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普洛夫斯基
-
2 # 小鬼愛米蘭
米蘭賽季不敗獲得意甲冠軍,體壇週報:歐洲聯賽大搏殺版面,意甲板塊標題:米蘭,最後的瘋狂![捂臉]8:2福賈
-
3 # jeffreym435
95年那時就看體壇週報,每期都買看的津津有味,作為阿根廷隊鐵粉,最喜歡程徵老師的文章,文筆雋永詳實。可惜的是上海書報亭沒了,體壇也N久沒看了。
-
4 # 貝司斌
足球報和體壇週報是我以前必讀的兩個報紙。
有一天中午放學,一眼看到報攤有一份字跡鮮豔的報紙《體壇週報》,馬上買了一份。稍微掃了一眼就被這份報紙深深的吸引住了。以後足球報,體壇週報就是我每週必讀的報紙。
再以後又出來了各種各樣的體育報紙。綠色的中國足球報,天津的球迷報,球報……
現在,我們這座城市馬路上的報攤已經早就取消了,這也導致了我很難再看到足球報和體壇週報了,真的是太可惜了!也不知道現在這兩個報紙還有沒有了!想念啊!
-
5 # 祥祥的海闊天空88
體壇週報和足球報陪我從一名中學生到踏入社會,前後十餘年。體壇週報幾乎期期不拉,足球報一週至少要買兩期。最喜歡看體壇週報上意甲聯賽版塊了,自從結婚後為了節約開支就再也沒有買過這兩份報紙了。現在條件好了也幾乎找不到報攤了。只能在家電視,手機或者電腦上網看體育直播和體育新聞了!很懷念過去有這兩份報紙陪伴的時光!
-
6 # 燕村夜話
從八一年中國足球隊衝擊世界盃開始
我就定期買各種報紙,有北京晚報,羊城體育報,中國體育報,等幾種報紙,只要有體育比賽的訊息,都要先睹為快。
蘇永舜帶領的中國足球隊衝擊第十二屆世界盃,打了幾場漂亮仗,吸引了一大批的球迷,這幾種報紙每天都買的特別快,去晚了就買完了。
《足球》報創刋於一九八零年,八二年世界盃期間出過特刋,很受球迷的喜歡,一九八三年面向全國發行,在北京也能買到了,記得是每週二出版
。早早就到報攤等候,恐怕買不到,每期買到後,趕緊找個地方仔細的看起來,愛不釋手,是一份很專業的足球報刋。
《體壇週報》創刋於一九八八年,一開始是每週出一期,內容豐富,資訊量很大,各種體育比賽都有報道,尤其是足球比賽的資訊很翔實,很吸引人的眼球。二零零二年中國足球隊獲得了參加世界壞的資格,《體壇週報》更是賣的火爆,報紙一來就被搶光。只是後來手機上體育報道也很多,再加上報紙漲價了,慢慢就不買了。
-
7 # 旅行中的小螞蟻
回不去的青春。滿滿的回憶。當時足球報5角錢一份。體壇週報等我買的時候已經一塊了。當時可以說用供不應求來形容、我基本上都是給定金,才能留下。時光飛逝,懷念!
-
8 # 巴拉貝爾
體壇週報從1.2元看到了1.5元,又從1.5元看到了2元,又從2元看到了3元,之前買是講究情懷,後面不買是因為智商稅!
-
9 # PM2.5
3G網開通以前,體壇週報在大街報亭隨處可見,一份1.5元,一,三,五各出一份。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去買報紙,不管颳風下雨,都要去買一份看。工資也不多,每個月省出十幾塊錢,都用來買報紙。體壇報看了三,四年,隨著網路普及,報刊行業務受到衝擊,導致報亭越來越少,最後消失。時代發展太塊,傳統行業已被淘汰。跟不上時代發展,則會被淘汰,這已成為社會發展趨勢。
-
10 # 保護綠色自然987
當時報道足球新聞的媒體我認為最客觀公正的還是廣州的足球報,李大眼對中國足球的黑暗面真的是在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曝光,還曾經出版了一本書,書裡面的俱樂部和球員用ABCD來代替,如果老球迷對甲A聯賽足夠了解基本上都能對號入座。也不知道李大眼現在何方做什麼?當時火熱的職業聯賽也出了很多名言,徐根寶的謝天謝地謝人,陳亦明的一切都在不言中……
-
11 # 下里巴人1976
體壇和足球,兩份報紙,記載了滿滿的青春年少回憶…為什麼,歐美大都市的街頭,都有報刊雜誌小亭子,而我們卻消失了?請思考,請細品!
