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州皓陽

    人都說從小都努力學習部能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人生不是百米比賽!而是一場馬拉松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堅持,看誰能跑到最後,所以不管你到什麼時候,什麼歲數的階段只要你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奮鬥,總會看到光明,30歲也40歲也罷!不要氣餒…加油(ง •̀_•́)ง加油

  • 2 # 我是大槐樹

    本人今年35,就這個問題談談我自己的觀點!

    30而立,立什麼?我覺得不是說到30歲了,你就必須得有自己事業。是告訴你30了,你該懂得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有所追求,有所執著。要懂得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40不惑,不是什麼東西都清楚,明白了。

    是告訴你人生已過半,不懂得,困惑的,該放下的要放下,該珍惜的要珍惜。

  • 3 # 大步向前走不回頭丶

    易經的奧秘中曾講說,這幾句的話的另一種意思:”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所以在三十歲以後我們要堅持下去,做一個有用的人,

  • 4 # 老七35341

    謝邀:這句千古傳訓,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管用!像我二十六七歲(七九年)己然靠自己掙錢蓋房。四十多歲(二千年)閒賦在家養老!己然不惑,再掙錢自已花不完有什麼好處?何況花甲之年可領工人檔退休金。但是,對現代人就不敢恭維了。時代不同,三觀不可同比。各人自己把握就是好事!過好每一天吧!

    痴長六七。

  • 5 # 鄰居家的小王

    30歲的人,說老不老,但說小也不小,

    正是奮鬥的好年紀,要做到立身,立業,立家。

    1、立身,指的是要確定自己的人生原則,行為操守,有自己的思想品德,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說風就是雨,內心堅定,不會被輕易改變。

    2、立業,要有自己的事業,

    經過幾年的工作,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職業前途,

    說到底,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長。

    就像郭德綱說的,30歲之前怎麼狂都行,

    30歲之後,再狂就沒出息了,

    年輕時可以隨便試錯,到了30歲要定下方向。

    3、立家,如今的年輕人結婚越來越晚,

    除了社會環境,還和本身自己的家庭責任感有關,由於父母的溺愛、條件的改善,很多年輕人對家庭沒有責任心,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古人講,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到了40歲,很多事情就不疑惑了。

    1、對外,明白了社會。

    不會再像年輕時候血氣方剛,任性衝動,

    知道了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定位,生活的經歷讓我們少了一份激情,但多了一份沉穩,

    少了衝動,多了冷靜,

    少了放縱,多了責任,

    少了盲從,多了理智。

    2、對內,明白了自己。

    40歲以後,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有理想,但不妄想,

    有希望,但不奢望,

    有作為,但不妄為。

    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不過分樂觀,但也不自卑消極,人過40天過午,人生走過一半,心中多了一份從容,多了一份豁達。

  • 6 # 狼大人啊啊啊啊啊

    30而立,立心。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下定決心開始做起。

    這是我30歲時候的感受。

    40不惑,我還沒到40,只能姑妄言之,諸位姑妄聽之。

    40歲的時候知道自己能達到的高度,接受了生活的安排,雖然不合理,但這就是現實的道理。

    40歲不是沒有疑惑,只不過明白了疑惑也是生活的體現罷了。

  • 7 # 鮮果日寄

    三十而立,不是“立了什麼”,而是“立在哪裡”。孔子是“立於禮”(《論語 泰伯》)。禮,是禮制、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但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往往有改變世界的豪情,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勇於打破傳統才能創造未來。

    傳統其實是創造的源頭。如畢加索成就自己獨特風格之前,已經將學院派繪畫風格摸索得一清二楚,其傳統技法之熟練程度,已經可以和訓練多年的藝術家相提並論。有了傳統規矩的基底,他才能逐漸變化線條、改造空間,成就偉大的畫風。

    立於禮,才能知根底,才能談創新。

    “立於禮”後對於自己所走的路,免不了要經過一番懷疑,甚至是動搖。如孔子自己,面對亂如麻的春秋格局,他也曾“累累若喪家之犬”。但吃的苦越多,越體會到理想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理念中,恢復周禮是他畢生的追求。經過的戰亂越多,他對禮儀的追求就越堅定。此之謂“不惑”。

    華人大導演李安,年近四十才拍出自己的處女作三部曲,但卻一舉獲得了金馬獎、金獅獎等大獎,這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當年堅持的電影夢是正確的。

    中國人的“不惑”往往如此,潛藏得很深。要經過一波三折的磨難,“不惑”的理想才顯出堅不可摧的魅力。

  • 8 # 建宏哥

    30而立,40不惑,這個年代來說應該已經被拋棄,因為30歲立家的人的太少太少了,很多80後90後到40都不一定能立家,何況30歲,當然40不惑也不一定成立,總之現在人活的累,活的辛苦,對成家立業來說和老一輩的思想就大相徑庭!

