的關健時刻。不能制敵,必為敵所制。

    反觀袁紹,本來擁有強於曹操的勢力,卻敗於曹操,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其狂妄自大,其敗有三:一、好謀無斷,坐失良機。袁紹眼睜睜地看著曹操一步步把其周圍的敵人清除乾淨,把漢獻帝迎回許都,甚至在劉備向其求救時,因小兒子生病而放棄難得的戰機。在官渡相持之時,也沒有把握時機偷襲許都,最後也喪失了所有的機會。

    二、識人不明,不納忠言。袁紹所在的河北之地多出俊傑,曹操在打敗袁紹之後也感嘆:“河北多義士,袁紹若用之,吾何敢北望。”而且袁紹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和其他割據勢力相比可以說是佔盡人和。但這麼多的人才袁紹並不能辨別出來,併合理的使用,並且對於合理的諫言不能採納,阿諛、誹謗之詞多有偏信,袁紹安能不敗。 三、內部不和,袁紹軍內部,逢紀、郭圖、審配、許攸、田豐、張郃等多有不和,即使是面對敵軍千鈞一髮之際,仍然相互攻訐。強敵攻於外,臣子謀於內,不敗而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