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家寫作旁徵博引,難道他們真的能把這麼多東西背進腦海裡嗎?
6
回覆列表
  • 1 # 焦糖X不苦

    不知你是否聽說過視網膜效應?就是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比如:當自己成為一個孕婦時,就會發現街上突然之間多了很多孕婦。其實孕婦每天都存在,只是自己沒懷孕時,沒有去關注而已。

    我們在積累寫作素材也一樣,很多人覺得生活平平淡淡,沒什麼可寫的,其實只是沒有關注而已。在積累素材時,我們也需要事先有一個注意力的錨點,帶著這個主動意識,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快速的收集我們需要的素材。否則,就算素材在眼前,我們也可能視而不見。

    那麼,如何設定這個注意力的錨點呢?就是構建框架。我們在積累素材之前,在腦海中需要有一個框架,再把素材分門別類的放到框架的各個節點,或者給節點增加下級節點,不斷拓展。

    比如:寫日記。在學校時,相信大家都有寫日記這項作業,很多人覺得每天上課下課沒什麼事情可寫。我們不妨為日記構建一個框架,分為:今日課程、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今日體驗等,如下圖:

    大腦中有了這個框架,就可以提醒我們日常生活裡哪些事情是可以記錄的、應該記錄的、值得記錄的,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我們就不會讓它們溜走,而是把它們歸納到對應的框架下面。除了以上的劃分,我們也可以按時間軸去構建框架,如早上、中午、晚上或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等,各個節點再細分人、事、物、體驗等。

    不管以何種形式劃分,重要的是讓我們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往框架裡面塞東西,調動我們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從簡單的生活中挖掘有用的素材。到了晚上,我們就可以整理一下這些素材,寫成一篇日記了。

    這種構建框架的思維,一方面,不僅讓我們更敏銳的捕捉到生活中的靈感素材,提高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力;另一方面,我們的大腦喜歡有結構的記憶,也方便日後我們回顧提取。更重要的是,它鍛鍊了我們大腦整理歸納的能力,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有條不紊。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事情。

    日本暢銷書作家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面談他的寫作之路時,就說到這種框架積累的好處。他說:“我的腦袋裡配備著大型檔案櫃,一個個抽屜中塞滿了形形色色作為資訊的記憶,既有大抽屜,也有小抽屜,其中還有內設暗鬥的抽屜。我一邊寫小說,一邊根據需要拉開相應的抽屜,取出裡面的素材,用作故事的一部分......大腦進入這種暢通無阻的狀態,是一件非常心曠神怡的事。”

    很多人沒有這種框架思維,一開始不知從哪裡開始。我們不妨先養成這樣的習慣:

    1)一有靈感,馬上記錄;

    2)馬上抽出時間把靈感變成提綱,也就是寫作框架;

    3)平時有意識地積累各種寫作框架。

    這是秋葉在《寫作7堂課》裡面提到的三個重要寫作習慣,這習慣不僅可以有效利用我們的碎片化時間,同樣也可以鍛鍊我們的框架思維,幫助我們收集素材。

  • 2 # 陳老闆說投資

    前幾天有朋友問這個問題,今天來寫一篇。

    收集素材一般分 3 種——

    1 平時收集,用的時候直接調取。 這點李笑來講的很好。 萬物皆是素材。 當你看到一個案例、金句、對話、故事、提問,段落,等等任何讓你有啟發的資訊,都可以儲存下來。 然後敲重點:在後面標記上,它能用到什麼地方。也就是你準備寫什麼內容的會用到它。 這個不寫,素材就沒啥用,因為到了用的時候,你也想不起來,即便搜尋匹配難度也很大。 隔一段時間,重新看一遍你的素材,再問素材,問問自己,這個素材還能用到什麼地方? 隔一段時間,繼續問,這個素材還能用到什麼地方? 把它能用到的所有角度,都想一遍,然後寫上關鍵詞,幫助你索引。 等到你真需要用的時候,透過你寫的關鍵詞搜尋,就能容易匹配起來,然後用到文章裡。

    2 寫文章的時候,才去搜尋。 比如,你要寫一個關於「選擇」的話題,你就可以到百度、知乎、微博、微信等等地方搜尋「選擇」這 2 個字,看看有哪些案例、金句、對話、故事、提問,段落,等等能用到文章裡,然後用就對了。

