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小墨
-
2 # 天人嘯劍
唐朝時期的古印度,分為北印度和南印度,北印度是當時戒日帝國國土範圍,當時的戒日王曷利沙勵精圖治,以首都曲女城為中心,征伐四方。當時領土包括恆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區,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爾半島一帶。曾多次派遣使臣與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王玄策等人多次使印報聘。在他統治的40餘年間,北印度相對穩定繁榮。玄奘西遊正是這個時候。647年,戒日王去世,帝國隨即瓦解,北印度重新分裂。同年,王玄策橫掃了半個印度(王玄策篇幅太長,請自行百度)
接著是南印度,南印度在公元前3世紀初就有三大王朝,分別是朱羅、潘迪亞和車臘王朝,公元190年,朱羅王朝國王卡里卡拉征服了潘迪亞和車臘王朝的聯盟,朱羅國王統治了大片區域,這三個王國的發展由於卡拉波拉人的入侵而中斷。歷史學家稱這次入侵開始的時期為卡拉波拉斷裂期。到了公元6世紀南印度出現了帕拉瓦王朝和遮婁其王朝,兩虎相爭的局面,後來遮婁其王朝分裂。衰落的朱羅王朝又崛起了,先後擊敗兩國,唐朝時期南印度正是朱羅王朝統治時期。
下圖為公元2世紀
下圖為公元9世紀朱羅王朝以高韋裡河為界統治的南印度
-
3 # 歷史上牛車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從公元618年到907年止。在這個歷史時期,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那時候的印度國名叫天竺,當時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大天竺國。那時候的中天竺國王,叫摩羯多國王或者是戒日王,武功過人,頗有謀略,最後征服了另外四個國家。但當時的印度根本就沒有中央集權的觀念和歷史傳統。而摩羯多國王所打下的帝國,實際上也是近似於眾多封建王公貴族所組成的聯盟,他擔任的不過是一個盟主的角色。他在公元647年在恆河溺水而亡,由於沒有子嗣繼承王位,成而國內大亂。靠武力維持的鬆散的摩羯都帝國很快就土崩瓦解。統一的北方印度又亂成一團糟。
其實印度的這段歷史時期,與唐朝也有密切的聯絡。可以說是影響了兩國的歷史程序。唐朝的傳奇歷史人物王玄策,有個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王玄策是在吐蕃國的幫助之下實現的攻擊行動。從實際效果來看,實際上是王玄策幫助吐蕃國除掉了自己背後潛在的威脅。中印度一直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實際上是阻礙了印度北部地區統一的歷史程序。以至於後來對中亞的擴張和穆斯林的入侵沒有什麼抵抗力。雖然有文成公主的美麗而悲涼的故事,吐蕃國仍然集中主力於763年攻擊長安。王玄策本來出使印度的目的是和印度結盟來對抗吐蕃國,由於特殊事件的發生而導致反目成仇。給了主要敵人吐蕃國的可乘之機。王玄策雖然事情辦得很利索,很霸氣,但主要的戰略意圖落空了。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
4 # 君山話史
唐朝稱印度為天竺,當時分為五部,號稱五天竺,即東、西、南、北、中五部。五部天竺又以桓河上游地區的中天竺最為強大,在玄奘西行時,中天竺的國王是戒日王,他是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人物,因為在玄奘西行求法時,受到過戒日王的特別禮遇。戒日王也從玄奘那兒打聽到大唐帝國的盛況,便產生了與中國交往的念頭。
貞觀十五年(641年),戒日王派遣使者進入大唐帝國,拉開了天竺與大唐政治交往的序幕。唐太宗馬上派出雲騎尉梁懷璥攜帶詔書,出使中天竺。戒日王根本沒有想到中國皇帝竟然會派使者不遠萬里前來,大為震驚,忙問他的臣下:“自古以來,可曾有摩訶震旦的使者出使我國呢?”摩訶是“大”的意思,震旦是指中國。戒日王一問,他的臣下面面相覷,誰也不曉得,便回答道:“不曾有過。”
其實是有過的。在漢武帝時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曾經派出副使抵達身毒,即天竺,不過天竺對歷史向來不是很重視,也沒有留下什麼史料,當然就不知道有這回事了。
唐使攜皇帝詔書前來,戒日王非常恭敬地以膜拜的方式接受,並且派人與梁懷璥一起返回長安,向唐王朝進貢天竺的特產與寶物。
戒日王死後,中天竺發生內亂,戒日王的部下阿羅那順篡奪王位。阿羅那順是個有野心、卻見識淺的人,他認為大唐帝國雖然強大,但遠在萬里之外,於是強行以武力扣留大唐使團。大唐使者王玄策逃到吐蕃後,借兵發動對中天竺的戰爭,橫掃中天竺,生擒阿羅那順,押回大唐。
從貞觀末期到唐玄宗天寶年間,一百年的時間裡,大唐帝國與天竺諸國維持著良好的關係。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五部天竺諸國王一同遣使來朝;唐玄宗時,由於唐與吐蕃、大食帝國(阿拉伯帝國)處於戰爭狀態,南天竺國王還上表稱願意出兵討伐大食帝國以及吐蕃。天竺諸國對大唐的朝貢一直延續到玄宗天寶年間,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衰落方才中止。
回覆列表
唐代時的印度被稱為佛國,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全國信仰佛教,發起者的初衷被改變了,後者靠信仰管理國家,凡事物極必反,過度信賴就是迷信了,那會的印度堪比現在的美國,至於很多的不方便說,畢竟評論一個國家不好。我也不希望其他國家的網民過度評論我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