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前瞻產業研究院
-
2 # 羽度非凡
在小米科技率先佈局AIoT市場並堅持“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之後,包括華為在內的其他手機廠商也開始建立並豐富自家的AIoT生態,不過目前只有小米科技推出了自家的冰箱、洗衣機、智慧電視和空調四大家電,其他品牌最多隻是佈局了智慧電視的市場,但在未來也一定會佈局其他家電市場,目前AIoT的競爭還是以智慧穿戴產品為主,全球知名的資料統計機構——IDC也在近期釋出2019年的智慧穿戴市場統計分析報告。
目前智慧穿戴產品主要包括真無線耳機、智慧手環以及智慧手機等裝置,根據IDC統計的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的耳機出貨量實現大幅增長,同比2018年的出貨量增幅達到250%左右,出貨量由2018年的4860萬件增長至1.7億件,50.7%的市場份額同比2018年也有超過一倍的增長。
智慧手環和智慧手錶的增幅與耳機增幅相差較大,不過兩個品類在2019年的出貨量也實現增長,其中智慧手環在2019年的出貨量達到694萬件,同比2018年增長37.4%,不過市場份額卻降低至20.6%。智慧手錶的情況與智慧手環相似,雖然出貨量同比2018年增長22.7%,達到9240萬件,但市場份額卻由2018年的42.3%降低至27.5%。
從品牌的市場角度來看,蘋果在2019年第四季度實現出貨量的暴增至4340萬件,同比2018年第四季度增長119.9%,全年的出貨量超過1億件,不過市場份額僅從2018年的27%提升至31.7%。不過從2019全年出貨量的同比增長幅度來看,蘋果只能排在第三位,三星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幅達到127.6%,全年出貨量增幅153.3%,都要比蘋果的增幅更高一些,但三星的出貨量卻要比蘋果低很多,2019全年僅有3090萬件的出貨量,市場份額由6.9%提升至9.2%。
按照出貨量的統計情況來看,小米科技緊隨蘋果之後,不論是2019年第四季度還是2019全年的出貨量資料,小米科技均實現70%以上的增幅,2019年第四季度的出貨量達到1280萬件,全年出貨量超過4000萬件,相較蘋果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與此同時小米科技的市場份額同比有所下降,其中2019年第四季度的市場份額佔據10.8%,全年市場份額達到12.4%,同比2018年的13.1%下降幅度不是特別明顯。
在全年增幅的排名中,三星位居第一,蘋果位居第三,介於兩者之間的是華為,華為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出貨量達到930萬件,同比增長63.4%,但市場份額由2018年的8.7%降低至7.8%,不過在全年的出貨量統計中,華為的同比增幅達到148,8%,市場份額也從6.#增長至8.3%,全年出貨量達到2790萬件。
此外較早進入智慧手環市場的Fitbit排在第五位,在2019年的出貨量僅有1590萬件,同比2018年的增幅也僅有14.8%,較高的定價和品牌知名度的不足是Fitbit逐漸被擠壓的主要原因,雖然出貨量方面有所增長,但4.7%市場份額同比2018年的7.8%還是下降很明顯的。
-
3 # 科技生活熱點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 移動網際網路日益普及,傳統網際網路已經在向移動網際網路遷移,智慧穿戴裝置近年來發展的非常迅速,成為一個熱點行業。智慧穿戴產品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從眼鏡、娛樂、兒童監護、健康、智慧家居、智慧服飾到通訊等領域,可以加入拍照、語音識別、鏡片導航、體重監測等各種功能。可以認為智慧穿戴裝置是一種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具有高效能低功耗特點的智慧終端,其展現形式不是手機,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可穿戴物品。