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中國的《二十四史》,是最值得稱道的史書。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 2 # 信陽人評

    史書是否嚴謹,一看作者品德,二看修書背景。總體上說,朝庭主修的史書纂改較多,個人修的史書往往又資料匱乏。因此,中國史書只有兩部可稱嚴謹:一是稱六經之首的《春秋》,二是《史記》。孔子是聖人,自不多說。司馬遷為太史令世家,博學廣聞,曾受奇恥大辱,之所以苟活於世,只為《史記》!

  • 3 # 小小葵a

    作為一名文學系的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時,老師在講史書時,最著重講的就是《史記》了。

    《史記》漢司馬遷撰。原名《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日者列傳》等篇為西漢元成間由博士褚少孫所補撰)。記載了中國遠古到漢武帝時的歷史。《史記》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約三千年)的一部。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再有就是《漢書》。《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祖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漢書》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祖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漢書》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跟。

    還有與《史記》、《漢書》並稱為“前四史”的《後漢書》、《三國志》。具體的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菜做起來簡單,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