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抱庸詩書

    謝千里馬老師之邀。

    我覺得會。書法可以繁體字來表現,但不能限制使用簡體字。目前書法學界幾乎是清一色的繁體字,這是一種固執與偏見。原因不妨來挖一挖,抱庸愚見,主要有以下四點:①臨帖帶來的審美慣性;②形而上學,書法是藝術也是文化遺產,要“原滋原味”;③不自信,古人都用繁體寫的,用簡體找不到那個味;④筆畫多好藏拙。

    受以上四點原因的影響制約,簡體字頒佈幾十年了,至今在書法圈仍混不到一個正式的名分。我曾說起過的,在包括詩賦曲畫在內的傳統藝術中書法食古尤甚,由此也可見一斑。

    從漢字形式上發展的歷史脈絡看,甲金小隸楷草,總體上是遵循由繁到簡的,一直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其實在古人的行書草書作品中,也能見到不少的簡化字,國家第一批頒佈的簡化漢字中,就有不少是把古人簡寫的漢字直接搬過來用。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也經常在書法作品中使用簡體字。我覺得,今天的書法人如果用簡體字來創作書法作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即便出現了簡繁混用的局面,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書法藝術的精髓在筆墨章法,跟簡體繁體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在繁體字書法一統江湖的今天,如果用簡體字寫書法,無疑是一種新風新貌,雖然衝擊不到審美的大局,但肯定也會給書法審美帶來新的內容與活力。中國書法是生機之河,如今繁體字一家獨大的局面,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瓦解,被一代又一代的簡體書法來取代,這是事物發展必定遵循的客觀規律。

    抱庸妄談。

  • 2 # 南山陽

        審美疲勞的出現很個人化和階段化。剌激源資訊單一,密度集中,持續時間長,人的感覺就會出現遲鈍,情感定位會發生轉移。廣東有句俗話“天天讓你吃龍肉,你也會厭倦”,道理很好懂。

    繁體字與書法的關係,並非想象的緊密與必然,倒不如說這是一種慣性。箇中原因,抱庸齋主兄的回答分析很到位,我贊成,雖然寫繁還寫簡,創作上不算很原則。

    從內容與形式上言,書寫風格、書體選用往往帶書寫者個人的習慣習性。能如《祭侄稿》《黃州寒食詩》那樣做到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作品,書法史上不多見。況且當代書展、比賽、裝飾、應酬等所見內容,絕大部分不離詩詞,而讓人“感動”的是相當大量的詩詞也是現代人所熟悉,極少書法作品寫自己的原創詩文。這意味著,作為形式的書法與所見內容之間,自古到今,關係本來就不算特別緊密,用繁體字的理據不可能在內容上獲得更多支援,尤其當書法已經脫離日常書寫轉入純藝術創作的當代社會。同時,當代書法家這個群體的傳統文化涵養水平,早已不見優勢:寫一手好字的人,不見得特別有文化,過去如此,現在和將來更加如此。書法內容上的單寡流俗,表明用繁還是寫簡,不過是形式,為形式而形式。

    再者,從漢字使用上看,社會普羅大眾與小眾專家之間的需求距離難以縮小,也沒必要縮小。理論上,書法作品用繁體字有助於書寫者更好地理解漢字的造字和正字義理,從而表達之,傳承之。但現實是,書法家兼文字學專家的少,寫繁體字並不見讓書家們對漢字義理有動力去系統化深入化,甚至書法家本身的理解就不見得一定有過人之處,這在當下,幾乎不言而喻。擴言之,社會層面就更加了,用繁還是用簡,對漢字文化保留本身意義並不大。百姓日用而不知,知而覺繁,繁而求簡,漢字發展三千年,“簡—繁—簡”這條進路依然有強大的內在動力,現在是大到連寫字都覺煩,QQ微信表情、語音等都大有不斷擴大之勢。這正常的呀,趁手好用是工具之於人的定位,社會大眾的日常沒有神聖可言,老百姓中沒有繁體字情結。

    綜上兩點,繁體字對於書法創作的繁榮,也就失去了根本性支撐,尤其是在楷書行書方面。所以仔細一想,寫書法非得用繁體字,真沒太多道理,哈哈!

    可以想見,在繁體字當道的書展中,突然出現一幅簡體字,而且還寫得到位生動時,那種眼前一亮的衝擊力是蠻“感動”的。這是一種新姿態,目前階段,個人認為應當加分。

    2019.4.25

  • 3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如果從審美疲勞來說,簡化字書法會不會是一種審美新穎?應該說,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書法的特色總體講究的是傳統元素或因素越多越好,味道越濃,境界越高,也就是人們崇尚的“古風猶存”。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這裡當然也有對古代(古人)“道法自然”生活的追求。所以說,審美永遠不會存在疲勞。就比如“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每一個(幅)作品都獨具特色、魅力和風采,莫有同者。只要後來書法家和學書者不是或者不做“書奴”,懂得繼承和創新,所創作的作品,都不會有所謂的審美疲勞,總會富於變化和新意。因為,構成書法藝術之美的要素及成因非常複雜。無論從用筆、用墨以及章法與內容,每個人結合自身的閱歷、學歷及經歷,都會有或是產生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可以說是“讀你千遍不厭倦”。更何況書法藝術經過千百年來的繼承與傳承,演變成了門派(門類)和流派眾多,使其愈加博大精深。說白了,這都不是審美疲勞與否的究竟根源。審美主要的或者是確切的說,是書法線質的最佳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線足矣。線上的千變萬化之中,怎能會有審美疲勞。所以,也與簡化字書法會不會是一種審美新穎無關。

  • 4 # 三品書畫

    這個問題剛好應反過來問,因為人們平時都是接觸的簡化字,造成了視覺上的審美疲勞,更應該用繁體字的書法作品來調節。

  • 5 # 讀書耕田人王七

    中國書法的審美疲勞與書寫字型的繁簡關係不大,或者說沒有關係。

    一副作品以或簡或繁又或二者相間的狀態呈現,多與作者的書寫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就結字而言,筆畫多的單字有更多的機會去調整字的平衡,這不是有沒有學問的事,我在寫字的時候,如果知道這個字繁體的寫法時,一般都會寫繁字。這是其一。其二,如果萬一這個字繁字不會寫或沒有繁簡,我會試著用一個有且會的繁體字代替。最後是實在沒辦法,硬著頭皮練險字。

    商品經濟似乎在告訴書法愛好者字是寫給別人看的,而我卻認為如果能做自己作品的觀眾,定方向,找缺點,求精進。

    寫繁體字一是文化傳承,不寫就忘了。再有上學學的簡字,相對簡單,繁字不僅能增加知識和閱讀能力,還有可能與古顧的交流更近一些。

    所以,從審美的角度說,無論字型的繁簡,影響書作水平的是筆力和文字承載的文化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透過鍛鍊減掉體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