-
12 # 球哄哄
當手機APP超級發達的今天,《體壇週報》以及《足球》雖然可以做到有深度,輕賽況,可實際上現代人看手機看得已經很少能夠長時間閱讀一篇2000字以上的文章了。拿過來報紙一看內容那麼多,就要棄之一邊。《體壇週報》也是如此,很少有體育迷或者球迷熱衷於追求內容,追求真理了,他們往往都是快消品的擁躉,知道了比賽結果,誰還願意花時間看你的內容呢?《體壇》和《足球》也做微訊號,也做APP可是,影響力都不如《懂球帝》。是他們的編輯記者水平不高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在傳統媒體的思維去做新媒體,這樣做……時代太過於浮躁,紙媒之死,不是他們的錯,是時代變了。無論是《體壇》,還是《足球》他們現在有的就是公信力,以及那些大牌記者了。例如,多少年來筆耕不輟的馬德興。馬德興現在也做新媒體,自己發在報紙的稿子,第二天也要貼到自己的公號——德興社。
-
13 # 謀子
《體壇週報》和《足球》曾經是我們瞭解體育的一個視窗,在甲A年代,在中超前十五年,我們透過這兩個專業的體育報紙瞭解了世界足壇的動態,瞭解了世界足球巨星,明白了中國足球在發生著什麼,瞭解到了中國足球很多俱樂部的陣容、甚至是戰術。我們那時跟蹤著國內球員的留洋動態,也關注著國家隊的每一條訊息。當然透過《體壇》我們還認識了很多的NBA球星,瞭解了NBA賽事,甚至長期跟著報紙來追蹤著姚明、火箭的訊息。那時候一份體壇,能夠認真讀完每一個字,哪怕是自己不瞭解的圍棋板塊。體壇,足球現在已經是一種情懷了,出差看到報攤上有就喜歡翻一翻。
在這一個自媒體氾濫,新聞沒有底線,從沒有采訪、調查,只是靠著搜、抄、編的時候,這樣的專業媒體尤為珍貴。他們有著一批職業的體育記者,他們可以活躍在賽場上,拿著相機、錄音筆去採訪,而不是坐在電腦前百度。他們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去分析一個賽事,去發表一個專業的觀點,而不是去為了吸引眼球為了流量毫無下限的去炒作,去做標題黨。我們需要這樣的專業媒體。
紙質媒體未來的路會越來越窄,但是他們早在向網路轉型,他們的未來肯定沒有過去輝煌。但是專業媒體未來永遠都會存在,而且會越來越權威,越來越珍貴。
-
14 # 逍遙一鏟
體壇和足球就是青春的回憶,最早是追隨者,後來隨著給體壇寫稿件,成了參與者,給體壇週報寫稿很多期,稿費真的很高,更重要的是每期報紙出來的時候在路上或者餐廳看到素不相識的人正在看著我寫的文章,特別自豪。
-
15 # 愛踢球
《體壇週報》和《足球》曾是國內最專業的體育類紙質媒體,和《參考訊息》《國防時報》等軍事類紙媒一樣,都是業界權威報紙,現在提起這些都是滿滿的回憶,他們曾是我們瞭解世界足壇的視窗。
還記得上高中那會,沒有手機,沒有3G和4G網路,就連網咖都還是拉著簾子的黑網咖,裡面幾臺“大腦殼”機器。所以想了解足球新聞,想了解NBA球星,我們就只能看體壇週刊這些體育類報紙,那個時候你能說出幾個世界巨星在班裡面不知道有多牛逼了,還記得像巴蒂斯圖塔和卡卡就是我從明信片上認識的,當時就覺得卡卡好帥、巴蒂好霸氣!