    第 1 種太難了。因為太費時間。萬物皆是素材。如果按照這個來做,那一天幾乎啥都別做了,就光收集素材了。如果心裡想的是,要收集素材,但你肯定沒法把所有素材都收集起來,於是過後你就會後悔,自責,情緒低落,覺得自己太懶了。 這和懶沒關係,這是一個慣性。你已經 20 年沒有這種習慣,怎麼可能聽到這個方法就能做到時時收集素材。 如果真想培養習慣,那就可以慢慢來。 收集素材是一種短期沒價值,長期高價值的事情。 因為你短期不一定會用到,但長期肯定會用到。 素材越多,你的文章就會越豐富,自然價值更大。

    第 2 種比較方便,用的時候再搜,但可能我們沒那個耐心,所以需要多練習。

    當然還要第 3 種,自己編素材。

    我現在就是用到這種。 因為我寫的都是自己做過、思考過的事情,所以我就直接用自己的素材,或者遍一個我的朋友啥啥。第 1 種我也做,但經常忘記,所以就隨緣。 大部分其實不需要收集素材,因為素材是裝飾,讓文章更豐富。 但如果你是初學寫作,應該把重點放在文章邏輯上。 把文章邏輯寫清楚,讓文章達到 60 分。這種情況下,加上素材,可能會達到 70 分。 但如果文章邏輯還不清楚,只有 40 分,硬加素材,也最多提到 45 分,這時候的素材效果並沒有那麼大。

    總結一下——

    1 素材收集不是必須

    2 先練習把事情講清楚,再考慮素材

  • 3 # 劉小四max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關於如何積累寫作素材這個問題,我剛開始學寫作的時候,這是我最首先想要攻克的點。

    文章的立意、亮點的解讀,都離不開素材。

    去哪裡找案例,找故事,找段子,找金句?

    後來,我再聽了編輯老師給的方法,和看了不少自媒體草根大咖分享,和有關寫作的書之後,有了思路,自己也總結了3點,分享給你:

    首先,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這是我的編輯老師,豆瓣紅人——鼴鼠的土豆,說的:

    不是要開始寫文了,才去找素材。素材的積累,是你日常就開始的,有意識去做的一個行為。

    自媒體大咖勾俊偉老師,關於素材積累,他引用古典《躍遷》一書裡,關於【索引】和【聯機學習】的概念,說:

    做素材積累,我們沒必要記住每個故事,每個案例,每個段子,每個金句,況且我們也記不住。我們只要做好素材庫,做好索引,需要用時,第一時間找到就可以了。

    建立素材庫,石墨筆記,有道雲,印象筆記等工具都可以用。

    他建議,兩類素材,做好積累:

    1體系化素材,簡言之就是,相關你行業的經驗的素材;

    例如我是全職媽媽,少兒保健,少兒心理教育,少兒繪本、圖書,我都會留意整理到資料夾,自己的心得,別人寫的文章,也會做整理。

    2碎片化素材

    自媒體大咖劉揚《學會寫作》一書,關於素材積累,四大方法:

    感受法:從眼耳鼻舌身意入手。採訪法:在群裡,你拋個問題,測試一下大家的反應,熱議的,你儲存下來,列入選題庫。大家沒反應的,你就放棄。你也可以留意,網民熱議,網民熱評的點,記錄下來。筆記法:筆記分為日常筆記和讀書筆記。日常筆記我們常常忽略,日常筆記是記錄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和感悟。讀書筆記包含3點,摘要、感觸和延伸。延伸可以理解為書評,去看看別人寫的,好的書評。網路法:顧名思義就是網路找資源,書中建議,你可以嘗試用【內容資料工具】,就是百度指數,谷歌趨勢。

    他還說,建議每天用,固定時間、固定時長,來做素材收集這個事。

    結語

    汝欲作詩,功夫在詩外,素材積累這個事,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積累素材,快不來,走心是關鍵。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到你一些些的思路。

    親們,你們還有什麼方法收集素材嗎,快來交流一下~

    那天看到一句金句:有才華是一件多少帥的事!身無長處是多麼無聊啊!

  • 4 # 自媒體菌

    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具體怎麼用:

    1、爆文資料庫

    獨家採集8大平臺爆文資料,實時採集更新,10萬+、50萬+、100萬+爆文資料你可以隨便看,做標題摘錄、選題研究都是非常方便的。要知道自媒體人研究爆文是必須工作,而要可那爆文沒有工具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

    2、自媒體文庫

    這一板塊就是11大平臺的全面資料,資料領域齊全,你可以分領域、分形式、分閱讀量亦或是按關鍵詞自定義搜尋都是可以的,每天在編輯文章之前,上自媒體文庫看一看同領域的最新文章是什麼,最新的選題時什麼,把握領域動態,豐富自己的選題庫。

    平常在編輯文章時還可以直接關鍵詞搜尋相關文章,尋找素材,相比於搜尋引擎或是其他平臺,這裡的資訊會更加集中,也更加精準全面,讓你省去篩選零碎資訊的時間,也沒有廣告紛擾,提高創作效率。

