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容智iBot
-
2 # RPA之家陳老師
RPA無法落地,兩大原因不可忽視:
l 阻礙一 對RPA的定位錯誤
RPA是為了幫助每一位員工擺脫那些不斷重複、枯燥的事務,他的本質是人類的助手。所以,企業絕不能把RPA專案定位成“裁員專案”,恰恰相反,RPA部署是一個“讓人更有價值”的專案。
RPA產品一定要有使用者思維,上手使用的門檻越低越好。最好就像PPT、EXCEL這類日常辦公必備工具一樣,輕鬆安裝,開啟即用,完全不會給員工帶來心理上的牴觸。而在日常使用中,員工可以自由設定機器人的工作流程,就像為自己找了一個24小時待命,不會抱怨的幫手,能夠充分享受人機協作的樂趣。
l 阻礙二 實施方案不切實際
嚴重低估了試圖自動化流程的複雜性,導致RPA技術無法實現。
低估了RPA部署所需要的時間,導致專案推遲或乾脆放棄專案。
設計成自動化的任務無法滿足業務升級或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機器人可以幫助人們完成許多曾經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事務。當一部分工作交給機器人去完成,人們就可以去做那些以往我們沒有意識到的任務,由此將產生一大批不同種類的新任務,甚至可能催生出新的職業。而我們交給機器人的都是需要效率或生產率的任務,提升效率是機器人擅長的領域,人類更擅長“低效”的工作,比如那些耗費時間精力,在黑暗中蜿蜒前行的創新。總而言之,機器人的本質是人類的助手,RPA軟體機器人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部署RPA是企業嘗試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途徑,單論RPA專案,情況會好一些麼?德勤的一項調查給出了不太樂觀的答案。在400家公司中,30%到50%的初始RPA專案失敗,63%的RPA專案沒有按時交付。
是什麼阻礙了RPA落地?那些成功實施專案的企業又有什麼不同呢?
阻礙一對RPA的定位錯誤
RPA落地失敗,很多時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舉個例子,有一家公司一股腦的將RPA匯入所有業務,期望軟體機器人代替人力讓企業飛速躍進。遺憾的是,專案進展緩慢,半年過去也沒有什麼成果。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領導在會議上強調RPA專案的重要意義時,底下員工的反應是“RPA是啥?RAP嗎?”全程裝傻充楞。
要知道,RPA是為了幫助每一位員工擺脫那些不斷重複、枯燥的事務,他的本質是人類的助手。所以,企業絕不能把RPA專案定位成“裁員專案”,恰恰相反,RPA部署是一個“讓人更有價值”的專案。
透過為每個員工實現某種程度的基本任務自動化,RPA會是稱職的助手:
• RPA幫助員工提高效率
• RPA幫助員工降低錯誤
• RPA輔助員工做出決策
在RPA的助力下,員工能夠專注於高附加值的工作,大有可為。可懶惰是人的本性,學習新的技術和知識對於部分員工而言又成為了一種負擔。
這就要求企業在選擇RPA產品時,一定要把使用時的難易程度上升到首要因素來考慮。
RPA產品一定要有使用者思維,上手使用的門檻越低越好。最好就像PPT、EXCEL這類日常辦公必備工具一樣,輕鬆安裝,開啟即用,完全不會給員工帶來心理上的牴觸。而在日常使用中,員工可以自由設定機器人的工作流程,就像為自己找了一個24小時待命,不會抱怨的幫手,能夠充分享受人機協作的樂趣。
那麼,RPA專案在落地時遇到的源自人的阻力,自然迎刃而解。
阻礙二 實施方案不切實際
合理地使用RPA可以成為戰略轉型計劃中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如果實施方案不切實際,企業所有的投入和期待都會化為泡影。
常見的情況的有以下3種:
• 嚴重低估了試圖自動化流程的複雜性,導致RPA技術無法實現。
• 低估了RPA部署所需要的時間,導致專案推遲或乾脆放棄專案。
• 設計成自動化的任務無法滿足業務升級或數字化轉型的需求。
這就要求企業轉變思維,重新評估現有的業務流程,謹慎判斷流程實現自動化的可行性,並制定科學合理的階段性實施方案。鑑於大多數企業對於RPA應用沒有深入的理解,和靠譜的RPA廠商合作,讓他們代勞做流程設計就成為了最保險的選擇。
靠譜的RPA廠商應該具備以下實力:
• 可以幫助企業設計合理的RPA工作流程,既能滿足業務需求,又能提升投資回報。
• 能夠選擇代表性流程區段,幫助企業快速驗證RPA專案的可行性。
• 完全使用自主研發的技術,避免引入第三方帶來的不確定性。
• 擁有豐富的專案實施經驗,可以快速解決專案中遇到的瓶頸。
• 專業的服務水準和可靠的交付能力。
• 擁有培訓團隊,可以為企業後期人才培養和運維提供支援。
工信部數字化指數調研顯示,在當下的經濟寒冬下,67%的企業表示它們的首要增長動能將來自數字技術加上商業的轉變。
我們在這裡給出的分析和建議是數字化轉型和商業變革之路的一些磚瓦。當企業遇到前文所述的挑戰時,考慮到這些因素就能更好地應對,妥善處理掃除障礙。企業的RPA落地和隨之而來的商業創新就更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