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哥職場Vlog

    上醫院檢查一下如果聲帶沒有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了。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一歲的寶寶智商比較低透過父母親的教育會講一些簡單的單詞。作為母親每時每刻都要逗寶寶,教他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不管孩子能不能聽懂都唱兒歌給寶寶聽,別依賴數碼產品,帶著小孩自己玩手機。因為有了手機年輕一代與人交流少了。

  • 2 # 壹父母

    作為一個孩子兩歲多才開始張口說話的媽媽,每次看到這樣的提問,都禁不住立馬想跳到題主面前大聲說,如果已經排除了生理因素,那麼就把心放回肚子裡,沒有什麼可擔心和焦慮的。

    對於孩子來說,語言發展並不是整齊劃一,有的早一些,有的則晚一些,有專家建議可以對應孩子發育的規律表單,如果延遲期在6個月左右,問題就不是很大,但以我們遇到的案例來看,排除孩子生理的原因,即使超過這個時間似乎也並不是個嚴重的問題。

    以我兒子為例,要到近兩歲半的時候才開始說話,然後在一個月內,快速經歷了兩個字、四個字、六個字和成句的話,現在6歲多,基本已經變成了一個小話癆。

    回想當時,我家老人還算比較剋制,雖然奶奶很焦急,但看我並不擔心,所以也就慢慢不再焦慮,姥姥因為不住在一起,所以焦慮感更重,每次打電話都催促我帶兒子去醫院檢查,但是我堅信,對於一個眼神伶俐、聽力健康、看起來心裡又有數的小朋友,實在是沒有什麼可檢查的,我也堅信,他能夠和想張口開始說話的時候很快就會到來。事實也果真如此。

    我們也曾遇到過更加極端的例子,一個5歲才會說話,曾經被周圍人認為大腦發育遲鈍的女孩,後來不僅表達能力超群,還獲得了碩士學位,好多3歲多才開始說話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因此,單純用說話早晚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或者擔心孩子發育有問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在家裡幫助孩子製造更多說話的機會和環境。更多的和孩子溝通,哪怕只是你說他聽;儘可能地鼓勵孩子自己表達,哪怕他只是用手指指出來;給孩子多讀書和詩,讓孩子感受語言的律動;不要因為孩子說話晚而橫加指責,好的心態和鼓勵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如果家裡方言比較多,鼓勵說方言的老人、親戚或保姆使用普通話吧,複雜的語言環境會給孩子張口說話帶來更多的困難。

  • 3 # 陽光下的偎依

    分享一下孩子的故事。

    我家寶寶兩歲半了才開始學會大部分的詞語,之前到醫院檢查過沒任何問題,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心態夠好的了,在當時,也是焦頭爛額了。每天盼著寶寶能說出一個新字,發一下新音,甚至在做夢時都會夢到寶寶順溜地說話。

    寶寶剛滿兩歲時,推著嬰兒車帶寶寶去公園玩,看著他像個小精靈一樣在廣場上跑來跑去,心裡其實挺滿足的。那段時間我就跟著了魔一樣,十分期待孩子開“金口”,想盡了一切辦法。回家時,想起了國外一個語言專家教孩子學說話的事例,引導孩子說話,比如說孩子想吃香蕉就誘導孩子說出來,說不出來就不給香蕉。最後孩子一歲就能清楚地說出句子。孩子玩累了,我嘗試著讓寶寶說出“車”的音(因為他已經會發“切”的音),寶寶不願意,我就推車走他前面,要求發出音節了再坐車回家 ,孩子十分不情願,最後哭著說了個含糊不清的“qie”音。其實也心疼寶寶,畢竟說話晚這件事誰也左右不了,不建議寶媽們學我的做法,孩子開心就好,到最後還是自己心疼。

    幾天之後,爺爺進家門,寶寶突然就清晰的喊了聲“爺爺”,全家人都懵了,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直到寶寶又喊了聲“爺爺”,我們才回魂一般。

    從那以後,寶寶詞彙量明顯豐富起來,就跟開掛了一樣,時不時冒個新詞語,仿一句廣告詞“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說話了”!

    其實孩子說話有一個詞彙積累的過程,不是不說,時候未到 ,家長朋友們不用擔心,說不定哪天孩子就能說會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回報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