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
2 # HLN924
葡萄牙式奶油撻,又稱葡式蛋塔,港澳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其焦黑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是其特徵。相傳最晚在18世紀葡萄牙里斯本熱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1837年開始在世俗餅店有售,當時因為店子位處里斯本的貝林區而稱為貝林撻。
因其簡單的烹飪方式和醇香酥脆的美味口感而風靡全球
葡萄牙式奶油撻,又稱葡式蛋塔,港澳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其焦黑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是其特徵。相傳最晚在18世紀葡萄牙里斯本熱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1837年開始在世俗餅店有售,當時因為店子位處里斯本的貝林區而稱為貝林撻。
因其簡單的烹飪方式和醇香酥脆的美味口感而風靡全球
蛋撻是吃貨們都很喜歡的一款美食。蛋撻家族的明星產品當屬葡萄牙蛋撻(Pasteis de Nata)。葡萄牙蛋撻又稱葡式蛋塔,是一種頂部呈焦糖色的小型奶油酥皮餡餅,鬆軟酥脆,奶香濃郁,甜而不膩。
作為葡萄牙的國民食物蛋撻在葡萄牙隨處可見。里斯本近郊小鎮貝爾的甜品店Pastéis de Belém中的蛋撻被公認為是最正宗的。Pastéis de Belém始建於1837年,與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相鄰。而葡式蛋撻的起源與熱羅尼莫斯修道院息息相關。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始建於1501年,直到100年後才完工。得益於皇室的支援,修士與修女們的生活條件很不錯。他們通常使用蛋白來給衣物上漿,而剩下的蛋黃則被用於製作糕點,蛋撻就是其中一種。1820年,葡萄牙發生了立憲主義革命,王室最終平定了叛亂,但元氣大傷,已經無暇顧及修道院。包括熱羅尼莫斯修道在內的許多修道院都難以維繼。為了謀生,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們開始對外出售包括蛋撻在內的甜品,出售地點就在修道院附近的甘蔗提煉廠。讓她們沒想到的是,這些甜品很受大家的歡迎。之後提煉廠的老闆從修女手中購買了蛋撻的製作方法,開了Fábrica de Pastéis de Belém 甜品店。如今這家百年老店的生意還是很好。雖然葡式蛋撻在葡萄牙很受歡迎,但讓他走向世界的卻不是葡萄牙人。20世紀80年代,英國人安德魯·斯托來到澳門創業,開了一家原料進口公司,但不幸破產了。不過安德魯已經決定在澳門定居下來,因為他愛上了澳門姑娘瑪嘉烈。後來夫妻倆在路環島上創辦了“安德魯餅店”,最初是出售一些歐式麵包,後來開始出售高配版葡式蛋撻。當時澳門的甜品店已經有蛋撻出售了,這種蛋撻類似於英式蛋撻,撻皮由黃油和低筋麵粉低溫捏合而成,沒有什麼嚼勁。安德魯創新地將葡式蛋撻和英式蛋撻相結合,保留了葡式蛋撻焦糖色塔頂的特色,減少糖的使用並加入英式蛋撻中的奶油,此外他還選擇了手工製作的撻託。新式蛋撻既美觀又美味,很快就成了澳門的特色美食。可惜的是曾經相愛的安德魯和瑪嘉烈在1997年離婚了。離婚後,路環島上的店鋪仍歸安德魯所有。喜歡過簡單生活的安德魯並沒有開分店,仍然每天在老店裡忙忙碌碌。如今安德魯蛋撻店仍安靜地立在路環島上,迎接著四面八方的食客。瑪嘉烈也重新開了一家瑪嘉烈蛋撻店。兩家店蛋撻味道孰優孰劣,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不過瑪嘉烈顯然更有擴張野心,她迅速在香港、臺灣等地開了分店。後來,瑪嘉烈將製作葡式蛋撻的配方賣給了肯德基,全世界都掀起了葡式蛋撻狂潮,葡式蛋撻成了享譽世界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