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844319796352
-
2 # Linlu
魚種合理放養技術
魚種放養的合理規格 放養魚種應根據輪捕輪放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體生產率的要求,在養成食用魚符合上市規格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放養魚種規格,以利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
魚種放養規格
白鰱是輪捕輪放的主要品種。150克-200克/尾的大規格魚種作為早期輪捕的基礎,其放養量約佔15%。其在水溫18℃以上時,強化餵養60-70天可達到550克一600克/尾,即6月底7月初可捕撈上市。在常規養殖條件下,達到上市規格的時間約90天。投放20%的100克/願中等規格的白鰱,在水質肥沃的情況下,80天左右後即可達到上市規格。50克/尾的魚種是7月底8月初輪捕上市的主體,投放量佔65%。
鱅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生長速度極快,但爭食能力較弱,放養規格以100克/尾為宜。
青魚放養500克-700克/尾的二齡魚種,能吃掉池中的大型螺蚌和水生昆蟲,既能控制這些底棲動物大量繁殖消耗肥料和氧氣,又可減少它們作為宿主傳播疾病。
草魚放養規格分別為:以400克-500克/尾的二齡魚種20%;300克/尾的40%;100克/尾的20%;另外放養20%尾重30克-50克的小草魚,經過一年的飼養,一部分可達到上市規格,未達到上市規格的可用作第二年的魚種。
鯉魚自爭食能力極強,還有很強的挖掘底泥生物的能力,使池水變渾濁,影響其它魚類生長。還損壞池埂,放養規格不宜過大,一般30克-50克/尾即可。
團頭魴的放養規格為50-75克/尾,當年可養成較大個體的商品魚。
鯽魚放養規格在30克/尾左右,既可節省魚種開支,又能獲得較高的魚產量。
魚種放養的適宜密 度魚種放養密度過小,單產低,效益差;密度過大,超出水體承受能力,就會造成缺氧死魚或者魚的個體瘦小達不到上市規格。
放養模式
下面介紹幾種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放養模式:
高產高效型
畝平投放魚種100-120公斤,魚種增重6-7倍,增重率提高30%,生產成本降低10%-15%,還減少了發病和泛池現象的發生,降低了養殖風險。養殖產量仍可達到600-700公斤/畝。中產效益型 這種放養模式適宜於新開挖的精養魚池和投資不足的地方,其特點是養殖產量適中,畝產300-400公斤,但效益甚佳。畝放魚種50-60公斤,利用魚種投放少,魚類生長快,投資較小,飼料和肥料利用率高,便於瞄準市場行情的優勢,獲得較高效益。
以套養為主的分批放養型
對於大中型水面和魚種來源困難的地方,這種模式較為適用。冬、春季按計劃養殖產量的要求放養30%-40%的魚種,夏季(6月中)營養餘下60%-70%的魚種。這樣既解決了魚種不足,外購魚種開支大,成活率低的矛盾,又可將外購魚種的資金用於飼料、肥料投入,實行強化餵養,使當年營養的火片魚種大部分達到商品規格。
合理搭配放養比例
魚種放養搭配比例目前尚無嚴格規定,從大多數經濟效益好的養殖模式看,以畝產成魚400公斤為例,其放養搭配比例為:白鰱450尾、35.5公斤;鱅魚40尾,4公斤;草魚60-80尾,15-20公斤;鯉魚20尾,1公斤;團頭魴50尾,2.5公斤;鯽魚100尾,3公斤;青魚6-8尾,4公斤。這種放養搭配雖然優質魚比例不高,但魚種成本低,投資風險小,養成優質魚的個體大,增重倍數較高,效益較好。也可將這一模式改為以優質魚為主,草魚數量增加到100尾以上,團頭魴增加到150尾以上,白鰱降至350-400尾。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投入較高,效益較高。
-
3 # 紅千層
