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美國的本土觀眾非常不喜歡大銀幕上出現字幕,容易影響觀感。這個道理,很多發行商應該知道的。可為什麼諸如《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這些電影都沒有采用英語配音的方式去迎合北美觀眾?
8
回覆列表
  • 1 # 娛樂烏龜

    市場決定的。英語配音版本需要一定的時間,經歷,需要一定的成本,而現在很多電影都是全球同時上映,一是有些時間上過於緊迫來不及配音,而是目前市場大多喜歡看的還是原音。加上影院本身的排片,所以都是原版大於配音版,也就是沒有原來的感覺了

  • 2 # 殺姐電影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分級和審查制度,以及方式方法。

    所以很多國內的優秀電影因為題材、內容等方面的官方限制沒有辦法登陸其他國家院線也就很正常了。

    再者,任何一個市場都有一定的承載量。在北美大大小小的製片廠數不勝數,每年拍攝製作的院線電影自然數量也不佔少數。要保護自己國家的產業與產量,對於國外的作品進口數量自然也是有控制的。

    再再者,因為文化、歷史等因素,大家的欣賞水平和要get的點也會有不同,我們看著哈哈哈的作品,到了國外可能就是一臉懵,觀眾欣賞不來,市場也沒有反饋,所以進口的也會比較少。

    大概就是上述的三種原因吧。

  • 3 # 大江東去浪淘金

    國產電影不用英語配音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個:

    1.我們優秀的國產電影,就算採用英語配音的方式,迎合了北美觀眾的習慣,也不見得能增加多少票房。電影要取得高票房,最主要還是質量要好,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就像《霍元甲》在北美取得2463萬美元票房、《英雄》北美票房達5371萬美元,以及《臥虎藏龍》難以突破的1.28億票房。這幾部中國電影,是目前在北美取得最好票房的幾部。它們能取得好票房的原因,也不是因為用了英語配音,而是因為電影題材。這幾部電影都是北美觀眾感興趣的中國功夫型別,還有就是電影質量也好,這才能有了高票房。現在中國文化輸出太弱,功夫電影又沒落了,其他型別的中國電影,北美觀眾都不是很感興趣。等到中國文化輸出做強,電影工業也像好萊塢那麼發達的時候,相信那時外國人,也會對我們其他型別的電影感興趣的。

    2.採用英語配音,和劇中人物口型不協調,看上去會很彆扭。我看外國電影的時候,都是看的原音加字幕的。就是因為英語電影,加國語配音,特別容易齣戲。同理,國語電影加英語配音,也是如此,還不如不做這費力不討好的事。

    3.用英語配音,肯定要增加成本。現在連動畫片配音都開始用明星了,畢竟演員是專業的,他們配的音,會有適當的感情,融入在合適語調語境當中,這樣才能為作品增色。那如果這樣下來,請外國演員配音,再發布,這無疑要有大筆的開支。而中國的電影在北美的票房,又沒有保障。如此衡量一下,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不花冤枉錢,能賺多少算多少。

  • 4 # 勝勝手機攝影

    近幾年國產電影在北美院線遇冷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國外影評人士認為,中國電影的審美與北美的主流審美方向日行漸遠,“弱勢,小眾,華人獨有消費品”成了中國電影的標籤。透過盤點在北美上映的所有華語電影的票房收入和資料也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算得上“處境尷尬”,中國電影已基本失去在北美的位置。

    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導演、演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也就有許多優秀的中國電影。可為什麼會在北美院線集體“遇冷”呢?同一部電影國外國內放映,境況十足的“冰火兩重天”啊,票房收入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簡直無語!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小編認為首先是外國人審美方向與我們的電影主流方向不一致。美國人不瞭解我們的文化、歷史背景、人文情懷,我們拍的東西,他們根本看不懂,看完一臉懵逼。其次,與世界先進電影國家相比,我們的電影的確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中國電影起步晚,需要進步和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中國電影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有,中國電影的推廣手段還處在初級階段,推廣方式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曾有看好中國電影的外國人士建議說;中國電影要走自己的路,要按照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情懷、人文方式去敘事,要符合世界人民的審美主流方向,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路還很長,需要摸索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 5 # 阿呆說影

    從以下4點回答這個問題:

    1、文化層面

    電影屬於文化的一種載體,電影輸出到國外,就屬於文化的輸出,是文化的宣傳。一般的文化輸出都不會經過2次加工,否則會影響文化的整體性。就像美國的好萊塢,這是其國家的文化象徵,影片也蘊含了其國家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如果好萊塢輸出到其他國家的影片都是經過2次配音的,那麼那就不叫文化輸出,叫“配合別國文化輸入(自造詞語)”,為了迎合市場而做工作不能稱之為文化,人們也不會因為此記住好萊塢。所以同樣道理,國產電影登陸北美也是文化的輸出,只有原汁原味的才叫文化。

    2、投資收益比

    2次配音一般為小公司後期創作,這種配音一般都沒有版權,進入不了電影院,受眾比較少。電影雖然是一種文化,但其本質也是商業,2次配音翻譯由於受眾群體比較少,所以投資回報率很低,很難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造成了這一行業比較冷門,所以很難出口其他國家。

    3、語境與觀看場景

    觀看場景上,與英文電影翻譯成中文電影一樣,暫且不論翻譯者水平的高低。電影都有故事場景,有故事就會有人物對話。一般的翻譯都是為了降低成本一人承擔多角色透過不同的聲音來改變角色的模仿,這種模仿是經不起考驗的,所以帶給觀眾的觀影體驗也不如原音。語境上,由於英文和中文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文化,同樣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和英文表達會帶給人不一樣的感覺,例如:“oh my god”,用中文表述可翻譯為:”我的上帝“、”我的天呢“。中文和英文表達有很大的語境上的差別,觀影體驗也是不同。

    4、觀眾觀影習慣

    就國內電影市場而言,大家的習慣都是看原音電影,即便是聽不懂說什麼,也會選擇看字幕和畫面,聽個熱鬧。看電影很重要的體驗不是看了什麼,而是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3D,4D,甚至5D電影。同理心可知,北美市場的民眾也是有同樣的需求,大家去電影院追求的是熱鬧的氛圍與體驗,否則大家完全可以自己買一個3D眼鏡宅在家中體驗盜版影片,帶給人的視覺衝擊和大腦刺激是不一樣的。同時,去電影院看電影,觀眾也不會刻意關注劇中演員到底說了什麼,關注的重點在於劇中的場景,例如:速度與激情裡偷石油那一段,即便翻譯成了中文,大家還是記不住偷油過程中演員說了啥,被人津津樂道更多的還是那段驚心動魄的場景。北美民眾亦然如此,只要場景好看,即便不是英文也會受歡迎。如果場景不好看,即便央視水準的配音,觀眾也不會買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該有“副業剛需”的自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