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德堡的夏天

    各個朝代的皇上都有屬於自己的冰窖!裡面裡面有在冬天在河裡取得冰塊存放在冰窖裡用來夏天用降溫!還有的皇上就直接去山裡避暑了!比如在西安就有冰窖巷!裡面就是冬天從渭河取得冰塊在冰窖裡放著!然後就是皇上可以去秦嶺山裡避暑!美的很!

  • 2 # 三尺見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在沒有風扇沒有空調的古代,皇帝又有什麼妙計避暑呢?

    第一穿的把純棉的布料換成絲綢。絲綢在古代是十分名貴的。穿上這種衣服,不僅透氣通風,而且本身也帶著絲絲涼意,能夠有效的達到避暑的效果。

    第二扇子是最常見的避暑工具。皇帝也會和咱們平常人一樣,自己扇扇子;同時也會在特定的居所,讓宮女、太監們專門為他們拉一種類似大扇子的風簾。三伏天,平民百姓頂著烈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農活,而皇帝在宮中經管政務,身邊也早就有宮女操著芭蕉葉似的大扇子輕輕搖曳,徐徐清風就這麼由人力製造,拂過皇帝龍體,降體溫,去熱氣。

    第三冰塊。那時候冰塊要從冬天開始積累,當冬天河面結了厚厚的冰層之後,這些工匠便開始忙碌起來,將冰層鑿成一定比例的冰塊,然後儲存起來。到了夏天,皇帝們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皇帝再將這些冰塊分發到宮中,皇帝不僅可以用這些冰塊冰西瓜,也可以直接飲用你。

    第四古代的皇帝建立行宮避暑。比如隋唐定都長安,夏季悶熱,所以到了開皇十三年二月,隋文帝下令營建一處仁壽宮,做為夏季避暑之地。唐朝建立,唐高祖武德七年,大概是形勢安定了,唐高祖李淵也發現了長安的夏天很難過,下令在宜州的宜君縣建造一處仁智宮,第二年,又在終南山建造太和宮。

  • 3 # 匯史饕

    小饕不請自來,夏天過去了,秋老虎終於顯露出它的威力。連續多日的烈日灼烤著大地,不得不讓人直呼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可是古人沒有空調,那麼他們又是怎麼避暑的呢?網路上有人說古代的中國夏天氣候其實沒那麼熱這點小饕是不贊成的。我們可以看唐代王轂在所作的《苦熱行》中就描述過的高溫天氣:“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詩人說萬國都像在熔爐中一樣,我們可以知道到底有多熱了。那麼既然這麼熱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避暑的呢?

    首先,和我們今天一樣。晚上出去乘涼的時候許多人都會帶一把扇子。古人也一樣,扇子自古以來都是夏日神器。古代的扇子多為竹編,古人成為“搖風”,又有人給他起了一個很友善的名字叫做“涼友”。達官貴族們的扇子多用娟帛製成,這樣的扇子扇起來了相對輕鬆,而且文人騷客們也可以在上面題詩作畫。既能帶來涼爽又能帶來樂趣,豈不妙哉,妙哉。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漢代有一個叫做“葉輪撥風 ”的乘涼器具被古人發明出來,從此古人便節省了“人力風扇”僕人的浪費量了。據《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人運至,滿堂寒顫”。可以看出此器物的效果顯著,只需一個人運作滿屋子都會獲得涼爽。不過“一人運之”中的這個“一人”自然一身臭汗是少不了的了。

    扇子在初夏這種天氣稍顯溫熱的時候有極好的作用,但是對於三伏天這種大熱的天氣扇子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在這種時候我們的古人就要進入夏日避暑的第二階段了。住地太熱,那就移到涼爽的地方待著唄。在古代,皇帝和達官貴族們一般都會在別的地方建立別院或者山莊,每到夏日這些權貴們都會移居到這些避暑別院去生活。比如大名鼎鼎的承德“避暑山莊”便是清朝皇室專用的夏日避暑勝地之一。

    除卻選擇比較清涼恬靜的山莊別院,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用流動的小溪推動水車帶動扇輪扇風,這個就像是“葉輪撥風”的2.0升級版本,不用人力而選擇水車帶動扇葉轉動扇風。而且有的涼屋甚至會利用機械將水帶到房頂順屋簷留下形成一個人工水簾。這種方法無不體現出我們古人過人的智慧。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不乏科學道理。當然以上都是對於達官權貴來說才能做到的,而作為平民,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天方法:在房間裡挖口深井,蓋上一個帶露眼的井蓋,地下冷氣散到室內,就有一種堪比“空調房”的效果,不僅成本低,還十分巧妙。直到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都還修建半地下室來儲存瓜果蔬菜,甚至作為避暑之處,省電省錢,實在好用。除卻以上大動土木的方法之外我們的古人還有一種簡單粗暴的“寒冰消暑法”。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學會取冰、儲冰、用冰,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宮廷就有專門掌管冰塊的官員:“凌人”。他們冬天到河面或者湖面取冰,然後儲存在冰窖中,等到夏天再拿出來盛放於特製的“冰箱”中,這種古代“冰箱”叫做“冰鑑”。箱體構造簡單,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可以放水果或者飲品,夾層放冰塊,箱體有蓋有孔洞,散發的涼氣能夠降低室溫,達到納涼效果。

    夏天說起冰首先我們就會聯想到冰棒。要說夏天最的讓我們期待的東西,冰淇淋自然是不二之選。可能你不會想到,美味的冰糕不止我們能吃到,我們的古人也早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冷飲用來夏日去暑解饞了。周朝設有專掌冰窖的“凌人”,後來“凌人”上升到朝廷的一個官職,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楚辭·招魂》中有記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由此得知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冷飲發展良好。唐代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保密三百年後,被法國人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說起來這冰淇淋在中國貌似又找到自己的“爹”了。除此之外,我們古人還有睡瓷器,抱竹夫人睡覺避暑的習慣。中國自古便是瓷器之國,瓷器當然不止能用來做碗做瓶這些咯。用來做瓷枕當然也是不錯的選擇,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謳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一個城市生活,如何更好地瞭解與融入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