小張給大家分析一下, 目前湖泊綜合養魚放養魚種方式大體有三種類型:精養、半精養和粗養。精養湖泊就是把池塘綜合養魚技術具體地應用到湖泊中去;半精養就是除利用天然餌料基礎外,適當地搭配一些畜、禽或增加些其他人工餌料;粗養基本上利用天然餌料基礎。湖泊綜合養魚總是從粗養、半精養、精養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這裡介紹的合理放養是從頭說起。
利用天然餌料生物的湖泊,放養魚種的數量與搭配比例,主要是依據各水體自然條件,尤其是要依據餌料基礎決定的。即使是同一個湖泊,放養標準也非一成不變,因為湖泊生態環境時刻地變化著,餌料基礎每年也有變動。因此,實地放養時要因時制宜、因湖而異。而且可根據起捕時魚的個體重量調整下一年度放養指標。如發現起水時某品種未達到商品規格,可能放養密度大了;如發現個體長得太大,說明餌料基礎十分雄厚,可適當地增加放養量。這樣經過開頭幾年的調整,基本上就可摸索出各個品種的不同放養密度,那麼不同品種放養比例自然也出來了。一般來說,湖泊中餌料生物比較豐富,種類較多,除根據主要餌料生物種類放養1-2種主養魚外,可適當地進行多品種混養,合理地開發利用水體有效資源。中、小型草型湖泊,每畝水面放養12釐米以上草魚種30-40尾,約佔總放養量的20%-30%,1-2年之內可清除大部分水草,而後再調整草魚放養比例。
-
4 # 大鵬海釣討海
當前正是魚種放養的關鍵季節,因為此時水溫低,魚種活動力小,鱗片緊密,便於拉網、捕撈,魚體不易受傷,可以提高放養成活率。放養時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清塘消毒
放養魚種前,利用上一個養殖週期結束時的空閒時期對池塘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以達到殺滅病原菌和清除敵害生物的作用。
二、選擇優質魚種
魚種的選擇最好採取就近購買的方式,如果確需到外地購買的,建議提前和賣方聯絡好,並提前一到兩天到達賣方地點進行現場考察,這樣可有效避免購進一些經過多次販賣的或經過長時間暫養的劣質魚種。
魚種選擇要求:規格整齊、體表無傷,色澤光鮮,背部肌肉厚實、鱗片、鰭條完整無損,體表無寄生蟲的魚種。
三、魚種消毒
在魚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對魚體消毒浸洗5~10分鐘,以清除魚種體表的病原體,同時魚種消毒工作做的好還可以有效避免魚種放養後水黴病的發生。
注意:浸洗完成後將魚種撈起放入池塘,但浸洗魚種用的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不能再倒入池塘,要另行處理掉。
四、疫苗注射
近幾年,每年夏季魚類的發病率都比較高,尤其以草魚發病率更高,給養殖和生產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因此建議有條件的或主養草魚的養殖戶能聯絡當地的水產站或技術指導員幫助購買疫苗,在魚種下塘前進行疫苗注射,這樣可有效地的降低夏季魚類養殖的發病率。
五、試水下塘、儘早投飼
魚種放養前最好進行試水,以確保清塘藥物的毒性已全部消失,另外選擇晴好天氣放養魚種,投放時動作要輕而快,儘量小心、仔細,以防魚種受傷。
放養3~4天后,魚種已適應環境,可根據天氣等具體情況進行。
-
5 # 黔農人—陳掌櫃
一是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工作。池塘是魚類棲息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各種病原生物潛藏和繁殖的地方,池塘清淤消毒是預防和減少流行病暴發的重要環節,做好此項工作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由魚病造成的損失。
二是做好水質培肥工作。清塘結束後,可適當施加腐熟的有機肥來培育水中浮游生物,一方面供肥水性魚類攝食,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可增加池水的溶氧量,利於魚類生長。一般每畝水面施100公斤左右腐熟的有機肥,新挖池塘可多施,而底泥較多的肥水池塘可少施或不施。
