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田園姐姐
-
2 # 剩下自己了
俗話說: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
肥料在農業生產中有增產和改善品質的作用。
由於農田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巨大差異,所以其目的是不同的。農田生態系統最大特點是有人為的干預,這是其他自然生態系統所不具備的,而農田生態系統的目的是獲取經濟產物。
關於礦質營養學說發展的歷程:
17世紀,海爾蒙特(Van Helmont) 的柳條實驗認為柳條的重量增加來自水,雖然其結論是錯誤的,但他把肥料學的實驗方法引入植物營養領域。
19世紀初期,泰伊爾(Von Thaer) 提出“腐殖質營養學說”(Theory of humus nutrition) 。該學說認為土壤肥力決定於腐殖質的含量,因此腐殖質是土壤中植物養分的唯一來源,礦物質不過起間接作用,以加速腐殖質的轉化和溶解,使之成為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質。
1840年,植物營養學科傑出的奠基人——德國科學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出版了《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一書,提出了礦質營養學說。
礦質營養學說認為土壤中礦物質是一切綠色植物唯一(主要)的養料,廄肥及其他有機肥料對於植物生長所起作用,並不是由於其中所含的有機質,而是由於這些有機質在分解時所形成的礦物質。此外還提出了養分歸還學說和最小養分律
養分歸還學說認為:1.隨著作物的每次收穫,必然要從土壤中取走大量養分;2.如果不正確地歸還土壤的養分,地力就將逐漸下降;3.要想恢復地力就必須歸還從土壤中取走的養分最小養分律認為:作物產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對含量最低的養分所制約。即決定作物產量的是土壤中相對含量最低的養分;而最小養分會隨條件變化而變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養分的肥料,不但難以增產,還會降低施肥的效益。由於以上三個學說,李比希也被農學界稱為“農業化學之父”。
從實際生產上來說,由於每季作物收穫後都會將經濟產物帶離農田生態系統,系統內物質逐漸減少,農田地力逐漸下降,達不到物質迴圈。此時要透過施肥使之恢復,否則將得不到產量。
對於森林生態系統,由於沒有人為干預,已死生物體經過腐殖化形成腐殖質,在經過礦化過程被綠色植物吸收。形成系統內物質迴圈的特點。部分養分隨地表流水、淋溶等途徑流失,又有微生物礦化作用的補充,達到一定平衡狀態。
-
3 # 薛松老師
森林裡,植物光合作用,不斷化能量為物質。動物吃在這裡,拉在這裡,死在這裡。沒帶走,都在積累。現代農業,一年幾茬收割。畝產五百到一千斤,不斷拿走。下了幾袋化肥而已。地裡有機質都耗盡了。
-
4 # 農資人實錄
其實萬物生長,不論有機還是無機,資源都是恆定的,只不過是轉化過程不一樣了。或者叫轉化的地點不同了。
1、 森林中不是不需要施化肥,是沒辦法施化肥。
相對來說,森林中的有機質是夠高的,而且其土壤植被厚實,枯枝和落葉不斷飄落、腐熟,在不斷地進行著有機質的形成。而這些有機質中也含有大約5%左右的大中微量元素,與有機質中的碳相結合,會不斷地輸送給樹木根系營養元素,促進樹木的生長。
森林中樹木根系扎得相對比較深一些,它吸取養分、水分的能力也強一些。
而我們現在常見的觀賞性樹木種植,施肥的比較多了。所以,這個不能單純因為不見施肥就認為森林中不需要化肥。我們這裡的管岑林局朋友曾經告訴我,他們也是需要肥料的,只不過是針對性地對小樹進行施肥。還是經濟的原因吧。
2、為什麼種植過程要不斷施肥
不管種什麼作物,它大多是需要從土壤中吸取養分的。而土壤中除了有機質中有少量的養分外,還有土壤顆粒間沉積的養分,需要被有機質礦化後被作物根系吸收。那麼作物還需要的營養元素就必須透過人為施肥來實現了。
雖然是另外施用了肥料,但其營養元素,一部分被土壤吸附,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其總養分是沒有變化的。這也是我們致力於土壤改良,不讓或者少讓營養元素沉積在土壤的原因。作物吸收了營養後,元素會轉化到果實當中,被人體吸收,秸稈還田後,又變成有機質在土壤當中了。
養分歸還學說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植物從土壤中帶走的養分,必須歸還給土壤,這也就是我們種植作物要不斷施肥的原因。
總之,我們不能從表象看問題,任何植物,只要是生長,就需要養分,而其帶走的養分必須歸還給土壤。如果總是帶走,而不歸還,其結果就是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歸結到作物,就會營養不良,果實不飽滿。
-
5 # 人言道語
自然森林,生物多樣性好。
城市生長,人才多樣性好。
人工樹林,單一病蟲害高。
森林與城市,所有資源都在周邊高效輪迴。低效輪迴的發展慢。
資源人力的高效輪轉促進城市發展。
植物生物的高效輪轉促進森林發展。
-
6 # 礦源黃腐酸鉀原料
因為人們要更高的產量,中國4000年的農業,見證了不施肥小麥產量200到300多斤,施肥1000多斤,森林不一樣,活著就行,沒有被人類索取,如果有一天被人類索取更多時,也是要被施肥的
-
7 # 桂人蘇叔
我們種植莊稼和果樹的目的是追求豐收、提高果實品質,提高收入收成。原始森林自然成長,人們沒有對它施加影響,加以追求經濟目的。要求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
果樹在開花結果期間,消耗掉樹體的大量營養,如果不及時補充營養,施放有機肥和複合肥,必將造成產後病,影響到來年的產量,造成俗話說的“大小年”。當然你也可以採取“佛性”管理,對果樹不管不問,連枝條也不用修理,到收穫的季節去採摘,果實有多少算多少。這樣的果實賣相不好,產量極低。只要三五年,您的果園下面也堆滿了落葉。腐殖質有機肥也無窮無盡,和原始森林一個模樣。至於果實,你想都別想了!這也不是我們種植果樹的初衷。這也就是我們不斷對果樹施放有機肥和複合肥的原因。
原始森林之所以稱為原始,是因為人跡罕至,人們沒有以經濟為目的,對它加以干涉。鄉里鄰居種的經濟林,是需要施肥除草的,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它成長的速度,好成材早收穫。
人們對果樹、經濟林和原始森林要求不同、目的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