    3、實時熱點

    這個就不用多說啦,實時熱點,實時話題動態,隨時瞭解新潮資訊。

  • 5 # 妞媽的時光機

    看著那些作家一氣呵成的文字,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腦海裡文學素材的積累量。但是任何光鮮的花環背後都有著為人不知的付出和辛苦。

    古人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真的想要有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就得不斷的去讀書,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擴大自己的知識接觸面,更新自己大腦裡的知識庫,積累新的素材,可以將書中的名句、金句記錄下來,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古人有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不管你的記憶力有多好,還是會出現馬虎的時刻,當碰到好的寫作素材時,除了刻意把它記在腦海中,最好的辦法是找個小本子將它寫下來,未來不管時光怎麼變,只要翻開素材本就可以看到。

    因為所見所聞有所感時,最好立刻記錄下來。

    寫作雖然沒有時間限制,但卻講究靈感。不管你在哪裡,你在幹什麼,當你因為身邊的所見所聞有所感悟,靈光一現時,最好快速記錄下來,這個時候的心境要是等你忙完之後再去梳理整理,恐怕真的就沒有那種意境了。

    另外,想要自己的腦海裡每天都有各種新奇的寫作素材,除了多看、多聽、多寫,還要學會總結和思考,從那些寫作達人的文章中總結經驗和寫作技巧。

  • 6 # 芝蘭其室

    寫作離不開素材,素材離不開積累。

    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呢?筆者根據個人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1、從閱讀中積累

    無論讀經典還是短篇,都要隨時做好積累。抓住其中好詞好句或景物描寫、人物刻畫、精闢見解等好的片段抄錄;若時間緊的情況下也可以用手機拍照,然後再抽空轉移到筆記本上。從而做好寫作素材積累的“根基”。

    2、從生活中積累

    “生活處處有語文”,同樣生活處處有素材。每天看到路邊很有特點的宣傳標語、廣告詞、商鋪名稱等;聽到的感人故事、人物介紹、社會評論等;都要做好筆記;還要選取身邊發生的或親身經歷最有所感觸的一兩件事寫下來(日記)。慢慢形成寫作素材的“血肉”。

    3、從資訊中積累

    總之,不斷的從閱讀、生活、資訊中素材,使寫作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據可依。

  • 7 # 泰迪抱枕

    靈感和素材對於從事寫作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兩大要素。靈感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玄乎的不可言狀,但運用恰當卻可以發揮“撬動地球”的作用。而寫作素材卻來的更為“實在”,我們不僅可以從生活小事中尋找;也可以從山川雋秀中領悟;即使是進入了寶玉的“太虛幻境”——醒來之後,都可以把夢中經歷“毫不客氣”地引用到寫作當中。

    我覺得大家只要稍微用點心思,就能發現“潛伏”在身邊的各種素材。而關鍵是——你有沒有能轉化素材的能力。也就是,藉助你的素材,表達一種思想。

    任何一本書

    沒錯,就是任何一本書,即使是你小時候讀過的連環畫,都可以拿來當作寫作素材。

    我以前一直以為寫文章必須要引用“之乎者也”才算高階,但是隨著寫作時間原來越長,也拜讀了很多大咖的文章,我發現越是簡潔明瞭的文章,反而越親民,越容易被人讀懂。但是這對寫作的人來說並不意味著門檻變低了,反而要求你進化出另外一種能力——就是把“之乎者也”的經典,轉化成簡潔易懂的口語化語言。

    最近收拾書櫃時,發現了以前老公買來解悶兒的小人兒書,當時我還埋怨他淨瞎買。如今我自己寫作,倒能用上了,全都當寶貝似的拿出來擺擺齊。

    還有這一類書,也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哦。↓

    所以你看,無論是什麼書,只要它出版了就一定有它的價值,而我們要做的,是把這各種型別的書,與學到的知識進行對接整合,然後創作出我們想表達的東西來。

    網路

    網路可是個大文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怎麼能放著這麼一個百事通,視而不見呢!

    你想寫什麼文章?如果是雞湯類的,上個微博就可以查到新鮮素材。你想寫書評?上網搜搜作者相關,就能收穫不少。你想寫親子類?上網搜搜那些古今中外訴說母子情的故事,就能直接拿來引題了!

