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塵彌勒
-
2 # 胡蘭英
好像是1998年的天津農民報副刊,因為我一般不捨得訂報,因村裡有戶人家常有報紙,我看的多了,就把自己的兩首小詩投了稿,第一次看到我自己寫的文字變成了鉛字,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著看著又激動地渾身顫抖,眼淚也不停地流了半天。
因為我想到最初我在家時,想學寫作時父母是反對的,因為那時的我一事無成,還口出狂言,想做一個未來的文學家,連豆腐快的鉛字都沒發表過,鄉里人的嘲笑讓父親抬不起頭來,為此他罵過我好多次,盛怒之下還打過我,並燒了我的幾本筆記本……想到這些,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後來我還領到六十塊錢的稿費,再後來也發表過幾次,再看到我寫的文字變成鉛字時,再也沒有第一次那麼激動了,再後來再次投一些稿時,就如泥牛入海,一去無回。這時就感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有時再想寫一些東西時,覺得寫的不好,就懶得寫了,也不再投稿,直到現在。
-
3 # 塗之人995
一九八三年我開始做秘書。閒了試著給行業報,地方報寫稿,或散文,或訊息,或繪畫。稿子投出之時,忐忑之情立即生出。接下來是惶恐不安的等待。當載了自家作品的報紙,到了手上,連看兩遍,喜形於色,樂上心頭,然後告訴家人。雖然不過一塊“豆腐乾”,稿費兩塊錢。
既然有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那我就僅就我個人的體會說一下兒當時的情景。
原本以為,第一次有自己的文章變成了鉛字,一定會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起碼也應該舉杯邀月,狂飲狂歌。
事實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一篇鉛字文章發表出來,我本人的第一反應是嘴角略微扯了扯,心裡泛起一絲漣漪,將刊印的書籍或報紙收好,然後若無其事的忙活著手裡的其他工作,直到工作結束為止。待到一切消停利落,萬事皆無的時候,找個僻靜所在仔細驗看哪裡有了修改和匡正,被改了多少,被略去多少,或者被增加了多少,又被斧正了多少。
然後對照版面,檢視是否合乎了我理想中的版面格式,再逐一的檢視文字,看看哪個字沒有達到我理想中的預期效果,是否在下次表達時轉換另一組更加合理的詞彙。
也就是說,其實整個過程是個挑剔的過程。心中固然有喜,但還是要在雞蛋裡面挑骨頭,看到文章背後的不足,知道以後的努力方向或者書寫途徑。
等以後發表的次數多了,倒顯得無所謂了。反正不過是一本書或者一紙報,留下也就是了。連檢視的功夫都省了,也就是素常所說的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一篇稿子嘛,不就是變成鉛字刊印了嗎?
那又如何?莫不如沉下心來從頭開始,著手寫就一部可以擁之入眠或者人前顯耀的本子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