  • 9 # 三葉草767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孔子還說“不知禮,無以立。”我個人理解“三十而立”指的是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明白做人的禮儀(孔子說的是周禮),才能安身立命,而不是指成家立業。孔子還說“人無信則不立”,所以做人還得有誠信。人沒有誠信是站不住腳的。有些人認為是自立或獨立或有所建樹我認為不符合孔子的意思。“四十而不惑”我個人理解是人到了四十歲左右應該對自己一生該幹什麼不再迷茫,也就是說對人生目標應很清楚。而不是指什麼都明白,沒有了疑惑。如果什麼都明白,那就成神仙了。

  • 10 # 天人合一929

    謝邀,談到這個問題,小編我在前面有一個類似回答。大家可以翻看。首先我們要知道三十而立的真正意義。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首先個人覺得這句話要拿到現在社會來看整體要推遲十年。畢竟現代人的壽命要比古時候長了很多。而且現在人的事業建立時間也隨著不短的學習而推遲。很多人都尚在不斷的學習,結婚生子更是相對較晚。

  • 11 # 收購好時光

    先解一下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直譯是:

    三十隨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孔子自訴了他的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漸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方面,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到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在這裡插句話,孔子與老子不同,孔子的道德更多的是指人世間的道德,類似與今天講的社會公德、文明道德之類的,但是孔子的則是更高層次的。而老子講的道德是天道、人道、法道,也就是修行者想要證悟的大道,更多的是與宇宙、生命、自然有關。這是兩者的區別。

    回到問題上。既然這句話是古聖先賢說的,自然就不能曲解意思。

    現代人由於文化之間的碰撞,價值觀出現了扭曲。部分人開始人為三十而立就應該有豐富的物質基礎,有家室。而孔子則是人為應該在精神修養上下功夫。

    在以前,價值觀相對正確的時候,大都人為讀聖賢書才是最受人尊重的。古時候,特別是有聖人那些時代,就算讀書人很窮困,而被尊重的程度也比商人、演員這些行業的人高。雖然裡面不乏有窮清高的人,但總體風氣還是好的。不像今天的人,一上來就看你有沒有房子、車子。古時候的人也需要物質基礎,但大多都人為德才修養更重要,所以才會有那麼一句“千金散盡還復來”,因為作詩的人是才高八斗的李白。

    四十而不惑,估計能明白的人更少了。由於現代人推崇扭曲的價值觀,引領了很多人更多注重的是價值和利益。有很多的人開始迷失了方向,分不清金錢和道義哪個重要。自然看不清這世界,怎麼會“不惑”?隨便點小利就能改變你的意圖,非常容易被人操縱。

    正是因為社會發展出現了問題,這些年國家也開始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大眾,讓大家明白,能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高度的道德支撐,否則終將會在半路上就毀滅。

  • 12 # Sunny161311087

    30歲就是能夠獨立了,大多數人成家立業了吧,負擔起成年人的責任,40不惑,這個時候已經經歷過好多事情了,有一定社會閱歷變得不再簡單和單純,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定的生活壓力,或者遇到父母身體問題或者親人去世問題,這個時候人的心理都在波動,中年人是最自私複雜的一類,而人家說小孩和老人都是神的化身,善良簡單。

  • 13 # 蕭木人

    三十歲的人心智完全成熟了,想要站穩腳跟,不能再胡亂漂泊,過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的浪子生涯,想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想要上“位”,就必須立志,立功,立行~

    到了四十歲,已經沒時間後悔了,剩下的時間不多,也無須再怕這怕那的,更不應該被多彩的世界所迷惑,只能認準一條路走下去,不許回頭,不許張望,不許停留……

  • 14 # 聊詩說詞

    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的第幾章不記得了,後面應該還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人據此推斷,孔子沒活過八十,因為他沒說八十而什麼什麼。

    很多人都把孔子的這些話,看作是個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不過我個人更願意把孔老二的這些話理解為:人在不同年齡段應該做什麼事、有什麼樣的思想認識。

    具體到題主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麼意思?我個人的理解是:人在二十郎當歲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借用鄭少秋的一句歌詞就是“記得當時年紀小,追風逐浪沒煩惱,天空就算再高,夢也飛得到”。可是到了三十歲,這種年少輕狂的想法就會慢慢沒了,開始漸漸明白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也就是開始自知了。這時的人也就會學著開始立心、立身、立事業了,所以叫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呢,人到了四十歲左右的時候,外邊的事物已經很難再讓自己感到迷惑了,因為這時的自己身心已經立得很穩,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已經很準確而明白。

    當然,這是孔聖人說他自己的。像我們這樣的芸芸眾生,很難讓自己的人生階段與孔子神同步,有的五十歲還沒活明白呢,有的六十歲也沒立什麼事業……像我,估計到八十歲(如果能活到的話)在大街上看到長腿大美妞,眼睛依舊還是立刻變數碼的!