    如果你想不起來某種感情要怎麼表達,用哪個詞語更為貼切,就可以把你的聯想關鍵詞,輸入到搜尋框裡,看看能搜出來什麼相關資訊,然後再從這些資訊裡篩選自己想要的。如果你想寫表達某種價值觀,也可以上網查詢,看看相關文章的評論,有沒有可取之處。如果你要介紹某類物品,就可以對這類物品進行相關搜尋,看看人們在使用這個東西的時候發生的一些事,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就更有人情味。

    總之,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善用網路進行取材,但是記住,一定是糅合了自己的感想和經驗,不要搬運哦~

    身邊的人和事

    剛看完愛奇藝的《梁知》。老梁在講飢餓營銷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說他們家樓下賣炸雞的,香味四溢,十里飄香,有時候被吸引過去的人要買炸雞,老闆就會說“今天賣完了,我們一天只賣30只。”——你看,老梁用的這個例子,不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兒嘛!——我用的老梁這個例子,不就是取材於網路嘛!

    再看看我們的生活圈,親戚朋友、鄰居老鄉、同學同事……這是多少活生生的寫作素材啊!每個人都有形形色色的經歷,每個人都懷揣了幾十年的好故事,而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挖掘和觸發。

    我經常聽一些大咖的音訊課,在課上,老師也會分享一些他的所見所聞,同學之間也會形成學習聯盟,互相分享心德感想,而這些交流,只要我們夠用心,絕對都可以成為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最後分享一下李敖是如何積累素材的。讀完一定顛覆你對讀書的認知。以下為摘抄:

    “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麼原因呢?方法好。什麼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書給分屍掉了,就是切開了。這一頁我需要,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類別分開來。那背面有用怎麼辦呢?把它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以後整理出來,把要看的部分分類留存。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分屍掉了。這就是我的看書方法。    那分類怎麼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夾子,夾子我寫上字,把資料全部分類。一本書看完以後,全部進入我的夾子裡面。我可以分出幾千個類來,分得很細。好比說按照圖書館的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我李敖就分得更細了,天主教還可以分,神父算一類。神父還可以細分,神父同性戀就是一類,神父還俗又是一類。修女同性戀是一類,修女還俗這又是一類。     任何書裡有關的內容都進入我的資料裡來。進入幹什麼呢?當我要寫小說的時候,需要這個資料,開啟資料,只是寫一下就好了。或者發生了一個什麼事件,跟修女同性戀有關係,我要發表對新聞的感想,把新聞拿過來,再把我的資料開啟,兩個一合併,文章立刻就寫出來了。     換句話說,我這本書看完之後,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屍。可是被我勾住了,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來記它,我憑細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裡。我的記憶力只要及這些標題好了。標題是按照我的習慣來分的。基本上都翻譯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來,偶爾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領告訴大家,李敖知道的那麼多,博聞強記,記憶力那麼好。我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記憶力一開始就是你不要偷懶,不要說躺在那裡看書,看完了這本書還是乾乾淨淨的,整整齊齊的,這不對。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就大卸八塊,書進了資料夾,才算看完這本書。     今天我問大家特別亮一手,把如何看書的招告訴大家。不要以為這本書看完了,乾乾淨淨的新的算看過。那個不算看過,因為當時是看過,可是浪費了。你不能夠有系統地扣住這些資料,跟資料掛鉤。可是照我這個方法,可以把你看過的書,都把它的精華抓出來,扣在一起。這就是我的這種土法煉鋼的治學方法。”

    是不是讀完,就理解為什麼李敖能寫出那樣奪目的文章了?

  • 8 # 後知後覺的菜瓜

    兩個人一起逛街,一個人回來洋洋灑灑寫出一大篇文章,另一個卻覺得沒發生什麼事啊,沒什麼可寫的呀。這就在於兩個人的眼光和神經是不是敏銳,容易被觸動。要讓自己的神經時常清醒,像雷達一樣隨時要接收訊號。看到什麼就馬上記下來,或者語音記在手機裡,不然那些靈光閃動的火花一眨眼就不見了,等有時間了再補充完整。

    多看書,要擅長做筆記。不僅要記自己想要了解的資訊,也要記錄哪段文字觸動了自己,有了什麼感慨和回憶,都可以記下來。我的筆記常常一寫很長,凡是觸動我的都會寫下來,有的對於書來說早已跑題千里,但是對於自己來說,仍可以作為以後的寫作素材。

    零碎時間,比如等車、排除時,看手機時,也一定有不少吸引我們的內容,有價值的或者想到以後會用到的就收藏或截圖,之後要記得整理。

    看書時要經常查資料。比如書中講到一個典故,那就查一查到底有怎樣的來歷。這樣一方面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在積累知識。當腦子裡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往外溢”。

    經常寫作,比如日記、散文等,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提高文筆水平,也是紀錄自己的人生蹤跡。我一度放棄了這兩項,覺得這類文章沒人愛看。現在有些後悔,所見所聞所感都記錄下來,對於將來都是難得的一筆財富。也為以後的寫作積累不少素材。

