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又瘦的伊郎

    18歲離開家鄉,先後在上海、杭州、北京、蘇州等幾個城市生活過。融入感最好的是北京和蘇州。

    其實我在上海生活得時間最長,讀書、工作、結婚,歷經十多年,瞭解得很透徹,雖然也是上海戶口了,但融入感不強,這也是後來遷居蘇州的原因。我本人學的是新聞傳播,畢業後一直在媒體工作,中間還在上海市人大駐站一年,跟著人大代表深入上海的19個區縣(2006年前後的資料)調研,登山下海,北至崇明島,南到金山區,見過足球班十來歲的武磊,看過凌晨上海郊區的屠宰場,談過上海本地的女朋友,也有當地的鐵哥們(沒事兒就陪她媽媽打麻將),參加過幾十場婚宴,也在火葬場送過人,開過公司和餐廳,也打過架,基本上比一般的上海人都要了解上海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政、文化、時尚、市井……都略有涉獵。結婚前在上海也是遊蕩的生活,先後居住楊浦、閘北、浦東、徐匯、普陀等等地,特別喜歡選擇租住老公房,右邊有菜市場的那種,生活氛圍特濃重——即使在北京,也難以比擬上海那種海派的市井生活。

    但是融入就很難了。現在想來就是偏見。引發我離開上海的一次事情就是這樣。當時去新加波要辦簽證,拿著集體戶口本去派出所和街道開證明,備受折騰,想想又買不起房,走你吧!現在想想,很多地方這樣,大部分城市的視窗和基層服務,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誰認真傲嬌誰就輸了。

    另外還有一些原因,上海的時間成本太高了。我住浦東的時候,要每天開車去浦西靜安區的威海路上班,延安路隧道那個堵!不堵也不行,威海路停車那個難,單位的車都快摞一起了,周邊的停車場最貴的30元/小時。之前做公司和開餐廳也有同感,一天辦不了一兩件事情。去年我駕照滿12分,蘇州上海來回跑了六趟,才把新證拿到(楊浦開證明,徐匯考試,楊浦拿證)。

    現在蘇州做公司,大部分業務也都在上海,每週都要回去。這是兩個對我來說不管去哪裡,開車都不用導航的城市。蘇州與上海相近的地方太多,但對蘇州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也就留下來了。蘇州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成本低,事情多的話,一天能辦四五件,畢竟城市小,從西到東,新區、古城、園區,交通很是便利。對蘇州最開始的瞭解也是從工作上開始的。一開始在蘇州乾的還是媒體的工作,做雜誌,從文藝圈入手,每個月都走街串巷,上山下鄉,遍訪民間藝人。如今定居蘇州五年,儼然是第二故鄉的感覺了。總之,找到一份合適的謀生的工作,是融入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了。

    北京其實待得時間不長,也就一年多。如果說“融入北京”,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一些主觀感覺。2009年左右在三里屯租了房子,就在公司附近。工作日每天除了上下班,就是在屋裡打XBOX。週末和節假日一般都是在後海或三里屯的酒吧、Livehouse度過,各類景點也是經常過去打卡,認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做影視的,音樂的,話劇的……暢聊的話題特別多,一幫人兩三個小菜幾瓶二鍋頭,日子過得小而美而充實。在北京,讓懷揣理想的年輕人不那麼孤單。很多人都說北京起有滄桑感,我倒覺得那是一個巨大的煉化之地,不管是文化藝術還是財富,都能讓人找到參考系,看到各種慾望的各個演化階段,反而對個人是一種莫大的促進和鼓舞。北京有和上海一樣的大都市病,但上海的節奏是優勝劣汰的感覺,你不努力就會被涮;而北京的節奏是清濁共存的,不會讓人亂了陣腳,一天天紮實地活下去就會有莫大的希望。

    經常,我會跟家裡那位說,等女兒長大了,我們回北京去吧。她說好啊,那要15年之後了。

  • 2 # 花滿心時亦滿樓

    “融入”這個詞,有很多內涵。融入一個城市,實際上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為了更好的融入一個城市,首先得了解它的發展規劃。城市的型別和你自己的職業/能力/技能決定你是否適合生存在你選擇的城市。瞭解城市型別,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有利於得到能多的就業機會。即暫時沒有生存之憂:有容身之處、可自我供養溫飽、有結餘、無外債。瞭解一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及發展現狀(至少3-5年內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或者你所從事的行業在此城的發展是呈上升趨勢,或者外部環境良好/較好且有較好的政策優勢,交通是否便利、去政府辦事情是否便捷有效率、消費水平自己是否滿足等等),瞭解這些,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則可以免去不必要的麻煩和搬遷,免去流離奔波。(前提是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要做危害城市的事情,遵守公共道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此時再來探討“融入”。“融入”無非就是了解並認同一個城市的發展歷史及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當談起這個城市的時候自己油然而生的強烈的自豪感——即,與有榮焉。在聽到地域黑的時候自覺地維護這座城市,並且無意識的向別人講解你熟知的風俗、有趣的事情或在此城中經歷的雞毛蒜皮的事情,那就說明你基本已經融入到這座城市了。做到這點,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去當地博物館。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只要有時間、想了解城市究竟經歷過什麼,去博物館是非常好的選擇。

    另外,積極參加社群的活動。以公民的身份,參與城市的政治生活。比方說,有些換屆選舉是普選,投票時不妨認真瞭解仔細斟酌真人投票。再比方說,社群不定期舉辦的普法、義工、文藝演出等等活動,都可積極參與。

    親身親歷一些活動,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認可,則融入感更強。

    如果有空,也可讀一讀方誌,進行深入研究。去圖書館,參加讀書沙龍;去公園散心、放風箏;參加線上線下的畫畫、音樂、方言學習等等;去當地的風景區、名勝古蹟,以書會友、以文會友,參與活動,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與朋友暢談等等都是融入城市的好方式。

    當然,為城市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政策建言獻策都不失為更好融入城市的方式。

  • 3 # 木靈布丁

    坐公交車,或是坐城市的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隨著人流,看形形色色的這個城市的人的生活。

    以及,節假日,去這個城市擠得水洩不通的地方,這樣就知道了。

  • 4 # 人文哲思坊

    要更好地瞭解,肯定要積極主動了解所在的城市,這裡重點說融入……

    這裡說的融入,更多的時候指的是身份認同感,文化認同感;

    不光是在一個地方有房子就能那麼簡單融入,包括思想觀念,文化訴求,語言習慣等等方面的磨合,從時間維度上看,真正融入一個地方最起碼得兩三代人,就像來自鄉鎮的人們融入縣城,然後融入省城、北上廣深等,華人融入西方文化圈等。

    而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種種衝突,就像老一代人和新一代人之間有代溝會產生觀念衝突一樣,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劇,這種衝突需要一步步磨合,直到最後達到動態平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新能源車有沒有哪家的自動駕駛能夠接近特斯拉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