它過藉助感測器,與人體進行資訊互動,是一種在新理念下誕生的智慧裝置,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並能夠根據使用者需求不斷升級。智慧穿戴裝置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質、促進生活方式智慧化方面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智慧穿戴裝置產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2 智慧穿戴裝置發展現狀
按照主要功能的不同,智慧穿戴裝置產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運動健康類、體感互動類、資訊資訊類、醫療健康類和綜合功能類等,每類裝置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和消費人群。運動和醫療健康類的裝置有運動、體側腕帶及智慧手環,主要消費人群為大眾消費者;體感控制和綜合功能類的裝置有智慧眼鏡等,消費人群以年輕人為主;資訊諮詢類的裝置有智慧手錶,主要消費人群為大眾消費者。從目前來看,醫療和運動健康類裝置使用的使用者較多。
隨著智慧穿戴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同質化產品現象越來越嚴重,各類只具備單一功能的智慧硬體紛紛開始與其他智慧硬體尋求合作。在未來,隨著單一領域的智慧穿戴產品技術日漸成熟,不同領域和功能訴求的產品會根據使用者實際需求在功能上實現互補,從而帶來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智慧體驗,發展方向也會日漸明確和多元化。
目前市場上的智慧穿戴產品主要有手環類產品、手錶類產品、眼鏡類產品和便攜醫療裝置類產品等,如三星、索尼、華為、小米的智慧手環,蘋果、三星的智慧手錶,谷歌的智慧眼鏡等。此外,還有一些珠寶、紐扣類、飾品類以及可放入口袋或嵌入服裝內的產品等,如施華洛世奇推出的SwarovskiShine太陽能可穿戴裝置系列,Opening Ceremony推出的MICA智慧手鐲。
3 智慧穿戴裝置關鍵技術
智慧穿戴裝置產業涉及的技術範圍較廣,包括感測技術、顯示技術、晶片技術、作業系統、無線通訊技術、資料計算處理技術、提高續航時間技術、資料互動技術等。
3.1 感測技術
感測技術主要完成語音控制、眼球追蹤、手勢辨別、生理監控(包括心跳、血壓、睡眠質量等)、環境感知(如溫度、溼度、位置和壓力等)等。目前,應用較多的感測器型別有骨傳導、音源感測、肌電感測、重力感測、影像感測、陀螺儀、加速度計、磁力計、方向感測、線性加速度感測、光體積訊號變化感測模組、心電圖腦波感測模組、眼球追蹤感測等。
3.2 顯示技術
目前應用在智慧穿戴裝置中的常見顯示技術包括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光二極體與電子紙等。除此之外,目前主要的3種穿戴式顯示技術是:
(1)微型顯示:如矽基液晶,微機電系統/數位光源處理、鐳射掃描等。
(2)柔性顯示:目前,日本半導體實驗室、蘋果、三星、LG、Philips、諾基亞等巨頭正積極開發並推進可彎曲的柔性螢幕、電池和人機介面系統並進行專利佈局。現階段主流柔性顯示技術的研發瓶頸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1)顯示技術所用核心光電材料及相關功能材料效能的改進、提高,包括新材料的研發等;
2)器件封裝基板及相關封裝材料的研發;
3)更高顯示效能引數和效率的顯示器件結構設計和最佳化;
4)低功耗、高效率驅動電路的設計和最佳化;
5)低成本材料、製作工藝研發及產業化等。
(3)透明面板:透明顯示已開始應用於公共看板與櫥窗等,如果應用於個人穿戴,需再提升穿透率與解析度。
3.3 晶片
智慧穿戴裝置晶片可以分為3類:
(1)以現有手機處理器為核心的晶片:如三星Galaxy Gear採用的Exynos 4212,Google Glass採用的OMAP 4430,其優點是有效利用已有平臺加速開發且功能強大。