    另外有一本書,叫《如何有效整理資訊》,是日本奧野宣之的作品。主要是講透過一元化筆記法來積累資訊,構建知識生產體系。

    所謂一元化筆記法是指把所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創意、電影的觀後感、書的讀後感、報紙新聞、電視片斷、生活小事、還有一點小感慨,小喜歡等等,哪怕是看到一枚好看的樹葉,只要你覺得有意思好玩值得說值得記的全都收錄在一個本子裡。這樣的筆記乍一看上去很雜亂無章,但是時間長了你就能感覺到它的妙處了。

    那麼到底如何整理資訊呢?奧野宣之講得真得太細緻了,太令人佩服了!

    1.蔥鮪火鍋式筆記法,這是奧野宣之在另一本很有名的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讀書筆記法。

    2.保持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動力挖掘一些值得人思考的東西。這對發散思維非常有幫助,這種好奇心提高寫作能力和創造能力非常難得的品質。

    3.從報紙、雜誌、年畫等上收集資訊。我記得我小時候還有剪貼本,剪下好文章或者美容的小竅門等,這都是在整理資訊。

    5.把收集到的素材進行知識生產。把那些零零碎碎的資訊,不斷地整合重組,就是在時行知識生產,用更通俗的話說就是將書上的知識變成自身的血肉。

    等等。整本書220頁都是在講各種的整理資訊,太多了。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沒有源源不斷的輸入是沒法完成輸出的,如果你學會了這個方法,並習慣了這個方法,就不用再擔心沒東西寫了怎麼辦。

  • 9 # 梵高的二維星空

    有一本名為《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實為“如何有效積累素材”的書,十分實用,都是乾貨。

    只要是“知識生產者”就能用得上的寶典

    啥是知識生產者?就是能創造出新資訊的人。

    我也算“知識生產者”中的一員(大寫的尷尬),只不過水平不高而已。一踏入這個“坑”,才寫了2篇文章,就感覺身體被掏空,不,是大腦被掏空。敢情我十幾年的輸入,2篇輸出就game over了?

    我急需學會積累素材的方法,必須建立我自己的素材庫,才能做到持續輸出。

    於是日本“筆記作家”奧野宣之的這本《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就被收入囊中。

    這本書說是“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其實最沒有“整理”的痕跡。並不是教我們按照分類方法把資訊歸納整理,使之看起來清清爽爽,像圖書館按中圖分類法排列的整整齊齊的書籍一般。

    這樣分類整理資訊的方法是作者奧野宣之最討厭的,他認為人們之所以不能堅持做筆記,就是因為繁瑣的資訊分類法讓人們不厭其煩。而且,整理著整理著資訊就丟失了。

    比如,參加專業培訓,獲得的資訊該歸類進培訓講義筆記本還是寫作素材筆記本呢?要不要照抄一遍,讓2個筆記本上都有才最穩妥呢?

    就算歸類做得十分清晰,也難保證時間長了,想不起眼下急需的某個資訊到底記載在哪個筆記本或哪個app上的情況發生。

    為此,作者奧野宣之給出了一個最簡單,以不變應萬變的筆記整理法:只用一個筆記本。不管是培訓講義還是出遊日記,抑或是讀書筆記或電影票根,統統就放在一個筆記本里。

    這樣,不管是什麼資訊,因為就在這一本筆記本里,因此想用的時候就一定能夠找得到。如同把孩子的玩具都整理進一個收納箱,不管想玩什麼一定能找到,比起一個小箱子一個箱子地翻著尋找,暢快多了。

    這叫做“一元化筆記法”。

    為了方便回憶,每條筆記都要新增6位數的日期標籤,比如170609。這樣做,是給資訊設定精準“座標”,方便日後查詢。

    例如,當你需要找到去年參加某個培訓時的筆記,回憶一下,當時好像是個夏天,自己穿的是短袖T恤,那麼時間可能是6月,由此又想起,好像是端午小長假之後的培訓,那就在標註日期為170605之後的頁面裡找吧,一準能找到。又快捷又方便。

    這叫做“時序化筆記法”。

    但是如果筆記已經積攢10本了,那麼尋找資訊又面臨難題了——誰能記得好幾年前看過的一本書,寫的書評是哪年哪月的事兒呢。

    這就需要我們給筆記建立索引。比如在筆記本的扉頁(通常這一頁人們都不會寫字,恰好可以用作“索引頁”)寫上“xx筆記在本冊的180227日期頁上”。

    這樣只需要快速瀏覽筆記本的扉頁,而不必一張一張翻頁瀏覽就可以找到想要呼叫的資訊。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個總索引。這通常在電腦上完成。新建個excel表格,把每本筆記本扉頁上的索引照搬到電腦上。