  • 15 # 日慕鄉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意味著到了三十歲已經確立了人生的方向,可以透過自己的本領來承擔責任。

    簡單點說,一個男人到了三十歲,可以立身、立家、立業。

    立身:就是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任何意見事情有獨立的看法並能夠付諸行動。

    立家:對於古人來說,三十歲成家已經是超級晚婚了,對於現代人,三十歲結婚也算不上早,所以縱然有人期望晚些成家,三十歲可以考慮了。

    立業:三十歲應該有自己的事業,有安身立命的本領,可以獨當一面。

    四十不惑,惑表示懷疑,到了四十歲,人就應該看透世情冷暖,不在為事物表象所迷惑。

    四十歲,生活的激情逐漸退去,上有老下有小,走的每一步都很沉重,都要踏實。

    四十歲,已經過了犯錯的年齡,機會和機遇少了,責任和義務多了。

    四十歲,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己!

    中年男人不易,與大家共勉!

  • 16 # 劉卓易

    這是孔子說的話,全句是這樣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普遍意思是這樣:15歲就要立志讀書——學什麼。30歲就要成家立業,有事業基礎,40歲,就要活明白了,不要糊里糊塗,惑:迷惑,糊塗。50歲,就要認命,不要再折騰。60歲了,耳朵要順,好歹都聽著就好,不要太在意。70歲了,就要活得悠遊自在,但要守基本的規矩,不要去做有損聲譽的事情。為什麼這樣去理解?我們看一句民間俗語:30不發,40不富,50來臨靠子助,60身埋半節土,70枯槁將就木。意思和孔聖人講的差不多,從這句話也可以佐證鄙人上面的解釋的正確性哈。

    這句話的本身語境是什麼呢?是孔子說他老人家自己的事情:“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裡面這個吾字,就是“我”的意思,稍通古文的人都知道哈,孔子說:我15歲就立志於學習,將來去當官,志:士心,什麼是士,就是當官的人,致力於當官的人。儒:就是為當官而讀書的人叫儒生。所以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講我15歲,就立志於認真讀書,將來要去當官。這是被後世學者各種憑自己的理解去解釋得最多的話,殊不知,人家孔聖人是在講自己。

    但是,但是,但是,要真正去理解這句話的深層意思,必須要從《易經》“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這句話去理解。

    我們先來來研究一下這一組歲數的資料:15,30,40,50,60,70。

    我們按照參五以變的方法來排列一下:

    15=3x5 30=6x5 40=8x5 50=10x5 60=12x5 70=14x5

    把上面的5拋開一邊,我們看等式右邊的數字:(天地之數只到十,所以超過10的只取個位數)

    分別是:15歲→3,30歲→5,40歲→8,60歲→2,70歲→4.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來看看孔子為什麼要參五以變,而不是參八或者參七(生理變化女子參七,男子參八,詳情見《黃帝內經》)

    1、河圖數理密碼翻譯簡介:1、6水,2、7火,3、8木,4、9金,5、10土。

    對照河圖數理再根據上面的分析,檢視每個年齡階段的五行:

    分別是:15歲→3→陽木→仁,30歲→6→陰水→智,40歲→8→陰木→恭,60歲→2→陰火→禮,70歲→4→陰金→義.5始終跟隨→土→信

    知道了五行關係,再來分析密碼數理關係,就很清楚了,詳情見下圖:

    對應八條目(人生目標),可以清清楚楚看出孔子為什麼要強調15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實際上還有25歲,45歲,實際上孔子沒有說完整的哈,看上圖,我們現在已經補充完整了。篇幅所限,不展開講了。

    朋友們可以再思考一個問題:15志於學,40而不惑了,為什麼?也就是15歲讀書學習,25年後才能不惑?為什麼?

    2、還要明白為什麼講人生規劃“用參五,為什麼不用參八或者參七”

    為什麼說15歲,不說16歲?為什麼說30歲而立,而不是說32歲?