-
8 # 農事可樂
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在各自特定的環境中都有一套完整的生物鏈,它們都在遵循自然的法則不斷繁衍迴圈,保持生態的平衡。
人作為生物鏈中的頂端,對自然肆意的索取,逐漸在打破自然生態的平衡,所以人類意識到了涸澤而漁的做法,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危機。人們不得不考慮在獲取之後,選擇人工干預回饋大自然,保持食物源源不斷的輸出。
萬物生長靠太陽,植物生長靠養料大自然中的一切植物生長,都需要空氣,水,養分,溫度,不同的植物需要各自適宜的生存環境,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植物正常生長髮育需要的營養一般分為必需元素和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
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是保證植株正常生長髮育必不可少的,沒有其它元素可代替,只不過不同的植物所需要的分量不一樣罷了。
這些必需元素除了氮磷鉀三大要素之外,還有碳,氫,氧,硫,鎂,鈣,矽。這些必需元素是植物有機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們參與了酶促反應,能量代謝,以及生理調節的作用。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區別於必需元素,是因為植物生長對它們的需求量上的多少之分,但是微量元素需求量少不代表植物可以不需要,它們在植物的生命活動當中也是缺一不可的。
這些微量元素有鐵,鋅,錳,銅,硼,鉬,氯,鈉,鎳。
森林的生長和人工種植的作物生長環境不同,它們都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的供應,才能維持正常的生長髮育,但是它們的生物鏈體系不同決定了它們供肥方式的不一樣。森林是個獨立的生物鏈體系
森林林的各種植物,動物,昆蟲,構成了一個獨立的生物鏈,沒有人類的干預,它們都是自生自滅,最終塵歸塵土歸土,植物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的基礎,同樣大量的枯枝落葉,各種動物昆蟲的屍體糞便,多年的沉積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這樣的情況每天都在上演,雖然從土壤中獲取大量的營養,但是最後又回到了森林的土壤中,所以森林獨立的生物鏈體系保證了營養成分很少流失,所以有大量的有機肥源源不斷地供應著森林的養分需求,哪裡還需要上化肥。
人工種植取捨有道
人類為了供應生存所需要的食物,需要開墾土地種植作物,土壤當中本身就含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必需元素和微量元素。但是我們收穫了糧食,卻帶走了大量的土壤養分,土壤沒有天然的養分沉積,養分只會逐漸缺乏,最後變成貧瘠的土地,就失去了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
為了能夠保證土壤足夠的肥力,為作物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我們不得不施用大量的肥料,如氮磷鉀等,以及微量元素。為了保證作物能夠長勢良好,獲得豐收,我們需要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作物施用不同劑量的肥料,來供應作物在該階段的營養需求,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活動。
人們在從事農業活動中,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回饋自然,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持續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
-
9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業種植是人為管理的生產活動,森林是處於自然狀態下的新陳代謝,兩者的區別太大了。這也是為什麼森林不需要化肥,有機質、有機肥卻無窮盡的原因。
農業種植,從最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在的化肥、農藥、機械化,最大的目的就在於提供能夠滿足人們生存所需求的植物蛋白質、澱粉以及其他的營養成分。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是在古代,農業種植仍需要在耕地裡施用糞肥、人工除草;現在則是人為的補充化肥、使用藥劑除草防病、使用機械化來替代人力提高作業效率和效果。這一切都圍繞著兩個字“糧食”。把雜草都清理乾淨了,為了下茬作物的種植,還要把耕地裡的秸稈要麼清理出去,要麼一把火燒掉。雖然說耕種方便了,但是土地卻被長期的掠奪,沒有有機質、腐殖質的補充。因此,農業種植中需要不斷的補充肥料、不斷的除草殺蟲和防病、不斷的耕種。
而森林,則是處於最天然的新陳代謝過程。新老更替,落葉掉下去,新葉長出來,雜草也是處於有序生長的狀態,同時,因為生態環境較為天然的原因,森林的物種多樣性也是比較豐富的,雜草、樹木、昆蟲、苔蘚、微生物、動植物殘體以及動物糞便等等,這些物種和殘留物共同完成了森林土壤的有機質的補充。枯枝爛葉、動物殘體、排洩物、雜草等在昆蟲、微生物的作用下會逐漸的分解、腐熟,用一句老話說就是“塵歸塵、土歸土”,從土裡來,在還給森林的土壤。因為森林的一切都離不開土壤,這些新老更替的活動都在無時無刻的補充著森林土壤的地力。這也是為什麼森林不需要人為的管理,也能保證土壤地力的原因。
所以,種地和森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人為因素的存在。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回覆列表
其實是我們希望得到更多,索取更多才會不斷施肥。森林裡有落葉可以腐化成肥料,普通的農作物也可以透過土地原來的養分調整生長;只是那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達不到我們的經濟效益,所以要不斷的施肥,噴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