    奧野宣之因為早十多年就開始用這個辦法收集整理素材,所以已經積攢了180+冊以上的筆記本,總索引開啟來有1800多條。

    別看表格這麼長,找起資訊來卻特別方便。在excel上輸入該資訊的關鍵詞,所有和這個關鍵詞有關的索引就都顯示出來,再按照索引找出筆記本上相符的日期頁,資訊就被找到了。

    這叫做“索引化筆記法”。

    透過“一元化”、“時序化”、“索引化”3種方法,我們便可以自由地玩轉筆記本,創立屬於自己的“素材庫”。

    我特別想嘗試這樣的筆記法。我需要在本專業上讀許多書,聽許多課程,參加許多培訓。但已經讀過的書和課程,參加過的培訓,基本沒剩啥了。除了當時對我有振聾發聵般啟發的話語,略有印象但仍無法原文複述之外,其他都散在時光裡了。

    好像十年都白活了一樣,好像十年的光陰和為知識付的費都打了水漂一樣。想想就又生氣又惋惜。好在“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以及“做一件事最佳的時機就是現在”,這樣的雞湯可以安慰我,讓我放下憤怒和自責。從現在開始,為創立自己的“知識寶庫”和“素材庫”而努力。

    以期能在“知識生產者”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之前就讀過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現在又看到他的《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如果能將二者結合,那麼我們或許也可以像奧野宣之一樣,把一本書吃透、榨乾,將這本書上的資訊徹底為我們所有。

    對了,在《如何有效整理資訊》這本書裡,奧野宣之還給出瞭如何將資訊“活用”起來的招數。比如透過收集素材、咀嚼素材、將素材發酵以及頓悟和具體化5個步驟,將零散的素材變成一篇有深度的文章,甚至一本書。

    總之,這是任何一個“知識生產者”都能用得上的寶典。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做飯,得先有米;想做菜,得先有食材。同樣地,想持續地進行“生產知識”,首先得學會持續地積累資訊。

    而如何收集整理素材的道道兒這本書介紹了很多,很全面。

  • 10 # 愛讀書的周小普

    自從我開始寫作以來,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寫出來的東西空洞不生動,其實就是說理太多,案例不夠。

    教程裡都在教:故事思維最能吸引人,寫故事最能吸引人。可是,身為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每天的生活都單調重複,沒有周遊世界,寫不出“環遊了世界,最推薦這三個地方”,也沒有曲折的人生經歷,寫不出“只有痛徹心扉才能大徹大悟”這樣的吸引眼球的文章。

    而且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在各個寫作群裡大家都有這個苦惱,寫作課里老師也強調多積累素材。可是,怎麼積累呢?每次一寫文章,抓耳撓腮的想不出案例。沒有那麼多貼合主題的素材,只能通篇講道理。

    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叫《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的書,看到書名,就已經動心了,畢竟現在資訊時代,每個人每天都被淹沒在潮水一般湧過來的資訊裡,要應付這些資訊本身已經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了,如果能有辦法把這些紛亂的信心歸納整理那實在太好了。另外吸引我的是它的作者奧野宣之,大名鼎鼎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

    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單純的介紹整理資訊的書,然而一看序章裡寫到,這本書裡不僅有所謂的“資訊整合”,另外還深入講解如何透過筆記本進行“生產知識”,還提到寫作缺乏素材的問題,真是對症下藥的良方啊!

    迫不及待的一口氣把書讀完,感覺收穫良多。書中介紹了作者奧野宣之本人堅持使用了十多年的方法,這個方法幫助他在工作上特別是要生產知識,需要素材時,都能隨時找到,更能啟發創意。另外還詳細介紹了具體的筆記使用方法,包括筆記本的大小、符號的使用、筆的使用……,十幾年的使用經驗傾囊相授。

    奧野宣之的筆記使用方法的核心精神就是,簡單就好!簡單到什麼地步呢?不需要把筆記本分類,統統都記在一個本子上,不需要各種顏色的筆,標記的內容只需按符號區分。因為簡單的東西最容易堅持下來,試想,如果你準備好幾個本子,工作一本,讀書一本,旅行一本,心情記錄一本,突發靈感一本等等各種本子,然後再準備一把各種顏色的筆來分別標記不同內容。首先沒辦法做到把這些工具都隨身攜帶在身上,另外當你突然有個需要記錄的內容,得先考慮寫在哪個本子上,萬一一時這個本子不在手邊更麻煩。

    簡而言之,就是要遵從“一元化”原則!