三是做好魚種選擇工作。應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滿、色澤鮮明、鱗片完整的魚種,要儘量投放規格一致的主養品種,以利於養殖管理和統一上市。
四是做好魚種消毒入塘關。尤其是從外地購進的魚種,放養時要進行消毒。一般可用3%-5%的食鹽水溶液浸洗魚種5-10分鐘或10ppm的KMnO4水溶液浸洗魚種20分鐘左右。藥浴的濃度和時間靈活掌握。
五是放養溫差不應太大。經過長途運輸的魚種放入池塘前應調節好運輸水溫與池塘水溫,使溫差小於3℃。可將池塘水逐步加入運輸水箱中進行調節,防止因水溫劇變引起魚類內部器官功能失調造成魚種死亡。
六是準確把握放養時間。放養過早,天氣較冷,易凍傷魚體;放養過晚,易損傷魚體,放養成活率低。最佳的放養水溫應為7-8℃,此時拉網運輸時魚種不易受傷。放養時間應選擇晴天無風的日子進行,陰雨天、冰凍天不宜放養魚種。
七是合理放養。一是放養的主養品種密度要合理;二是混養的品種間搭配要合理。放養密度一定要根據池塘條件、水源、電力、資金、技術等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在精養鯉魚池中,一般情況下畝放養鯉魚1500-2500尾,佔80%左右,混養鰱鱅300-500尾,佔20%左右。
魚種放養關係到整個養殖生產過程的成敗和養殖效益的高低,因此,一定要認真做好這一基礎工作。
-
6 # 農村鄉哥鄉妹
魚種放養的合理規格 放養魚種應根據輪捕輪放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體生產率的要求,在養成食用魚符合上市規格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放養魚種規格,以利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
魚種放養規格
白鰱是輪捕輪放的主要品種。150克-200克/尾的大規格魚種作為早期輪捕的基礎,其放養量約佔15%。其在水溫18℃以上時,強化餵養60-70天可達到550克一600克/尾,即6月底7月初可捕撈上市。在常規養殖條件下,達到上市規格的時間約90天。投放20%的100克/願中等規格的白鰱,在水質肥沃的情況下,80天左右後即可達到上市規格。50克/尾的魚種是7月底8月初輪捕上市的主體,投放量佔65%。
鱅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生長速度極快,但爭食能力較弱,放養規格以100克/尾為宜。
青魚放養500克-700克/尾的二齡魚種,能吃掉池中的大型螺蚌和水生昆蟲,既能控制這些底棲動物大量繁殖消耗肥料和氧氣,又可減少它們作為宿主傳播疾病。
草魚放養規格分別為:以400克-500克/尾的二齡魚種20%;300克/尾的40%;100克/尾的20%;另外放養20%尾重30克-50克的小草魚,經過一年的飼養,一部分可達到上市規格,未達到上市規格的可用作第二年的魚種。
鯉魚自爭食能力極強,還有很強的挖掘底泥生物的能力,使池水變渾濁,影響其它魚類生長。還損壞池埂,放養規格不宜過大,一般30克-50克/尾即可。
團頭魴的放養規格為50-75克/尾,當年可養成較大個體的商品魚。
鯽魚放養規格在30克/尾左右,既可節省魚種開支,又能獲得較高的魚產量。
魚種放養的適宜密 度魚種放養密度過小,單產低,效益差;密度過大,超出水體承受能力,就會造成缺氧死魚或者魚的個體瘦小達不到上市規格。
放養模式
下面介紹幾種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放養模式:
高產高效型
畝平投放魚種100-120公斤,魚種增重6-7倍,增重率提高30%,生產成本降低10%-15%,還減少了發病和泛池現象的發生,降低了養殖風險。養殖產量仍可達到600-700公斤/畝。中產效益型 這種放養模式適宜於新開挖的精養魚池和投資不足的地方,其特點是養殖產量適中,畝產300-400公斤,但效益甚佳。畝放魚種50-60公斤,利用魚種投放少,魚類生長快,投資較小,飼料和肥料利用率高,便於瞄準市場行情的優勢,獲得較高效益。
