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洲食學論壇

    這些稱呼其實是歷史原因造成而遺留下來的,就和洋火那名字風格一樣。 古代的中國不僅把地道的外國人稱為胡人,更多時候把西北鄰近的少數民族也稱之為胡人,或者以“戎狄”泛稱,所以他們吃的食物就被稱為“胡食”,用的器具也以“胡”字開頭。

    胡餅,按照《釋名》的解釋,是一種形狀很大的餅,或者是在上面鋪有胡麻,放在爐子上面烤,就是今天的燒餅,只是當時沒有餡兒。

    胡食中的肉食,首推“羌煮貘炙”,是很獨特的烹飪方法。羌煮 就是煮鹿肉,把肉切成小塊兒,豬肉熬湯,加一些調料,鹿頭肉蘸肉湯吃。 貘炙,為烤全羊和烤全豬之類,用小刀切割食用。 還有一種“胡炮肉”,蠻特別。將一歲的嫩羊,宰殺後把肉和油都切成薄薄的片兒,加上各種調味料兒;然後將羊肚子洗乾淨翻過來,把切好的肉、油這些灌進羊肚兒縫好;在地上挖一個坑,用火燒熱之後,把羊肚放進熱坑裡面,蓋上炭火,在上面繼續燒火,一會兒香味就瀰漫開來。

    胡食在中原的傳播和食用中,多在皇室和貴族當中流行開來。有個愛胡食愛出名的人,就是東漢的靈帝,從政極為昏庸,喜愛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笛,搞得京師貴族紛紛效仿,史學家甚至評論說胡風盛行是導致漢室滅亡的先兆,主要是在指責靈帝行為。

    另外還有些胡食沒有“胡” 字兒,像燒餅、搭納之類,還有有名的胡姬美酒,這個尤其在唐代了,長安城東西兩市,西市有很多外商開的“酒家胡”。

    by. GSN

  • 2 # 江湖饕客向東

    我國古代,對大凡外來的東西,名稱前常冠以‘胡’字或‘番’字,清末民初則多冠以‘洋’字。其間,但凡帶‘胡’字的,多是兩漢、南北朝時期傳入四川的,像胡椒、胡瓜(黃瓜)胡桃(核桃)、胡豆(蠶豆、豌豆)、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蘿蔔、胡荽(芫荽)等;帶‘番’字的,則是明朝以後,傳入川內源自美洲的食料,如番茄、番椒、番薯、番瓜等;而帶‘洋’字的,則大多是清末民國初年傳入四川的。像洋蔥、洋白菜、洋姜、洋芋(土豆)等;其它還有帶‘西’字的,則是民國時期入川的,如西紅柿、西瓜、西藍花、西葫蘆、西芹等。

    原本,‘胡’字一般指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後來引伸為泛指國外異族。兩漢、兩晉時期,我國開始引進來自國外的蔬果,並冠以‘胡’字。尤其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就收集帶回了胡椒、、胡瓜、胡豆、胡麻、胡蒜、胡荽、胡蘿蔔、胡桃等。胡瓜,即黃瓜,原產印度,後傳至伊朗、阿富汗,漢代傳入我國,南北朝時已普遍栽種。胡豆則包括蠶豆、豌豆,“張騫使外國,得胡豆歸”。時至今朝,四川仍叫胡豆。

    胡麻即芝麻,油料作物,原產非洲,由張騫從西域帶回;胡蒜即大蒜,胡荽即芫荽,原產地中海沿岸;胡蘿蔔,也是原產地中海沿岸地區,傳說張騫從西域帶回種子,開始在長安栽種,後逐漸推廣至南北各地並傳至日本。胡桃即核桃,也是張騫從西域帶回,後經推廣栽種於黃河流域及其西南地區。據考證,大蔥也是從西域引進,原產西北利亞,故有胡蔥之稱。如此等等,真實反映了兩千多年來中國飲食文化乃中外飲食文化之集大成也。

    你來我往 多謝關注!

    中國川菜文化人《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

    舉目可見的“胡風番味”一

    舉目可見的“胡風番味”二

    舉目可見的“胡風番味”三

  • 3 # 熱巴音樂

    胡辣湯

    胡蘿蔔

    胡蘿蔔湯

    胡蘿蔔汁

    胡蘿蔔餅

    胡蘿蔔條

    胡蘿蔔塊

    胡蘿蔔粥

    胡蘿蔔茶

    胡蘿蔔醋

    胡蘿蔔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牙齦紅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