    何謂“一元化”?

    即不分類別,盡情記錄

    準備一個自己喜歡的筆記本,開會時帶著,和朋友喝咖啡時帶著,孩子上輔導班在外面等時帶著,看書時也擺在一邊,看到街邊有趣的標語記下來,讀到一句觸動你的句子記下來,突然冒出一個感悟或創意也記下來,不止可以用筆記錄,如果是好看的卡片,廣告紙上有一個喜歡的圖案,一張購物小票,都可以剪貼粘在筆記本上。就這樣漫無目的的豐富你的筆記本。這並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而且因為簡便,很容易堅持做下來。

    也許你會有疑問了,傳統認知裡,資訊要分類、貼標籤才能更高效的被找到啊,一元法為何反其道而行之?這樣的隨意堆砌,在需要時如何能快速準確的找到想要的呢?

    來看看奧野宣之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一元化是一種絕不會有漏洞的方法,原因是,它從一開始就渾身漏洞。”

    分類整理資訊的方法有時能讓你很快找到目標,不過,很多人都表示:起初很好用,但時間長了,會有很多問題需要調整。這就陷入了“把手段當目標”的怪圈。為了分類而分類,捨本逐末了。

    奧野宣之把“一元化”比作一個大玩具箱,把玩具統統丟進去,需要的時候絕不會找不到。

    把你認為有趣的、酷炫的、美麗的、可愛的、想要的、想嘗試的、能讓工作生活更方便的事物、想去的地點等等在浩瀚廣博的資訊中讓你眼前一亮的東西都記錄在一本筆記本里,都構成了創意的沃土。

    胡適在《中國書的收集法》一文提出了一種方法叫“雜貨店的收書法”。他認為,從前收集中國書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古董家的收集法,一是理學家的收集法。古董家的收集法是專收有收藏價值的古本孤本,理學家的收集法是完全用理學家的眼光來收書,在理學家眼中不合時宜的書或者不合時宜的人寫的書都是不收的。這兩種收書方法,在胡適眼中看來都不免存在疏漏,唯有雜貨店一般,各種書不分類別,不管什麼三字經,千字文,醫書,八股文,算命書,嫁女兒的禮單,唱本,畫冊等等,一應都收了來,“材料不在乎好壞,只要肯收集,總有用處的。”

    這與《如何有效整理資訊》一書中介紹的記錄資訊的方法是一致的。不論什麼資訊,會議紀要、企劃案、剪報、讀後感、與朋友見面的咖啡廳的廣告、旅行圖片等等,也許是你當時覺得根本不會派上用場的東西,只管記錄下來,事後再翻看的時候,也許就會發現不一樣的亮點。

    即使是這樣毫無分類,當你要找某種資訊的時候也不會很費勁。因為還有另外兩個方法配合使用:時序化和索引化。

    時序化簡言之就是按時間順序使用筆記本,記錄資訊時寫下當時的時間。

    索引化也不是多複雜的操作,因為本身資訊都是自己手寫下來的,記憶就比較深刻,又有了時間做參考,很容易記起大致的時間段,同時,紙質的筆記本隨意翻看也很方便。奧野宣之本人的經驗是把筆記本編號,把每本筆記裡有參考價值的資訊建立索引條目記錄在電子表格裡。

    說了這麼多“一元化”筆記的好處,那麼這樣做對於寫作者豐富素材有什麼幫助呢?用現在流行的話說,這是作者奧野宣之“親測有效”的。

    寫作的人通常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時自己會有些有趣的念頭,或者看到一句有觸動的話,但又構不成寫一篇完整文章的篇幅。這種情況,作者奧野宣之是這樣做的:資訊的使用需要舉一反三和積累,把這些資訊都記錄下來後,就會在腦海裡留下印象,當有一個主題需要展開陳述時,腦海裡就記起以前記錄過一個貼合主題的案例。

    文案大咖墨雲獸分享他的寫作經驗,說到“開頭的重要性”這一主題時,用了一個蘋果手機的案例。他說:“比如蘋果系統,由於它對螢幕反應的優先順序最高,最能讓你產生感受的部分最佳化最好,所以你感覺它比安卓更加流暢……”。開頭和螢幕反應的共同點就是在短時間內給人的第一印象,這樣類比的使用素材真是讓人叫絕,需要說明“開頭的重要性”的素材,聯想到蘋果手機對螢幕反應的最佳化。這就好比用一個筆記本,把蘋果手機這個新穎的素材記錄下來,工作或創意需要的時候,舉一反三的提取使用。

    在智慧手機和各種電子產品發展迅速的今天,還有必用一本最原始的記錄工具——筆記本來記錄資訊嗎?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前幾頁的彩頁上,展示了奧野宣之記錄使用過的筆記本們,作者自己也在書中提到了,當看到記事本滿滿當當的筆記本擺在書架上的時候,會由衷的發出感慨:“原來過去的幾年裡,我經歷了這麼多事啊!”