    從生理發育來看,男孩是以8為變的,而不是5.黃帝內經講: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

    身體變化是參八或者參七以變,而不是參五以變。

    為什麼人生規劃要參五以變呢?從河圖數理可以看出,人呀,是得5而生的,5是什麼數呢?陽土數,因為人是得土而生的啦,土,裸蟲,人光溜溜的,就是裸蟲哈。5生而10成,所以懷胎10月,人出生。這是規律。10為陰土數。在天(五)成像,在地成形(10)的緣故哈。

    綜上所述:人身體變化參七或八,基礎變化,思想性格形成,參五以變。

    注:孔子這句話只講男性,沒有講女性。女性就不是參五以變。

    3、參五以變,是儒家思想貴中守中思想的理論依據。

    這個就不展開講了,5為天地之數12345678910十個數字的中間數。

    總體講來:“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講的是守中而變,可以內聖外王的意思。

    總結一下:還是看圖說話,不做文字講述。——加入八門去

    極數知來,原始反終,想要學習古國學的朋友,可以關注鄙人!

  • 17 # 琴笙時尚

    人到三十各方面條件都成熟穩重了,能夠能獨擋一面,事業成功,成家立業,

    四十經歷了很多挫折,知道了人間冷暖,不再被別人誘惑了,

    孔子就活到七十二歲,是孔子的一生每個階段的見解,很有道理的

    可是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長壽的人越來越多,

    如果四十歲的時候受了挫折,你就知道了前面的路該怎麼走,你會有很多時間和機會的,有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優秀,

  • 18 # 耕小易

    要理解這話的意思,必須結合前後來整體來看。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本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總結,但後世把這當成人生的範本。

    十五歲有志於學,這是大多數追求進步的人都能做到的,凡是立志求學的人,都可以說有志於學了,無需多說。

    三十而立,並不單純的是指成家立業,而指的是人到三十歲,就應該有自己的立身之本,不能再依靠原生家庭,三十歲之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三十歲之後的人生,才是真正是自己的,這是其一。其次,我們每個人除了生活需求之外,還應該有更高的追求與理想,對自己要有明確的定位,我們這輩子要做成什麼樣的事,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三十而立的時候需要有清晰的想法,這是真正的立志。不能到了三十歲還在迷茫,還在為我到底該幹什麼問題糾結。但其實到這一步,很多人三十歲都做不到,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到這一步。

    接下來四十而不惑,就很容易理解了,對自己的目標信念堅信不疑,始終如一,並能為之奮鬥不止,這就是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該奮鬥也奮鬥過了,該付出也付出了,各種努力都已經嘗試過,結果怎麼樣,這時候基本已經能看到了,坦然接受一切,能得到的,命運終究不會辜負,不能得到的,也沒必要強求,這就是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是指能夠坦然接受一切對自己的的評價,不管是否中肯,好的能夠虛心接受,不好的也不會去計較,對於聽到的一切,都能像水流一樣應對自如。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一切都隨心所欲,但一切都看起來那麼自然,心與道一體,與萬物一體,從心所欲卻能不偏離道,這是極少有人能夠達到的境界。

  • 19 # 天碼星文史趣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關鍵在於“立”和“不惑”的含義。我的理解這裡的立是獨立、自立、擔當之意;這裡的不惑是對前途不再迷茫,知道自己的定位和追求之意。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是孔子老先生對人的認知規律做的一個總結。這句話可以當成一面鏡子、一個標杆,每個人可以時時對照著自省自己:你真的做到了嗎?你三十歲在幹什麼,是不是還每天渾渾噩噩?你四十歲又在幹什麼,是不是還為前途犯愁,是不是還沒弄清自己適合幹什麼?

    回想起自己,我本人面對這句話還是比較慚愧的。在30歲時,雖已成家,但未立業,很多時刻還需要靠父母接濟,工作之中也不能做到獨擋一面,離這個而立還差得較遠。現今離40已不遠,慢慢的立了起來,但感覺“惑”是越來越多,並未看到自己的清晰定位。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中,是有前因後果的。就是關鍵是這個“不惑”,不惑其實對個人而言才是追求,因為有了不惑你才能生活的快樂,這是個心態問題。但是不惑是依賴於而立的,如果你三十還未立,很難在10年內達到不惑的境界。因為你很多的生活和工作矛盾是在而立之後才會出現,如果不去經歷這些磨難,是很難達到不惑的。

    我估計很多人也是像我一樣,每天便是得過且過,沒有過多思考自己的未來。當然得過且過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不能說其好,也不能說其不好,有些人一輩子都沒立起來,也是這般過了也沒什麼。只是說這般生活的人(包括我自己),隨著年齡的增大,面臨的社會和生活問題會越來越多,你可能並不是不會惑,而是惑來的時間會往後移而已。

    很多人說三十而立是古人的標準,因為古人平均壽命短,對現代人不適合。我個人不太贊成。因為他們把三十而立的“而立”理解為創立事業,創立事業當今當然不需要強求三十歲,很多六十歲的人也能創業成功成就事業。此處的而立是指的獨立的心態,人如果活了30年,還沒有個獨立的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需要檢討自己的。按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的說法,到30還沒立的人,那是很嚴重的“巨嬰”現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