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總是最能體現其風土人情,中國人在吃的上講究了好幾個世紀。家裡總有幾個深藏不露的大廚,煎炸蒸炒,樣樣拿手。現在,被快餐文明包圍的你,是否倍加想念記憶中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即使吃著“同樣的”油條,卻發現找不回曾經的感覺,記憶中的美味,這究竟是怎麼了呢?
8
回覆列表
  • 1 # 做美食的老爸

    謝邀。 小時候因為物質匱乏,能吃飽已屬不易,只有逢年過節才能改善伙食。所謂的改善,不過過年時的餃 子,或是生日時有些葷腥的打滷麵,或者是街邊排隊做的嘣爆米花,甚至是一碗加了點糖精的澱粉糊, 吃完時把碗也要舔乾淨,讓那時的我們興高采烈。隨著年齡的增長,見到的,去過的,吃過的越來越多 ,然而美食的的感覺越來越遠。平時每次聚餐之後吃過些什麼都不記得了,大家都是口口聲聲的說一般 ,一般。 美食,在我心裡是一種心結。

    兒時家裡都是父親做飯,因為老爸有手藝,雖然老媽做的也很好。不過的確如此,老爸總能化腐朽為神奇,把不能普通的食材變得美味。還記的兒時玉米麵是主食,能吃頓白麵已是不錯,但老爸卻與眾不 同,把和好的面做成各種小動物,有蝴蝶,有金魚,有小兔子,還記的老爸教我親手做了一隻蝴蝶。做 好放入蒸鍋,眼睛時時刻刻不離開,只為掀開鍋蓋的那一刻。出鍋的蝴蝶,金魚,小兔子非常飽滿,栩 栩如生,不忍心去咬一口。還有那時的人們很難吃到肉,平時都是買來最肥的豬肉用來熬油,用熬出的 大油(豬油的俗稱)炒菜已是奢侈,或是烙餅的時候抹上一層豬油,再撒上一層鹽粒然後合上,放在餅 鐺上。一做好,父親就將餅切開轉身遞給早已等在身後的我,每每還不忘叮囑一句,趁熱吃,涼了就不 好吃了。那感覺只有一個字形容“香”,“香”到心裡的感覺。

    由於是內陸城市,肉都吃不到人們都海鮮根本沒有感念,也無人問津。偶爾有賣海鮮的也賣不出好價 錢,都是堆成一小堆,很低的價錢就出售,可想而知人們都海鮮的漠不關心。唯獨老爸喜不自禁,只要 有機會必親自買來,為我們做海鮮大餐,但這卻苦了我。作為一個自幼就喜歡幫父母幹活的孩子,清洗 海鮮自然成了我的差事,而且是在鄰居驚奇的目光中。海鮮很好吃,但清洗卻是一件苦差。那時沒有現 在的冷鏈運輸,沒有現在的冷庫儲存,幾經折騰的海鮮到售賣時已有些腥臭,面對小山似的一堆,那感 覺可想而知。不管怎樣,埋頭苦幹,為了美味。老爸就是個魔術師,這些有些腥臭的海鮮,在老爸的手 裡各種折騰後,端上桌來,已是香飄四溢的美味,每每吃的一塌糊塗,就連剩下的湯汁也要用乾糧蘸著 吃光,雪白的盤子就像未曾使用過。這也讓我變得不像北方人,自小對海鮮就情有獨鍾---對老爸做的海 鮮。父親因為身體不好,去世的早。長大後,我憑著記憶,憑著心裡的味道複製著老爸的海鮮大餐,總 不是那個味,但也總有點像。現在我總把自己複製的海鮮大餐做給兒子吃,在他的眼裡我也是一個神奇 的魔術師,總能做出他喜歡的美食。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食,也往往希望別人能品嚐到,認同自己的感受。所以,有時候我在想,那 時的美味之所以讓人念念不忘,更多的還是因為那時的食材來之不易,比如肉類,雞蛋以及父親親手做 的面魚、烙餅、海鮮大餐。又或許,真正的美食都是與人、與記憶有關,越是久遠,越是在歲月中熠熠 生輝,難以磨滅。

