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翰衛教育韓博士
-
2 # 素心如簡藤兒
沒有讓自己痛,所有的關於父母的一切,已然成為追憶。
悠悠父母心,滿滿子女情,他們對女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盡的付出與關愛。
-
3 # 5231708
這一次我和父親徹底決裂了,也是由於父親的一句話。本人離異,無子女,很快就40了,自己為自己的終身大事整天在發愁,沒有後代心有不甘,家人也多次給我介紹過,都是離婚帶著一兩個孩子的,我都拒絕了,我在城市買了房,父母跟我住,而我父親非要我出50萬幫助他去老家農村改建新房,當時我說了一句我現在沒老婆沒孩子回去建什麼房,以後留給誰住,不建,我爸說了一句還想著什麼下一代,我當時心好痛好難受,別人的父母千方百計為孩子著想,可是我的父親很自私,我現在搬出來在單位住快半年了,這半年父母也沒打過電話給我,我也沒打回去,就這樣雙方都僵著,我好幾次拿起手機想打電話,心裡還是很掛念父母的,可是時間久了好像有隔閡拿起電話又放下,我現在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
4 # 刀客48418
世界上,天底下唯有父母對自己的兒女的愛大於山!父母的言行對兒女影響最深。尤其在子女幼年時的關愛真是無微而不至!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兒女健康成長。真可形容恨鐵不成鋼!
而我的母親是四川通江縣人,早年跟隨徐向前在川北擴紅時參加紅四方面軍參加了廿命。曾爬雪山過草地經過長征到達甘肅寧夏境內在與馬匪戰鬥中不幸負傷。在牢中倍受折磨。連腳指在嚴冬中都凍掉四個。幸好黨地下工作者經當地民主人經過千方百計救出來,才留條性命!幾次去陝北找紅軍,被抓到後又關起來。解放軍解放大西北才被徹底救出來。繼續參加廿命工作。廿命隊伍磨練出堅強的性格!對困難從不底頭。那時我家生活不如當地那些人,從飲食到穿衣都不如鄰居。因而在別人眼裡看不起!記得一次我上學入少先隊要第二天舉行入少先隊儀式,我家條件不行,沒有白色上衣,我母親連夜把父親舊衣改成讓我穿。被鄰居同學嘰笑。鄰居大媽講他兒子兩件,可借一件叫我穿了後,參加完儀式再脫下來還她們。我母親謝絕了她的好意。到晚上我父親回來時談起此事,講我母親做的對!並講一句我至今難忘的一句話(做人要有骨氣,餓死不彎腰!凍死迎風站!)這句話在我每次遇到困難時,我都記起來!
回覆列表
父母如果說出一些傷人的話,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你的腦子就是反應遲鈍”“你怎麼這麼笨”“說你都是為了你好,你要是別人家孩子我也懶得說你。”
在我小的時候媽媽經常用這樣的話激勵我,媽媽的本意是希望我能聰明點,然而,那些肆無忌憚的打擊的話語,都被我信以為真。
工作後,不會做飯,我就歸結成“因為我太笨”,怕因為自己笨受欺負而不願意與別人打交道,老擔心自己因為笨說不好話而不願意與人交流。跌跌撞撞的走了許多年,直到我接觸了心理學,懂得了潛意識這個神奇的現象,我才能夠重新評價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我的師弟得了抑鬱症,師弟向我傾訴說,他的媽媽性格很要強,但師弟卻是個比較喜歡安靜的男孩子,媽媽常常因為他受同學欺負而經常對他說“怎麼這麼沒用”的話。
媽媽的話,讓師弟漸漸變得很恐懼,他用覺得自己很沒用。特別是讀了博士之後,學業的壓力讓他的恐懼與焦慮加劇,最終患上了抑鬱症。
我也是個媽媽,做了媽媽之後,才理解為何師弟的媽媽會說這樣傷人的話。這句話裡隱藏了幾種含義:看到兒子受欺負因為心疼,因為愛,所以希望兒子能強大起來,不再受同學的欺負,恨鐵不成鋼,於是就想用難聽的話去刺激兒子,讓他強大起來。誰曾想,事與願違,兒子卻因為媽媽的這麼一句話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最終在加上讀博這根稻草後,孩子精神世界崩塌了。
所以,在師弟眼裡連最親近的媽媽也說他沒用,從媽媽口中說出的這句話,像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他對人生的期望和生命的活力。
最終被絆倒在媽媽的語言暴力中。
師弟的經歷,在傳統父輩信奉“激將法”的打壓教育這麼大環境下,有很多孩子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受到過誇獎。
為何被父母認為是激勵的話,在孩子這裡卻變成了傷害呢?原因有一下兩點:
1.父母在孩子的世界裡就是他們最親近的人,最相信的人,也是最愛的人。作為孩子心理的依靠,從父母口中說出的話自然就被孩子當成真話。當父母經常說“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的時候,其實是在對最信任父母的孩子發出“我就是笨”的指令。孩子在不自覺中受到父母話語的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埋下的是“壞的預期”,那麼孩子也會慢慢失去努力變好的動力。
反之,如果父母內心對孩子是“好的預期”,孩子也會越來越積極變好。
2.由於孩子年紀還小,對事物的分辨能力有限,
所以,無論是父母說出的那些直接刺痛孩子的暴力語言,還是那些表達“非信任”的“軟暴力”,指向的結果,都是使孩子否定自我。他們會覺得:“我是不好的。”“我是沒有能力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
久而久之,則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
有一則《杭州15歲學生楠楠兩次自殺》新聞,他孩子兩次自殺未遂,在孩子寫下的“遺書”描述了去年暑假,媽媽讓他刻骨銘心的一句“你給我去死”。“你也許是氣話,但那個時候我真的心痛的說不出話來。”楠楠在遺書中這麼寫到。
孩子的認知能力讓她無法區分出父母話語的真實含義,他只會膚淺的認為,媽媽讓我死,媽媽不愛我了,所以才會因為媽媽的一句話而自殺。
3.父母那些激勵的需要,一旦被孩子的潛意識捕捉到,就會在孩子潛意識裡形成“我笨”、“我傻”、“我學不好”的認知。一旦被潛意識收錄這些負能量,孩子就會真的認為自己笨,自己傻,自己就是學不好的認識。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改。
心理學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羞辱孩子,對孩子表示不信任,就會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種種難題,當他遇到困難時,動機不足導致他難以主動尋找解決辦法。但當孩子對於未來是積極樂觀的,那麼他的生理和心理也會更加健康,很少感到沮喪和失落。
如果我們不再對孩子反著說話,而且把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講給孩子,我們將收穫更加美好與和諧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