(2)基於微控制器(MCU)的產品:如Pebble手錶、FitBit One手環都是基於ARM Cortex-M結構的MCU產品。
(3)專門針對智慧穿戴裝置的晶片:英特爾推出的針對穿戴式裝置晶片方案Intel Edison是雙核晶片,一部分支援安卓系統,另一部分則支援實時作業系統;高通推出的Toq處理器,為可穿戴裝置專門定製產品,採用ARM Cortex-M3架構;博通推出的BCM4771處理器,整合定位功能;國內北京君正的晶片JZ4775,集成了CPU、Flash、LPDDR、Wi-Fi、Bluetooth、FM、NFC和壓力感測器、溫溼度感測器等所有器件。
3.4 作業系統
智慧穿戴裝置採用的作業系統主要有3類:
(1)嵌入式實時作業系統(RTOS):具有功耗低、任務單一的特點。如三星智慧腕帶Gear Fit採用的實時作業系統。
(2)基於Android平臺進行修改的作業系統。如三星第二代智慧手錶Gear 2和Gear 2 Neo搭載的Tizen作業系統。
(3)專有作業系統:谷歌推出的Android Wear,北京君正推出的Newton平臺等。
3.5 無線通訊技術
對於智慧穿戴裝置的應用而言,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更適合智慧穿戴使用者之間、智慧穿戴裝置與其他行動式電子裝置之間的資料通訊和資訊共享。目前智慧穿戴裝置與終端的通訊大部分是基於W L A N 、藍芽、NFC等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應用資料的同步採用私有協議。使用者可以透過NFC技術將可穿戴裝置與智慧手機相連,不需要其他複雜的設定;使用者可以透過藍芽和WLAN技術從可穿戴裝置中獲取資料,並將資料傳送到智慧手機或雲端,同時又不會消耗太多電量;使用者還可以藉助WLAN直連技術直接將2個Wi-Fi裝置連線在一起,無需設定接入點。此外,智慧穿戴裝置也可以透過3G、LTE等移動通訊技術進行資料傳輸或分享。
3.6 資料計算處理技術
人機互動輸出介面或回饋包括文字顯示、資料分析、語音反饋、動態或虛擬影像等,所有這些輸出介面的呈現都必須透過內容運算系統分析,如擴增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AR結合VR的混合現實(MixedReality)、立體投影等各種現實內容計算和環境感知分析以及各種測量分析計算如血壓、血氧、心率、脈搏、體溫等。此外,雲計算、大資料等相關資料處理技術,可以將智慧穿戴裝置採集的資料及時、準確地傳送到後臺,透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有效的統計分析,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合理的建議。
3.7 提高續航時間技術
在智慧穿戴技術裡,如何提高裝置的續航時間是關注的重點,也是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主要的解決方法有3種:一是從作業系統、晶片、螢幕以及終互聯等方面來減少功耗,在效能與功耗之間找到平衡點;二是增加電池容量,如彎曲電池技術可在縮小電池體積的同時增加電池容量;三是透過無線充電、極速充電、太陽能和生物充電等技術緩解該問題,但這些充電技術大多處於研究階段,尚未大規模商用。
3.8 資料互動技術
智慧穿戴裝置的價值不僅是簡單的硬體功能,還包括依託於硬體的軟體和資料服務。但是目前很多廠商的應用和雲服務封閉,存在資料孤島,不能與其他裝置共享資料,缺乏開放產業生態環境。因此需要開放並統一智慧穿戴裝置、手機、雲服務之間的介面,推動資訊的流動和共享,消除資料孤島,為使用者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智慧穿戴裝置與雲平臺的互動方式,按照通訊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2種:一類是智慧穿戴裝置具備通訊能力,能夠直接與雲平臺互動;另一類是可穿戴裝置不具備通訊能力,需要透過手機與雲平臺互動。
4 智慧穿戴裝置發展展望
