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太傅
-
2 # 大鵬尋歷史
‖王爺如何世襲 而且沒有拖垮朝廷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都會選擇生下很多的皇子,透過給他們封王來保持對地方的統治,但是同樣的,每個皇帝的兒子都是非常多的,而且除了挑選出一個繼承人之外,每個兒子都是需要封王的,這樣問題就來了,一個國家有那麼多朝代,每個朝代都封,而且一般王爺都是世襲的,不會出現一堆王爺把朝廷壓垮嗎,原因其實很簡單。
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會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臣子的權力大了之後該如何去削弱,或者是收回,因此在歷史上很多的皇帝在打下天下之後,都會對那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們進行一番清洗,因為實在是沒有什麼東西能封給他們了,對於大臣可以清洗,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雖然常說帝王無情,但是要清洗自己的孩子也是辦不到的,那麼該如何去限制那些王爺們呢?這裡就不得不說古人們非常的聰明瞭,他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們首先說說漢武帝時期,劉徹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吧。
漢武帝是這麼幹的,他不明著削弱王爺(當時叫諸侯)的權力,也不一下子就把權力收回來,而是採取了一種相對比較溫和的手段,那就是推行了“推恩令”,這個推恩令是怎麼進行的呢?按照皇帝的說法就是每個人都應該享受到皇恩,每個人都要受封,因此要求諸侯們給自己每個兒子都分封土地,以此類推,到最後土地越封越小,那麼劉徹就可以趁機削弱他們的勢力了,因此封到後面直接就無地可封了,就像是劉備,雖然號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卻也只能靠賣草鞋為生,因為中央把大部分的權力都收走了。
-
3 # 即感即想即悟
以清代為例。並不是所有皇室子弟都可以成為王爺。皇子成為親王是非常高的榮譽和職級,地位非常尊貴。這需要皇帝賞識,軍功,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此外,清朝還有八大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最後,清朝在削藩後禁止封漢人為王,不管貢獻多大,比如剿滅太平軍的曾國藩,因為只有滿人才有成為王爺的資格。
-
4 # 曉風文史
王爺是一種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等,親王專屬皇親國戚,郡王屬於大臣。
古代王爵的名稱五花八門,比如:秦王、楚王、長沙王、中山王。那麼這些名稱到底有什麼講究呢?其實要分辨王爺地位高低,光看他們的名稱就可以一目瞭然。單字封號就是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爵,也稱一字王;多字封號就是封號為兩個字或以上的王爵,一字王的地位更高,一般是諸侯王、親王才能獲封,多字封號王是屬於功勞特別大的大臣了。
爵位的繼承一般分為世襲和世襲罔替兩種。
明朝宗室爵位採取世襲罔替的制度。簡單說就是:一個親王有10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繼承父親的親王爵位,還是親王,其他的九個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各藩生育速度極快,導致宗室的人口在中後期迅速膨脹,有爵位者也極多,朝廷財政收入不能給宗室發俸祿,成為嚴重的經濟負擔,而且藩王在封地只要不謀反,啥壞事丟幹絕了,招致人民怨恨,也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鑑於明朝的爵位慘痛教訓,清朝採用了宗室爵位世襲和世襲罔替並用的制度。
清朝的世襲是:宗室爵位名號隨著代際增加而降級,並且只有一個兒子能繼承,別的兒子並沒有爵位;
清朝的世襲罔替是:宗室爵位名號不隨代際增加而降級,但是依然只有一個兒子能繼承,別的兒子也是沒有爵位。
清朝的世襲罔替主要是指鐵帽子王,包含清初功封八個和後來恩封四個,共計十二個,其他爵位都要世襲降低等級。
世襲爵位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這種不再降級,不是世襲罔替,而是為了保持宗室的凝聚力而做出的規定。
透過世襲降爵的辦法,清朝把宗室中有爵位的人員控制到了很低的比例,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削減了宗室的政治野心。
如果不是清朝特意規定了世襲罔替,在清末恐怕有資格獲得王爵的只有蒙古王爺了。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的王爺有的朝代是世襲的有的不是世襲。漢朝,唐朝,明朝,元朝的王位也是可以世襲的,王爺們也有自己的土地和封號。
而清朝只有入關時的八個鐵帽子王和特封的一些爵位是可以世襲的,王爺們沒有封號和土地。清朝的王爺只是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就下降了一級,變成了郡王。第三代就變成了貝勒等等。如果後代有人立功的話也可以晉級獲得封賞。
清朝的王爺只有一個兒子的話就是那個兒子繼承爵位。有好多兒子的話,兒子們15歲時就會參加宗人府的考試,嫡子一般是會被立為世子,其他兒子就會按照考試的成績來封爵。如果其他的兒子立了功的話,他的爵位就上升。
這樣一種世襲制度有利於加上清王朝的統治,鼓勵與皇帝有血緣的關係的人建功立業,從而鞏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