以套養為主的分批放養型
對於大中型水面和魚種來源困難的地方,這種模式較為適用。冬、春季按計劃養殖產量的要求放養30%-40%的魚種,夏季(6月中)營養餘下60%-70%的魚種。這樣既解決了魚種不足,外購魚種開支大,成活率低的矛盾,又可將外購魚種的資金用於飼料、肥料投入,實行強化餵養,使當年營養的火片魚種大部分達到商品規格。
合理搭配放養比例
魚種放養搭配比例目前尚無嚴格規定,從大多數經濟效益好的養殖模式看,以畝產成魚400公斤為例,其放養搭配比例為:白鰱450尾、35.5公斤;鱅魚40尾,4公斤;草魚60-80尾,15-20公斤;鯉魚20尾,1公斤;團頭魴50尾,2.5公斤;鯽魚100尾,3公斤;青魚6-8尾,4公斤。這種放養搭配雖然優質魚比例不高,但魚種成本低,投資風險小,養成優質魚的個體大,增重倍數較高,效益較好。也可將這一模式改為以優質魚為主,草魚數量增加到100尾以上,團頭魴增加到150尾以上,白鰱降至350-400尾。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投入較高,效益較高。
-
7 # 抗揍棒棒糖
一、清塘消毒
放養魚種前,利用上一個養殖週期結束時的空閒時期對池塘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以達到殺滅病原菌和清除敵害生物的作用。
二、選擇優質魚種
魚種的選擇最好採取就近購買的方式,如果確需到外地購買的,建議提前和賣方聯絡好,並提前一到兩天到達賣方地點進行現場考察,這樣可有效避免購進一些經過多次販賣的或經過長時間暫養的劣質魚種。
魚種選擇要求:規格整齊、體表無傷,色澤光鮮,背部肌肉厚實、鱗片、鰭條完整無損,體表無寄生蟲的魚種。
三、魚種消毒
在魚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對魚體消毒浸洗5~10分鐘,以清除魚種體表的病原體,同時魚種消毒工作做的好還可以有效避免魚種放養後水黴病的發生。
注意:浸洗完成後將魚種撈起放入池塘,但浸洗魚種用的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不能再倒入池塘,要另行處理掉。
四、疫苗注射
近幾年,每年夏季魚類的發病率都比較高,尤其以草魚發病率更高,給養殖和生產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因此建議有條件的或主養草魚的養殖戶能聯絡當地的水產站或技術指導員幫助購買疫苗,在魚種下塘前進行疫苗注射,這樣可有效地的降低夏季魚類養殖的發病率。
五、試水下塘、儘早投飼
魚種放養前最好進行試水,以確保清塘藥物的毒性已全部消失,另外選擇晴好天氣放養魚種,投放時動作要輕而快,儘量小心、仔細,以防魚種受傷。
放養3~4天后,魚種已適應環境,可根據天氣等具體情況進行。
魚種放養的合理規格 放養魚種應根據輪捕輪放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體生產率的要求,在養成食用魚符合上市規格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放養魚種規格,以利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
魚種放養規格
白鰱是輪捕輪放的主要品種。150克-200克/尾的大規格魚種作為早期輪捕的基礎,其放養量約佔15%。其在水溫18℃以上時,強化餵養60-70天可達到550克一600克/尾,即6月底7月初可捕撈上市。在常規養殖條件下,達到上市規格的時間約90天。投放20%的100克/願中等規格的白鰱,在水質肥沃的情況下,80天左右後即可達到上市規格。50克/尾的魚種是7月底8月初輪捕上市的主體,投放量佔65%。
鱅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生長速度極快,但爭食能力較弱,放養規格以100克/尾為宜。