  • 2 # 使用者5507307614

    我們小的時候物質匱乏不像現在村裡面小超市到處林立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而且就在旁邊想什麼時候買就什麼時候買店裡面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以前的村也沒現在這麼大房子沒有現多,而且經濟來源也已種田買糧為主哪有現在的幾千幾萬的收入金錢主要以百計算的。所以不需要那麼多小店超市我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也只有糖和瓜子或者花生,我剛懂事的時候大人不給我們錢怕被別人騙去,也只有七八歲時最喜歡吃的是路邊藝人自己做麥芽糖大人才肯給一、兩元錢買麥芽糖吃。

  • 3 # sf薰衣草

    小時候,生活條件還不太好,沒有現在超市裡琳琅滿目的美食。

    我記憶裡最深刻的就是每年村裡廟會的時候有個賣涼粉的。廟會那天他早早的就來了,支好桌子擺好一碗碗的涼粉,等人來買。那時的涼粉和現在的涼粉無異,只是賣涼粉的師傅刀工很好,打成一個個細長條,整整齊齊的碼到小黑瓷碗中,上面澆上加了醋和麻油的蒜汁,在那個時候,已然是人間美味。花5毛錢買一碗和同伴在街邊站著吃,吃完把勺子和碗還給人家,這個廟會就算過的完美了。在我記憶裡,後來再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涼粉。

  • 4 # 木易化十7

    在我記憶深處令我念念不忘的美食是幼時的槐花油餅!槐花油餅是槐樹花和麵攪在一起(條件好的加個雞蛋)用豬油炕成薄薄的餅,也許在現在一些優越家庭裡成長的孩子聽都沒聽說過,更有甚者現在一些家庭己將能吃到槐花系列食品當作是一種體驗或享受。而在我的童年裡幾乎每年都要享用它,因為七十年代的中國是個物資奇缺的國家,那時的農村人過的是大集體生活,種糧也沒啥技術產量也低基本靠天吃飯(不過都是綠色食品),豐年每家還能勉強食可裹腹一年而遇到災年家家在第二年春未夏初往往就青黃不接了。可那時我的家鄉十年九旱加上灌溉又跟不上,幾乎年年到了來年開春大人們都會吃了上頓愁下頓。幸虧天佑窮人,春天一到萬物逢生。有遍地橫生的野菜、有溝溝坎坎裡的魚蝦,更有清香誘人的槐花,於是村裡的男女老少在閒暇之餘都會各顯神手挖野菜的挖野菜、逮魚蝦的逮魚蝦,只有採槐花需要瞅準時機。因為採早了口感帶些許青澀感,等花完全開了又沒有滑滑的口感,只有待槐花剛剛變白要開沒開之時採下來嚼在口裡才會香甜爽口。待槐花采回後便是長輩露身手的時候了,他們會小心地將槐花洗淨然後配少量的備儲的麵粉或加個雞蛋和適量的鹽攪勻,將鍋內放少量豬油燒熱後將槐花漿倒入並用鍋鏟順鍋攤開越薄越好,隨著灶內興奮的柴火苗得崔促,一張張香脆可口的槐花煎餅都誘人地出鍋了。

  • 5 # 楓之幻2018

    小時候的我生活在農村,那個時候村裡只有兩個"小賣部",而且"小賣部"裡賣的東西也很少,只有那麼幾種!跟現在的超市沒法比!

    在我的記憶裡有一種美食叫"華夫香膏",時間太長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幾個字,就記得是一個小塑膠袋,很精緻,上面還印著兩個大熊貓,正在吃竹子!記得當時好像是5毛錢一袋,我也只是吃過幾次,因為實在是有點貴,可能你會說5毛錢還貴了?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那個時候1毛錢10個水果糖,5毛錢那就是50個水果糖了。貴不貴?

    還有一種在記憶比較深刻的就是"大同雪糕",記得那時候經常有賣雪糕的人到村子裡去,推著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後面帶著一個放雪糕的箱子,在腳踏車的兩邊再掛上兩個筐子,雪糕3毛錢一根,也可以用一個啤酒瓶換一根雪糕!那時候的雪糕真甜,真香啊!

    現在回想起來只有這兩種美食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印象?

    本文全部為手打,難免有錯別字和不通順的地方,敬請諒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考市政工程,選擇哪些學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