    我也有一個筆記本,由於記錄的東西不多,所以已經用了快三年了。上面有名人名言,有我學習英語的記錄,有偶爾在各種媒體上看到的有意思的一段話,當然最多的還是我的一些想法。有時會翻看以前記錄的內容,人也好像坐了時光機又回到了從前,體會到當時的心情,腦海裡出現了當時見的人,發生的事情。

    在筆記本上書寫,感受紙張與筆尖的摩擦,靜下心慢慢的梳理每天紛繁的資訊,記錄自己的感受與日常的細節,在現在這麼容易讓人焦慮的生存環境裡,這是一件多麼治癒心靈的事啊!

    一本滿滿記錄著各種各樣資訊的筆記,就是素材的倉庫,創意的孵化器。擁有自己製作的素材庫,使用自己經歷過、思考過的素材,更容易打動別人。當然,也許並不是記錄下來的每一條資訊都有價值,不過,要想輸出“一”,就得做足“十”的準備,不是嗎?

  • 11 # 悅思益明001

    很多人的答案,主要是圍繞自己的生活和閱讀來的。大部分人的答案,主要是圍繞自己的生活,讀書。透過對自己生活的感悟和對書本的感悟來積累素材。

    但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透過網路積累素材。

    網路這個東西,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我們每天浪費在手機上和網上的時間相當多。

    怎麼樣把這個更好的利用起來,積累到我們需要的素材,還真是一個大學問。之前,我做素材積累的時候也很少關注到這個方面。

    但是,今天在看劉洋的《學會寫作》這本書時,得到的一些啟發,同時也分享給你。

    透過網路積累素材一般主要積累的是三方面的內容。

    一,知識素材。

    簡單的說,就是用網路把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查出來,然後增進自己素材的準確性。

    比如我們不確定的人名,地名,時間,事件等。

    還有我們不確定的詞語,原文用法以及新聞事件,資料,事實,資料,這些都需要我們透過網路來核實。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透過網路核查真實性的原因。只有自己搞清楚了,寫的答案的真實性才能提高,我們的答案才能夠取信於人。

    透過僅有的區域性資料,我們往往很難搞清楚事情的原貌,同時也會被一面之詞誤導。因此,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把蒐集的素材綜合起來考慮。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素材。不僅有事實,還有自己的分析,可讀性會增強。

    第三,內容大資料。

    我認為,這個方法主要是針對熱點追蹤的。

    比如,我們可以透過新浪微博,百度搜索,或者是百度指數,谷歌趨勢。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一件事情的整體發展趨勢。

    所以我認為,這個方法對於那些經常追熱點的人來說是比較有用的。同時如果我們經常關注這些熱點的話,也對自己寫作選取話題,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熱點的時效性都比較短,因此,我們透過追蹤熱點,通過了解人們關注的東西,然後和自己要寫作的材料結合起來,往往會讓自己的文章更具有可讀性。同時,也更符合大多數人的關注點,更容易被傳播。

    以上,就是我在看劉洋的《學會寫作》這本書上面的,關於素材積累的一些方法。

    素材的積累,還是需要我們用心體驗,用心思考。少了哪一樣,素材的積累,都會變得不完善。

    喜歡讀書,喜歡寫字。

    希望在這條路上,能夠遇到更多好夥伴。

    大家一起奮力前行。

  • 12 # 小溪讀書

    積累素材的過程就是在寫作之前準備資料的過程,積累素材這件事最重要的是要靠平時的積累。老話說,冰凍三尺非日之寒,不是沒有道理的。

    《學會寫作》這本書中提到了四種積累素材的方法:

    第一種,叫做感受法。從名字上我們得知,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中得到的親身感受,來獲得生活中的素材。

    第二種,叫做採訪法。就是專注於某一個人、某件事情的採訪調查,通過了解其中的細節、挖掘出真相的方式來收集素材。

    第三種,叫做筆記法。筆記分為日常筆記和讀書筆記,關於筆記法的應用,可以看看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面有詳細的介紹了讀書筆記得好方法。

    第四種,叫做網路法。就是利用網路搜尋方法快速的積累素材,就是你寫什麼話題找什麼內容。

    寫作素材更多的還是源於對平時生活中的素材積累,重要的還是平時保持讀書、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奧抽進“死亡之組”,輿論一片哀嗷,我卻覺得不盡然,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