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討
-
2 # 0天然去雕飾
能講理時,還是要講一下理!對於對方性格固化難以糾正錯誤時,只能自己往開出想:100年以後,都不知道哪裡去了,一切煙消雲散……
-
3 # 戲了戲
對傷害過我的人存有憐憫之心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而對朋友憐憫,那更不是一種關愛的表現,而是潛在的蔑視友誼這種東西很複雜,與親情與愛情不同,追求的是平等,平等的付出,平等的面對,憐憫意味著地位的不平等,不平等的友情是不長久的?
-
4 # 我不是馮鞏
人的心態各異性格萬千,如果從小在良好的教育環境裡成長起來的人修養很高,一般做事比較得當;而有的人在缺乏教育或受父母不良習慣的影響而產生畸形心理心態,待人處事自私武斷對別人造成傷害,但他是不知道做事的因果關係的。沒有人一生下來是為了做惡人而作惡,再說還有人世間的規距法理以及法律的約束,超越了這些底線肯定要受到懲處,這樣的懲處來自於眾人譴責,後果嚴重會受法律制裁。如果不是十足文盲和智障,透過反思會知道悔改的。對於傷害自己的人,除了據理力爭外,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來打擊邪惡維護自己合法權益。人不是神仙都有犯錯的時候,你傷害過我我也可能傷害到你,只要知錯就改就好辦。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和永遠的朋友,山不轉水轉,風水輪流轉,今天你我是敵人,明天也許是朋友。我們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寬容他人,不要怨怨相報。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
5 # 順心意如
人和人在一起天長日久、沒有、沒矛盾的、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給予寬容的心態,正常接觸、正常交往,見面該說說、該笑笑、好像沒發生過的一樣,這樣-那個對我們傷害的人心裡感到內疚,也是為自己以後的好人緣打下基礎,只是自己委屈點,抬頭不見低頭見、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就過去了
-
6 # 落葉穩又輕
饒恕是對傷害過我們的人的最好報復。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很少有大奸大惡之徒,最多是在道德層面上的缺失,還沒有到欲殺之而後快的地步,到時自有條律制裁他。當前還是朋友加兄弟,過去的已過去,一切可以從頭再來。
-
7 # 14說4
我們應該對自已有憐憫之心,那對傷害我們的人呢?
要探討此題應該先理解之憐憫意,才能解答清楚明瞭,憐憫也就是不忍心略帶有疼惜可憐之意,包涵在慈悲之內。以諒解,寬恕不能混淆一談,一路歸一碼,意義不同。
佛說"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過造七級浮屠",人人懷有憐憫之心沒錯。不過要有分寸尺度,否則,即縱容又害自已。
憐憫,必須甄別是否可值得憐憫,是否可挽救,若是罪惡滔天,死不悔改,死有餘辜之人,不可以憐憫之心換來傷害自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莫可無。正如劉歡《水滸》主題歌所唱的該出手就出手,不可手軟。
對於敵人,你懷憐憫之心,只能自食苦果,你不打他,他則打你,得寸進尺,讓敵入可趁之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凡是罪該萬死,罪大惡極,罪有應得者,不可對他有半點憐憫心,理當依法從治,不可麻痺大意,要伸張正義。
對於人民內部之人,該憐憫應給予憐憫,採取診前避後,治病救人,可諒解的,值得寬恕的,該給予改過機會,讓TA從新做人,憐憫才有目的,慈善才有造化。
總之憐憫必須以法制來衡量定律,是最為準則,法律可允許範籌內可憐憫,法律不允許,不可憐憫於TA。用這道理來理解是否可值得憐憫,是最好的解釋,一點則明理。
-
8 # 何選文
憐憫,不是用來施於自身的。在受到傷害時,唯有堅強能夠救自己。對於那些傷害者,在寬容的前提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那些出於好心而無意間傷害了你的人要諒解。對那些居心不良,惡意傷害人者,我主張揭露批判,訴諸法律。堅決反對不理智的衝動報復。
-
9 # 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對於傷害我們的人要不要憐憫之心,那看他們害深淺,如果傷害淺的話那就原諒他們,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所以做人要有風度,不能有小心眼。而對於知錯不改的人還振振有詞的人我們要拿起自己威嚴武器抵擋他們傷害,或者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衛自己不受傷害。
-
10 # 冰睿說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傷害過我們的人和事,不管是指責背叛,還是怨恨誹謗等等。有一些人可能是故意的,也有一些人可能是無意的。
有些傷害是致命的,會讓我們痛苦、悲觀和失望。但過去的傷害是不會消失的,只有忘記傷害,是自渡的一種方式。
忘記傷害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可以讓我們逃避痛苦,開始重新積極面對生活,甚至讓自己變得強大。
如我們一直不能把傷心的事放下,那麼受傷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原諒傷害過我們的人,不再讓自已為別人的錯誤負責。
對傷害我們的人,最好的“報復”方式,就是學會放下和超越,你將會從傷害中得到領悟併成長,這才是生的智慧。
-
11 # 大蒜當盆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包括家庭中,難免會遇到那些曾經在某一件事情上對自己造成了傷害,而這樣的傷害有可能會無形之中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對自己的將來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那麼如果生活中真實的遇到這樣的人該怎麼去面對呢?
其實在我看來,人際交往日趨密切,廣泛,複雜的今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得罪了誰或者傷害了誰。首先我們自己要思考一下,對方對自己的傷害是有意為之,還是不經意間對自己造成傷害,這兩者之間是不一樣的。但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要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面對。你可以想一下,如果面對傷害,自己以一種極端的心態,以傷害面對傷害,以仇恨面對仇恨,這樣的一種處理方式又能得到什麼的後果呢?結果就是彼此遍體鱗傷。本身復仇就是一把雙刃劍,在傷害了別人的同時,同樣也是在傷害著自己,何必呢?
因此,面對對方曾經給自己的傷害,我們更要懂得去善待別人,更不要抓住對方的錯誤不放,應該用自己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這樣在其他人看來你就是一個大度、有涵養、有風度的人,一個寬宏大量的人,無形之中也給自己積累了好的口碑和人脈。另一方面也給自己贏得了主動權,贏得了別人對你的從新審視,為化解矛盾奠定了基礎,從而使自己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所表現出來的從容不迫,遊刃有餘,更有利於創造一個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回覆列表
《論語·憲問》中有這樣一句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雖然不太理解這個“直”的真正含義,網上的說法也不統一,但是想來,一定不會是“德”或者是憐憫之心的意思。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對待傷害我們的人呢?
這當然要看被傷害的程度來決定了,若程度不深,不痛不癢,完全沒有必要揪住不放,那樣倒顯得我們小家子氣了。
要是被傷害的程度很深,也不要去想著什麼“相逢一笑泯恩仇”了,能做到泯恩仇,想來也不會有太大的仇怨。
我本人是不提倡報復之類的行為的,畢竟古語有云:冤冤相報何時了。但是我還是覺得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有些血性,因此,你需要隱忍下來,強大自己,當你站在高處,有能力給他致命一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根本就沒有了報復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