青魚放養500克-700克/尾的二齡魚種,能吃掉池中的大型螺蚌和水生昆蟲,既能控制這些底棲動物大量繁殖消耗肥料和氧氣,又可減少它們作為宿主傳播疾病。
草魚放養規格分別為:以400克-500克/尾的二齡魚種20%;300克/尾的40%;100克/尾的20%;另外放養20%尾重30克-50克的小草魚,經過一年的飼養,一部分可達到上市規格,未達到上市規格的可用作第二年的魚種。
鯉魚自爭食能力極強,還有很強的挖掘底泥生物的能力,使池水變渾濁,影響其它魚類生長。還損壞池埂,放養規格不宜過大,一般30克-50克/尾即可。
團頭魴的放養規格為50-75克/尾,當年可養成較大個體的商品魚。
鯽魚放養規格在30克/尾左右,既可節省魚種開支,又能獲得較高的魚產量。
魚種放養的適宜密 度魚種放養密度過小,單產低,效益差;密度過大,超出水體承受能力,就會造成缺氧死魚或者魚的個體瘦小達不到上市規格。
放養模式
下面介紹幾種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放養模式:
高產高效型
畝平投放魚種100-120公斤,魚種增重6-7倍,增重率提高30%,生產成本降低10%-15%,還減少了發病和泛池現象的發生,降低了養殖風險。養殖產量仍可達到600-700公斤/畝。中產效益型 這種放養模式適宜於新開挖的精養魚池和投資不足的地方,其特點是養殖產量適中,畝產300-400公斤,但效益甚佳。畝放魚種50-60公斤,利用魚種投放少,魚類生長快,投資較小,飼料和肥料利用率高,便於瞄準市場行情的優勢,獲得較高效益。
以套養為主的分批放養型
對於大中型水面和魚種來源困難的地方,這種模式較為適用。冬、春季按計劃養殖產量的要求放養30%-40%的魚種,夏季(6月中)營養餘下60%-70%的魚種。這樣既解決了魚種不足,外購魚種開支大,成活率低的矛盾,又可將外購魚種的資金用於飼料、肥料投入,實行強化餵養,使當年營養的火片魚種大部分達到商品規格。
合理搭配放養比例
魚種放養搭配比例目前尚無嚴格規定,從大多數經濟效益好的養殖模式看,以畝產成魚400公斤為例,其放養搭配比例為:白鰱450尾、35.5公斤;鱅魚40尾,4公斤;草魚60-80尾,15-20公斤;鯉魚20尾,1公斤;團頭魴50尾,2.5公斤;鯽魚100尾,3公斤;青魚6-8尾,4公斤。這種放養搭配雖然優質魚比例不高,但魚種成本低,投資風險小,養成優質魚的個體大,增重倍數較高,效益較好。也可將這一模式改為以優質魚為主,草魚數量增加到100尾以上,團頭魴增加到150尾以上,白鰱降至350-400尾。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投入較高,效益較高。
-
8 # 湖州4號袖
應該合理混養,可以充分利用水體和天然餌料及人工飼料,增加放養密度,因此是提高魚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種魚類混養搭配的比例,主要是根據魚類的不同生活習性、食性和魚池條件、餌肥來源等情況來決定。水質較肥的池塘,以鰱鱅為主,搭配一些草魚及其它魚種,鰱鱅魚比例4:1;若池塘水質較差,而青飼料供應充足,應以草魚為主,適當搭配鰱鱅及其它魚種。每畝產500kg成魚的池塘,應放養魚種1200---1500尾;每畝產500kg以下的池塘,放養魚種500---1000尾。主養魚佔60%--70%,配養魚佔30--40%,鰱、鱅魚之間的比例為4:1。食性相近或相同的魚應儘量少混養或不混養,以防兩種魚爭食而影響生長。
-
9 # 高冷楓
1.
、放養魚種前的準備工作 放養前的主要工作是清整池塘和施基肥。池塘水深要達到1.3~2米。用於飼養魚種的池塘面積,一般為2~5畝,清整方法與魚苗池的清整方法相同。夏花魚種...
2.
、確定魚種的合理放養密度 夏花放養的密度主要依據計劃養成魚種的規格來決定。比如魚種外銷...
3.
、混養 主要養殖魚類在魚種培育階段,各種魚的活動水層、食性和生活習性已明顯分化。因此可以...
4.
、藥浴消毒 在購買苗種放養、分塘換養時,應對魚苗、魚種本身進行一次消毒,以殺滅魚體上的病...
