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聞新錄社
-
2 # 風吹滿林
只能說我們國家的人不喜歡這種韓國的打扮方式及歌曲形式,所以即使有一時的熱度,也會馬上過氣。尤其是在如今抨擊小鮮肉的時候,本來就是透過這種男團方式才出的小鮮肉一詞,所以一開始的熱度也就是暫時的。況且在中國,每個人都不想錯過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團隊裡展現不出自己的魅力。再者說國內這樣的音樂方式又不是主流,很多作曲作詞的人也很少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再加上國內的公司不是太會如何營銷,團員實力不過關,粉絲都能看出他們不如韓國的團體(這裡只是實話實說)。在這些情況下,這些節目就會很快過氣。
很正常,審美疲勞,觀眾的新鮮感過了。一檔《偶像練習生》火了,一波波的選秀節目洶湧而來,連選手都跑場了,前面還在跳街舞,一轉眼又在《中國有說唱》說Rap,還以為看花眼了,觀眾能不疲倦嗎。
首先,這就像經濟學裡的邊際效應,達到一定量它必然走下坡。得另闢蹊徑,玩點創意,比如韓國的《新職員誕生記—好人》,豆瓣評價9.4高分,8位夢想成為律師的年輕人在經過層層面試後,成為某律所實習生,既現實又勵志。有點類似美國的地獄廚房,其實也是專業領域的選秀。這些節目深刻反應現實,又對年輕人有很正面的借鑑意義。現在正值高考結束之際,可以提前讓他們感受職場的殘酷,引發些未來的思考。
其次,選秀的選手盲目轉場各個選秀,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對年輕人來說,這只是一次經歷,但不能在其中消耗自己。多留些思考時間,適合自己的什麼道路。選秀節目的確能改變一些人的命運,但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很難掌控。
所以選秀節目總是有周期性的,當年超級女聲紅起來的李宇春,張靚穎也已步入中年,當年他們的粉絲也多是80後也已成為父母,現在正值90後,甚至00後花樣年紀,他們需要舞臺展示,所以選秀節目紅利期還在,正如當年80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