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不懂歷史的塵埃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天下無敵,打的是天下無敵手,也打下了相當遼闊的疆土。
反觀,南宋,只想著偏安一隅,就只想安安穩穩的做個兒皇帝。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怎麼可能讓你乖乖的趴在那兒呢。匹夫無罪,懷璧有罪。當時,南宋經濟,文化,那麼的繁榮,哪個有作為的君主,他會不惦記你那錦繡河山。
其實,就是蒙古國崛起的時候,南宋就開始開始走向毀滅,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
3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總得來說有兩方面:嚴格意義上和寬泛的時間節點
南宋傳了五世九帝,這九個皇帝就包含宋端宗和宋懷宗兩位小皇帝,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崖山海戰的結束意味著南宋的徹底滅亡。
當時南宋殘餘勢力在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等人的維護下苦苦支撐,兩位小皇帝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其中宋端宗更是因為嗆水受驚嚇而亡。不過元軍不管這些,他們窮追不捨的在剿滅南宋殘餘勢力,結果文天祥被俘,陸秀夫在崖山海戰時走投無路背宋懷宗跳海而亡。陸秀夫這一跳意義深遠,宣告了宋朝的徹底滅亡,也宣告了中國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之手,中華大地雖然再次迎來統一,但元朝的破壞力,對中華的損害也是慘重異常。
寬泛來說襄樊之戰的戰敗其實也宣告了南宋的滅亡,這一戰之後南宋再無正面抵抗能力,滅亡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原本襄樊在呂文煥和呂文德的堅守下還能抵抗幾年,不過隨著范文虎及李庭芝的到來(倆人不和),不僅沒有助力襄樊,反而給了元軍機會,結果襄樊在呂文煥苦苦堅持了六年之後,保衛戰失敗。自此元軍攻宋如入無人之地,南宋進入滅亡倒計時。
-
4 # 米南德王問道
襄陽之戰失敗後,南宋在實際上已經被宣判了死刑。雖然此後還有不少大規模戰役和反覆拉鋸,但南宋的整體防禦體系卻被無情的攻破。這也使得任何人的那點努力,最後都顯得非常徒勞。
元朝滅南宋的關鍵戰役就是襄樊保衛戰。其中,襄陽堅守多年而沒有失守,在本質上就是拖住了元朝的注意力和大量兵力。但守軍的堅持,並不能改變南宋軍隊戰鬥力差、經濟因窮兵黷武而崩潰的根本性問題。所以,襄陽城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尤其是宋軍的水路援助都被徹底截斷後,整座城市已經是無望的死地。
如果你看看歷史上的歷次北朝南下征服案例,就知道襄陽為代表的長江中游水域,是南朝保護自己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裡比長江下游的瓜州、鎮江等地還要關鍵。雖然南朝的首都往往就設在下游位置,但只要手握中游的控制權,就有絕地反擊的能力。南宋初年,皇帝一路被金兵追到了今天的寧波,準備坐船去福建逃命。但因為中游仍然在宋軍控制下,金兵也沒法進一步擴大戰果。宋高宗當時的太跑路線,極有可能和後來的文天祥等人一樣。足以看出中游對於南朝政權的重要性。
任何能攻克長江中游的北朝政權,往往在成功得手後已經具備了幾個征服南方的重要條件。
首先是他們已經有了一支可以控制長江的水軍。儘管可能戰鬥力還是不如南方對手的好,但也不至於在戰場上輕易崩潰。依靠數量優勢可以彌補差距不大的質量優勢。這也是所有北朝南下時所必須具備的要素。無論水師是自己親自組建,還是透過收編投降者獲得的。只要有了根基,就容易辦事。
其次,也說明南下的北朝軍隊裡已經不缺乏善於攻城的步兵隊伍。很多北方軍隊原本可能只是騎兵為主的軍隊,規模有限且不善於陣地攻堅。但如果有了可以南下長江下游的能力,就說明步兵隊伍建設開始有了成效。儘管步兵之後依然是軍隊裡的二等人,但依舊是壓制南方軍隊的重要力量。
南方軍隊往往缺乏騎兵資源,武裝力量更多的依賴步兵撐場面。在北朝對手還不重視步兵作用的時候,他們可以佔據步戰優勢。但在北方對手獲得了足夠強大的步兵兵源後,這種優勢也很容易被迅速磨平消失。
最後,攻克襄陽這樣的嚴密設防的要塞城市,也說明北朝做好了一切攻城略地的技術準備。很多匆匆南下的北方大兵,往往因為組織不力而缺乏攻城武器等技術手段。但元軍在對襄陽的圍困中,逐步增加了自己的技術能力。從最初的西夏和中原工匠,到後來的波斯技術指導,都將更多攻城技術施展到襄陽城上。
南朝一般防禦最堅固的地方,就是那些分佈在中游的要塞。既然元軍這樣的北朝部隊可以強行攻破,也說明其他城市的防禦結局也不容樂觀。
所以,元軍在攻克襄陽後,已經展示了自己有能力和決心沒到南宋的可能。中游失守的南宋守軍,雖然還在後來組織過至少2此大規模沿江戰役。但都因為處於下游的逆流位置,而非常被動。最後免不了被元軍大量擊潰和屠殺。
南宋朝廷更是連都城杭州都沒有守護,就乖乖投降。除了張世傑與文天祥這樣的少數派之外,大部分人都已經看不到繼續下去的期望。後來在湖南和福建的一系列潰敗,也是不難從這個角度去進行解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對於元朝統治者來說,臨安城陷落的那一刻,宋朝的國祚就已經終結了;但是對於大部分宋朝的遺老們,以及元朝人自己的看法來說,崖山之戰才是大宋的真正落幕時分。
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這一年正月,伯顏大軍合圍臨安城,宋恭宗奉表出降。從法理上來說,此時的宋朝君主和太后已經向元朝投降,南宋就應該已經是滅亡了的。
但是,此時的宋朝朝廷並不是全是一邊倒的投降派。文官有丞相文天祥、陸秀夫,武將有張世傑等,依然拒絕投降元朝。對於南宋這個完全意義上的海洋帝國來說,即使失去了大陸,他們還有海洋。因此,在恭宗投降以後,主戰派大臣們擁立了他的弟弟端宗為皇帝,繼續在海上開展抗元鬥爭。
三年的慘淡經營以後,屬於小朝廷的土地越來越少,真的也就只有萬頃碧波可以供他們馳騁了。而當陸秀夫抱著宋末帝一起投海自盡的時候,南宋最後一位皇帝也就此煙消雲散。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元朝人在修史的時候,也承認,崖山之戰,才是宋朝滅亡的最後終點:
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這段飽含血淚和悲壯的文字早已成為後世對宋室官民的紀念,就連元朝人也承認,當小皇帝和楊太后,還有陸秀夫、張世傑,以及十幾萬軍民一起蹈海而死的時候,宋朝才真正亡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