4.1 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隨著智慧穿戴裝置在2014年的爆發,2015年隨著蘋果的Apple Watch正式推出,華為的Huawei Watch、HTC的Grip健身手環和虛擬現實頭戴裝置Vive等新產品的釋出,智慧穿戴產品將會變得更加時尚、智慧,種類將更加豐富。據IHS預計,全球可穿戴裝置市場在2018年將達300億美元。IDC預計2018年全球出貨量將達到1.119億部,年複合增長率達到78.4%。
4.2 產業鏈各方進一步加強合作
可穿戴裝置市場產業鏈主要包括硬體、行業應用、社交平臺、運營服務、大資料、雲計算等環節。目前可穿戴裝置產業還不夠成熟,不同廠家的產品彼此獨立封閉缺少合作,資料缺乏有效共享。同時每個可穿戴裝置都開發自己的應用以及資料業務平臺。這種端到端的研發模式投入大而且風險高,同時人力資源分散,難以專注於自己的核心優勢。未來智慧穿戴裝置產業鏈上各方將會加強合作,共同促進該行業的發展。
4.3 智慧穿戴裝置與相關技術進一步融合並標準化
透過標準化可以促進產業分工以及加強不同領域企業間的互通合作,從而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研發效率和質量,使得產業鏈中各方加強創新,打造出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可穿戴裝置與手機的資料管理和應用介面標準化,便於實現多種可穿戴裝置整合,降低第三方開發應用的複雜度,多資料融合和共享標準化,便於使用者統一管理和拓展生態鏈。
隨著智慧穿戴裝置市場的擴大,智慧穿戴裝置與生命健康、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將進一步融合,可穿戴裝置低功耗設計和研發水平將進一步得到提高,智慧人機互動技術及產品應用將會得到發展。在低功耗與高效能的微處理器、智慧人機互動、柔性可拉伸器件、微型化供能、短距離無線通訊等關鍵技術得到進一步突破之後,智慧穿戴裝置的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4.4 智慧穿戴裝置安全性進一步加強
大部分智慧穿戴裝置採用開放式作業系統,且與外部通訊採用無線連線方式。而且現階段產品開發更多注重的是功能的實現,對於裝置本身安全性關注並不高,導致存在諸多安全風險。智慧穿戴裝置面臨的主要資訊保安風險來自於2個方面:內部漏洞和外部攻擊。
部分具備虛擬現實功能的智慧穿戴裝置使使用者在使用時會分散注意力,影響使用者人身安全。GoogleGlass使使用者眼睛長時間聚焦,這可能會對原來人的生理結構產生一定影響。所有電子裝置都會產生輻射,而智慧穿戴裝置長期與人體貼身接觸,特別是眼鏡、頭盔等頭戴式裝置,所以對智慧穿戴裝置的輻射進控制、要求和規範顯得尤為重要。部分與面板長期接觸的可穿戴裝置造成使用者面板產生不適或過敏反應,需要防止可穿戴裝置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隨著智慧穿戴裝置的普及,智慧穿戴裝置的安全性將會受到更多關注,其安全性將會得到逐步提高。
4.5 相關應用越來越豐富
目前,面向智慧穿戴裝置開發的應用較少。在應用程式的數量上,如Pebble智慧手錶有1 000多種應用,而索尼智慧手錶有200多種應用,Gear則只有70多種。與智慧手機產品使用者需求不同,各類智慧穿戴產品面向不同的細分市場,所以智慧穿戴應用的生態系統碎片化嚴重,這也是可穿戴應用較少的原因之一。開發人員為這些環境開發應用變得非常困難,時間和精力成本大大提升,而應用正是智慧穿戴裝置發展的關鍵。
另外, 一些殺手級應用對於可穿戴裝置的普及必不可少。而目前很多可穿戴應用仍然像是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的擴充套件,可穿戴應用需要打破這種模式,針對智慧手機做不到的事情開發應用。未來佔據智慧穿戴裝置重要市場份額的腕帶類裝置在健康和健身類別將產生殺手級應用,一款原生於智慧穿戴裝置的廣泛應用,將有助於推動智慧穿戴裝置的普及和應用開發。
-
4 # 思維導圖愛好者彭軍, 李津, 李偉, 等. 智慧可穿戴裝置發展現狀與展望[J]. 西部皮革, 2017, 39(16): 116-116.