-
10 # 十二老第
一 優良的魚種在養殖中成長快,,成活率高。在目前的海水養殖過程中,魚種的適量和種類不足是主要的制約因素,放養的規格也缺乏統一,適宜的標準
二 關於魚種的放養規格這一塊兒來說,對於上市規格較小的種類i,放養的規格較小的魚種較為合算。而對於上市規格較大,養殖的週期較長的種類,放養規格較大的魚種合算
三 關於魚體的體質:對於同種同齡的魚種,應該規格一致,大小相差無幾。背部肌肉厚,色澤鮮明,靈片鰭條應該要求完整無損
四 游泳活潑正常,水性強,離開水以後放在噴裡面的話,鰓蓋不張,尾部不彎曲,跳動不止,體表無傷痕和寄生蟲,不符合上訴條件者為不良的魚種
五 放養的時間,一年之中宜早放養,一般在冬末春初,水溫較低,適合魚種運輸,捕撈等操作,這是一個放養的好季節
六 如果是購買的天然苗,放養的時間則不能人為確定。另外,魚種的放養應該在晴天的清晨進行。如果在外地購買,應該在夜間進行運輸,清晨放苗。
-
11 # 抖哈先生宣傳
魚種放養的合理規格,所以在養成食用魚等符合上市,適合降低放養魚種的規格。以提高養殖產量和收成,所以魚種放養密度過小,產低:效果不好,密度過超出水體承受壓力甘樣造成缺氧死亡。合理放養1畝平投放魚種10O公斤到120公斤,魚種增重6一8倍,還減少發病和缺氧的現象發生,甘樣也有養殖產量可達到60O一7OO公斤1畝。
-
12 # 打醬油的二哥
當前正是魚種放養的關鍵季節,因為此時水溫低,魚種活動力小,鱗片緊密,便於拉網、捕撈,魚體不易受傷,可以提高放養成活率。放養時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清塘消毒
放養魚種前,利用上一個養殖週期結束時的空閒時期對池塘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以達到殺滅病原菌和清除敵害生物的作用。
二、選擇優質魚種
魚種的選擇最好採取就近購買的方式,如果確需到外地購買的,建議提前和賣方聯絡好,並提前一到兩天到達賣方地點進行現場考察,這樣可有效避免購進一些經過多次販賣的或經過長時間暫養的劣質魚種。
魚種選擇要求:規格整齊、體表無傷,色澤光鮮,背部肌肉厚實、鱗片、鰭條完整無損,體表無寄生蟲的魚種。
三、魚種消毒
在魚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對魚體消毒浸洗5~10分鐘,以清除魚種體表的病原體,同時魚種消毒工作做的好還可以有效避免魚種放養後水黴病的發生。
注意:浸洗完成後將魚種撈起放入池塘,但浸洗魚種用的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不能再倒入池塘,要另行處理掉。
四、疫苗注射
近幾年,每年夏季魚類的發病率都比較高,尤其以草魚發病率更高,給養殖和生產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因此建議有條件的或主養草魚的養殖戶能聯絡當地的水產站或技術指導員幫助購買疫苗,在魚種下塘前進行疫苗注射,這樣可有效地的降低夏季魚類養殖的發病率。
五、試水下塘、儘早投飼
魚種放養前最好進行試水,以確保清塘藥物的毒性已全部消失,另外選擇晴好天氣放養魚種,投放時動作要輕而快,儘量小心、仔細,以防魚種受傷。
放養3~4天后,魚種已適應環境,可根據天氣等具體情況進行。
-
13 # 呂狗剩
(1)操作小心,動作輕快,儘量避免把魚種弄傷。
(2)投放同一口塘的魚種規格應整齊,體格健壯,無傷病。
(3)選擇在晴天的上午,並在池塘的上風口投放。
回覆列表
放養密度又稱放養量,對於小型魚類的魚種和較大型魚類的小規格魚種,放養密度常以單位面積放養量(即尾數)表示(尾/公頃);對較大規格的魚種(通常在50克/尾以上),常以單位面積的重量表示(千克/公頃)。
放養密度太小,不能充分發揮魚池生產力。適當提高魚種放養密度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當放養密度超過一個邊際水平,由於過多的空間競爭和食物競爭,以及魚類自身糞便和排洩物中的有害物質影響,魚產量反而下降。作者曾調查太湖流域140口124公頃魚池,並結合科學實驗,證明以草魚等吞食性魚為主、不輪捕輪放的養殖型別,即年初一次放足,年末一次捕撈,當各混養魚類總放養量為每公頃3750千克時淨產量最高,超過此密度時淨產量反而減少。作者又研究證明,當放養量為每公頃2700千克時經濟效益最好,即成本利潤率最高。因此,為獲得高產穩產高效,條件可能,每公頃放養重量應在1500千克以上,2700千克以下。當然,如主養魚是小型魚類,或規格較小的魚種,那放養量應在下限,而再酌情減少。
在上述最佳放養密度範圍內要透過增加放養密度提高產量,必須靠兩個措施做保障:①供水管理。在整個生長季節確保優良水質的供應,使有毒物質能夠被稀釋,浮游植物的水華亦被控制。②對池水增氧。在午後短時間使用增氧機,可將水錶過飽和氧水壓到魚池底層,同時也能將空氣中的氧帶入水的各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