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讀地球
-
2 # 秀麗江山46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是中國古代廣大民眾智慧的化身!他仁義禮智信全都俱備,是忠誠與智慧的集大成者!千百年來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普通大眾中,他總是以光輝的正面形象出現,從來沒人詆譭歪除過!他明知不
可:為而為之以及鞠躬盡粹死而後己的偉大精神一直激勵人民!只有少數現代狗屁歷史學家為播眼球千方百計歪除他的形象,好象他們比諸葛還聰明!其實這反而暴露這些所謂學者們的無知和愚蠢!
-
3 # 新說歷史李保國
諸葛亮才能卓著,善用計謀,治國內政有道,但一生謹慎,又無通兵、用兵之才,難成大事。
諸葛亮有治國之才,善用計謀。
蜀漢建立後,封諸葛亮為丞相,丞相的職權是:任用官吏,向皇帝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的有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儲存。從丞相的只能可以看出,以內證為主,軍事為輔,如果前線打仗,負責後方補濟,你見過蕭何去前線打過仗嗎?
但諸葛亮自劉備去世後,卻以軍事為主,內政為輔,六次北伐,連年征戰,蜀漢人民苦不堪言,諸葛亮北伐是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因素。
諸葛亮並無統兵、用兵之道,而且劉備稱帝前,他被封為軍事將軍,是軍師啊、參謀,不是將軍。諸葛亮最後伐吳也並未帶諸葛亮去。
諸葛亮很難培養出人才,為啥這麼說,劉備時期有五虎上將,諸葛亮有誰,馬謖?姜維?
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殺了,說明馬謖善於紙上談兵。
姜維是從曹營投降過來的,本來姜維就有才能啊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就是諸葛亮死後,蜀漢的真實現狀。
諸葛亮並非全才,也難成大事。最瞭解、最懂諸葛亮的就是劉備,劉備活著絕不會讓他北伐曹魏
-
4 # 朗照千江月
評價歷史人物,我們還是用辨證的態度來看吧。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值得後人讚揚的,他是民眾心中智慧的象徵,而且諸葛亮忠誠輔佐幼主,這些都是諸葛亮值得稱道的,但是對百姓而言,諸葛亮策劃的很多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很多的災難。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核心人物,名著中的第37回到103回講的都是諸葛亮的故事,諸葛亮戰無不勝,在他的策劃下劉備開始所向披靡,他的神機妙算更是得到了後世之人的承認。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諸葛亮又是一個戰爭的策劃者,他的成名和成功,也是得益於對戰爭的策劃。他對當時的局勢有著深刻的洞悉。《隆中對》對當時的局勢有深刻的分析,但某種程度上,《隆中對》也是一項戰爭策劃書,這樣的策劃,帶給百姓無限的災難。
要知道,那時候的曹操在討伐烏桓後已經取得了勝利,各大軍閥混戰的局面也即將面臨由北方統一的大好狀態。然而,就在這時候,在諸葛亮和魯肅等人的作用下,赤壁大戰出現了,結果是當時的局勢重新洗牌了。
公元208年,長江邊上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四十七歲的劉備,四十三歲的曹操,三十三歲的周瑜,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三十七歲的魯肅,還有二十六歲的孫權,將整個華夏大地分裂開,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民眾從此生活在了暗無天日之中。
民眾的痛苦和不幸,就是諸葛亮等這些戰爭策劃者造成的,由此分析,這位歷史人物也是有爭議之處的。
回覆列表
這個假設有意思,那我就順著提問者的思維來演繹一番
諸葛亮被曹操所用,那麼隆中對就會是這樣:主公您目前形勢大好,唯有西南和東南有點小麻煩,但聽完我的《一統論》後很快達您所願!
佈局:
西南,那是劉表和劉璋兩個宗族兄弟,你只要派一間諜,挑撥一下,然後派重兵把手襄陽和漢中兩地,伺機而動,一旦兩人互咬的差不多時,兩路南下,一舉端下。與此同時,東南方面:你先到徐州穩定前方指揮部將領,同時在泰山南部的棗莊和臨沂一帶布重兵,中路大軍以大別山和長江沿線佈防,再去東甌片區(福建、浙東)扶植幾個傀儡策應,統一後許以最惠國待遇。
打戰
要想一統天下,必須先西南,後東南,而且必須是西南打完以後,收編二劉的水軍,沿著長江東進,你可能會說,打西南的二劉,不怕東南的孫權過來幫忙嗎,主公勿憂,徐州前線、大別山前線和東甌後方偷襲,孫吳未敢輕舉妄動!主公您只等著在荊州上統一號戰艦去娶二喬。
當然這是純粹的瞎扯,曹操本身就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何況身邊謀士如雲,諸葛亮若是真的被曹操所用,結果只是為曹操禮賢下士多一個數字而已。謀士多,就容易形成幫派,勾心鬥角,為人事困,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不是不想發,是沒有機會,所謂人才其實都是平臺端出來的,諸葛亮沒有劉備,他不過是南陽一農夫,所以說,沒有平臺,你什麼都不是!
今天很多官員說他如何如何,離開哪個位置,什麼都不是,換句話說,很多人在那個位置也能幹出業績來!
所謂的成功其實都是運氣,當然後天的努力也分不開,努力只是基本條件,不是先決條件。馬雲今天成功,人們開始把他捧得像神一樣,其實他自己也說過,如果現在再複製過去走的路,是不可能成功的,所謂戰略,頂層設計都是事後總結的好運氣。
歷史上的英雄也是這樣,都是偶然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