智慧可穿戴裝置
智慧眼鏡
智慧手錶
用途
1. 檢視天氣、時間和鬧鐘、秒錶2. 即時通話3. 遙控拍照4. 呵護健康,運動檢測,內建運動監測和睡眠管理功能
手環
柺杖
智慧服裝
1. 關鍵的生物特徵測量資料2. 先進的感知技術,記錄心電圖、呼吸和生理活動
智慧可穿戴裝置的興起
在疾病的預防方面甚至已經超過了人類專家
發展
面臨的問題:
1. 智慧可穿戴裝置系統多種多樣,不利於操作,難以形成規模效應;2. 沒有很好的與網路服務相結合,需要二次消費;3. 產品同質化嚴重,功能類似,功能服務拓展欠佳。
發展方向
1. 聯合網際網路2. 時尚發展3. 精準化資訊
-
5 # 媽媽大王6722
目前真正已經被大眾接受並使用的智慧穿戴只有智慧手環和智慧手錶。
如果說手錶是身份的象徵,那麼智慧手環和智慧手錶就是科技時尚的象徵。智慧手環是高檔的計步器,同時還具備測量距離、卡路里、脂肪等功能,深受運動愛好者的喜愛。有的智慧手環還可以監測心率,血壓,疲勞提醒等特殊功能,深受老年人喜愛。
智慧手錶部分,兒童智慧手錶已經成功深入兒童的內心。幾乎每個小朋友都希望有自己的智慧手錶。它可以打電話,定位,照相等等。
不論是智慧手錶還是智慧手環都需要手機做為輔助裝置。所以目前為止,智慧穿戴還不能代替手機。
除了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智慧穿戴裝置只是在小眾範圍內使用。比如前幾年被炒的很火的谷歌眼睛,應用場景很有限,所以以失敗告終。還有一些智慧鞋子,智慧衣服,智慧指環等等,也都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被大眾接受並使用。
綜上所述,智慧穿戴裝置目前發展的並沒有之前預計的那樣火熱。有些智慧穿戴產品雖然被開發出來,但是並不符合大眾的口味。希望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湧現出更多的貼近生活的智慧穿戴裝置。
回覆列表
——發展前景看好,理由如下:
近年來可穿戴裝置概念持續火熱。可穿戴裝置,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使用者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行動式裝置。可穿戴裝置不僅僅是一種硬體裝置,更是透過軟體支援以及資料互動、雲端互動來實現強大的功能,可穿戴裝置將會對我們的生活、感知帶來很大的轉變。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形態各異,主要包括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智慧手環、意念控制、健康穿戴、體感控制、物品追蹤等。其中,醫療衛生、資訊娛樂、運動健康是熱點;產品功能方面,互聯(NFC、Wifi、藍芽、無線)、人機介面(語音、體感)、感測(骨感測、人臉識別、地理定位、各類感測器)是該類產品必不可少的功能。
市場規模平穩增長
得益於可穿戴裝置種類的增加、產品技術的漸趨成熟、使用者體驗的提升、價格的下降以及各大廠商的積極投入研發,可穿戴裝置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井噴期。根據IDC統計資料,2018年中國可穿戴裝置市場出貨量為7321萬臺,同比增長28.5%,其中,第四季度出貨量為2269萬臺,同比增長30.4%。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可穿戴裝置市場出貨量為1950萬臺,同比增長 34.7%。相對於不斷下滑的智慧手機市場,中國可穿戴裝置市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趨勢。
5G推進可穿戴裝置物聯網浪潮
2019年6月4日,隨著工信部正式公佈中國將於近期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跨入5G時代。
5G的真正意義在於開啟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5G商用產品也將突破以往的手機、電腦和智慧穿戴裝置,更多的人工智慧產品將進入公眾視野併成為生活標配。未來將是5G與物聯網碰撞的時代,可穿戴裝置將迅速普及,成為物聯網的重要入口與應用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