當然自從電腦的普及人們看紙質媒體的時間就少了,上大學的時候在家裡騙了個電腦,基本上就不看紙媒了,因為電腦不僅可以看比賽直播,還可以更快、更直接的瞭解各類新聞,而紙媒永遠做不到這麼快。當時紙媒還有一定優勢,那就是“深度”,深度解析戰術、深度解析球星、深度解析轉會市場等等,但是到智慧手機的普及,再到4G網路的全面運用,紙媒徹底變成時代的產物。
當然,當《體壇週報》和《足球》這些紙媒意識到自己將淪為時代的產物後,他們也曾掙扎過,他們也開發了自己的手機APP,但是由於思維還停留在紙媒,所以很難和新媒體抗衡!
-
16 # 水中魚橙黃
中青年最開心的回憶,上班看報週末踢球,再忙都一早賣,一天抓緊一切空餘時間看,現還保留上百斤留存記憶,祝福你永遠支援你
-
17 # 煩不煩148492751
上高中那會,正是體壇週報最熱火的時侯,那時連廣告每個字都看。那時的人們,我同學他們什麼遼寧青年,讀者,只要一到,馬上看完傳閱。時下人們太浮燥了,沒幾個能認認真真坐下來看下書的,呵呵,也包括本人。多麼懷念上學那會喜歡看書的勁頭!
-
18 # 老梁說球
我們就這麼話題說說中國媒體到底怎麼了和是怎麼回事
我從2003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體壇週報》,經歷了體壇輝煌的時期,也正經歷著目前轉型期的困境。體壇目前每年還有著固定訂閱使用者,報攤上也可以買到,仍然是報攤上你還能看到的為數不多的全國性報紙之一,前提是你要能找得到報攤才行。其實單說體壇週報沒有太多的意義,還是讓我們回顧一下整個中國媒體的前世今生和為什麼到現在遭遇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紙媒活得最好的時候應該是在10年前,當年像北京青年報這樣的地方媒體,每年隨便拉幾個地產廣告,收入個20多億沒問題。其實紙媒也一直在謀求自己的轉型,比如說我15年前進入體壇週報的時候,體壇有自己的論壇,也有自己的網站,微博火的時候還有自己網站的微博,當時在體育圈內還是比較火的,但要真的轉型在中國境內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媒體按照法律規定不許是國家經營的,體壇也不例外,足球也不例外,都是掛靠在國有事業單位。很多朋友們可能並不清楚中國的媒體性質,像我們這些考過記者證的都知道,在考試題裡就有列寧對於無產階級專政媒體性質的論述,裡面說的很清楚,媒體就是黨的喉舌。中國不管是雜誌,電視臺,報紙,廣播電臺,一律都是這個性質和這個所有性,中國是不允許出現私營媒體,更不允許出現外資媒體的。這一點從根本上鎖定了中國媒體無法完成轉型。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日本和歐洲這些先進國家,他們的紙媒的確也受到衝擊,但遠遠沒有中國這麼大,他們往往是大媒體集團,無論是在紙媒,還是線上新聞,亦或是APP,說白了也就是換個載體和方式,都是大集團自己在做,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一個大的娛樂傳媒集團可以涵蓋所有的媒體形式。但中國卻沒有這樣的大媒體集團,後面來說下原因。
中國的紙媒受到衝擊其實也不是今天這個移動端時代才開始受到衝擊,10年前就有新浪這樣的資訊網站開始和紙媒競爭資訊的提供。今年是新浪20週年,我看很多人都在懷念當年新浪做諮詢有多厲害,新浪當年的優勢的確是做資訊,自己也的確做一塊,但大多數都是轉載的全國各大專業媒體的東西,它本質上還是個平臺,並不是媒體。當年這一塊是個灰色地帶,因為大部分轉載是不花錢的,等於新浪拿著別人用真金白銀創造出的新聞資訊來給自己提高流量。當年的確沒什麼版權意識,體壇還算好的,當年還和新浪合作的時候還能拿到一些版權收入。其實新浪從來沒有想自己做過媒體,做媒體需要培養專門的採編隊伍,是個相當花錢的專案,而新浪從來都認為自己沒有這個義務。所以後來,曾經很火的新浪採編隊伍被解散了,這是在微博出現後,新浪徹底平臺化,不願意自己再花錢原創新聞。說到這裡我們要說的,曾經網際網路1.0的入口網站們,幾乎是比傳統媒體還要早鳴金收兵的。
現在的讀者也許認為自己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資訊非常發達,而且很方便,開啟手機就能看到。但其實我覺得現在的讀者是處在一個最壞的時代,他們也就僅僅能看到資訊本身而已,想要看深入的分析和深入的報道,想獲得更高智商的知識是很難的,因為曾經做這些事的專業媒體正在垮掉,能夠生產這些深入內容的記者編輯們可能早都轉行賣房或者搞廣告營銷去了,也就是說你即使現在想出錢獲得高質量內容也沒有人生產了。這和日本、美國的情況完全不同,日本是全世界人均閱讀量最大的國家,這個國家的讀者很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要讀有質量的東西就一定要付錢的,而且最後算來是不虧的,因為節省了時間成本、搜尋成本等眾多成本。而中國的讀者總是認為資訊就應該是免費的,當然,免費的沒有好東西。
這個話題就簡單談到這,當然業內有更多元老會有更多專業的意見,我也只是拋磚引玉。
-
19 # 足球記者陳永
《足球》和《體壇週報》曾經是我年輕時追逐的報紙,後來成為《足球》的一員,見證20年的風雲變幻,想說的是,時代一直在變,但內容仍舊是第一位的。
1995年到1999年,我在長春上大學的時候,很快成為了《足球報》和《體壇週報》忠實讀者,相信很多球迷都有類似的體驗:一份報紙買來,撕成很多單頁,然後互相換著看。2000年底,我成為了一名體育記者,2002年,我成為《足球》報的記者,那是《足球》和《體壇週報》最興盛的時候,世界盃期間單期發行量輕鬆突破百萬分,甚至達到數百萬份。
再後來,中國足球進入了黑暗時期,《體壇》和《足球》也開始了下滑之路,不過,真正的下滑是從手機智慧化開始的。
電腦的應用一度給紙媒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真正給紙媒致命一擊的是手機智慧化,手機智慧化意味著人們可以無時無刻透過手機關注比賽和賽後相關內容,幾乎是徹底取代了紙媒的地位。
如今的《體壇》和《足球》在蓬勃發展的中國足球環境下,其實處境比此前更好,但和眾多APP相比,仍舊有些有心無力,但我想說的是,這麼多年來,《足球》和《體壇》一直堅持傳播最真實的新聞,堅持深度報道,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快餐,但是,我們終究不可能徹底遠離深度。
更重要的是,自媒體的興起意味著資訊傳播已經在時間上沒有差異,但所有的資訊都需要來源,目前中超中甲俱樂部的資訊開放仍舊不足,此時資訊的來源就非常非常依靠紙媒的記者,不僅僅是《足球》或者《體壇》,可能是《北京青年報》的,也可能是《東方體育日報》的。
或許,你在某一個自媒體上看到的訊息,其實就是他們轉發的《足球》報的,只是,你可能習慣了自媒體,而忽略了訊息來源的本身。甚至可以說,中國足球真正的新聞,就是《足球》、《體壇》以及少數幾家報紙和部分網站,和少數幾十個記者親身採寫的。
-
20 # 使用者81209400690
《足球》報曾經是一個奇蹟。一位媒體人,將一張廣州日報的體育副刊,迅速辦成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足球專業報紙,每週兩期乘以一億碼洋啊!沒有世界一流足球,卻有世界一流足球媒體,當然首先是有世界上最痴迷的足球迷。之後,報社擁有了自己的九層辦公樓。這位報人叫嚴俊君。
可惜,據稱後來想獨立辦報,上級領導惱怒了。自立門戶?門都沒有。管不了你?不用你了。
然後足球報就迅速衰落了。之後就是中國足球的衰落。
回覆列表
題主提出的問題真好!《足球》、《體壇週報》是當年什麼樣的存在,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到了週一、週五報紙發行的日子幾乎是我們的節日,特別是國際足球板塊,那都是我們的最愛,開始不捨得看,先把其他新聞都看完了,把最精彩的國際足球板塊放到最後看。想像李承鵬等“老貨(此處念"he")”們寫的文章,妙語連珠、回味無窮。
雖然老劉什麼都懂,但就傳統報紙的媒體形式的發展真的不敢給出斷言,避免被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