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抖動徐州
-
2 # 小睿文史
朱元璋從布衣到皇帝,主要經歷以下幾件事。
一、從小家庭貧困,以給地主放牛為生,後來鬧饑荒,親人們都餓死,他來到皇覺寺出家為僧。然而寺院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他只能出去化緣。化緣時遇到兒時的夥伴湯和,湯和當時在郭子興的軍隊當軍官,讓朱元璋也參軍。
二、紅巾軍起義反元,皇覺寺在戰火中被燒燬,走投無路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剛進門時被人當作奸細抓起來,郭子興一看朱元璋氣度不凡,把他留在身邊提拔重用。朱元璋從此成為一名軍人。
三、朱元璋能力出眾,郭子興很欣賞他,不斷破格提拔,還把養女馬姑娘嫁給朱元璋,朱元璋成了郭子興的女婿。但是朱元璋也發現郭子興這些紅巾軍首領,都是一些烏合之眾,不能成大事。於是,他開始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徐達、湯和、常遇春、李善長等陸續來到他帳下,士兵也達到三萬人。
四、這支隊伍雖然是朱元璋一手建立的,但名義上是歸郭子興領導,這樣一來在朱元璋的上面,還有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和郭子興的小舅子張天佑,朱元璋只能排第四。這幾個人沒什麼能力,卻經常對朱元璋指手畫腳,給朱元璋的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煩。
五、郭子興在一次和老對手孫德崖的較量中,氣的一命嗚呼,郭天敘成為新的主帥,張天佑和朱元璋為副元帥。郭天敘和張天佑以前曾多次謀害朱元璋未果,此時朱元璋對他倆也不客氣,在和元軍的戰鬥中,朱元璋利用叛軍陳埜先使用借刀殺人之計,除掉了郭天敘和張天佑,朱元璋從此真正成為軍中主帥。
六、隨後朱元璋率軍攻入南京,派人去接傀儡皇帝韓林兒,半路上卻沉江而死,朱元璋便自立為吳王。後來用幾年時間幹掉兩個強硬的對手張士誠和陳友諒,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
3 # 醉吟史軍
前言
要論朱元璋是如何成長的?我們就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朱元璋出生於公元1328年,這是處於一個元末的時代,註定兵戈相見、戰亂紛雜。
出身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三代貧農家庭,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哥哥和姐姐了。一家人靠著租田種地的人雖然貧苦,但也算苦中作樂。
天災在朱元璋16歲時候,一場蝗災改變了這一切,他的父親、兄妹、母親相繼而死。把朱元璋推向了人生的低谷。一時間失去至親至愛,再也無人關懷,這件事擱在任何一個成年人身上都很難接受,更何況是一個16歲的未成年少年。
但是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蝗災嚴重到如此程度,不僅是他一家遭殃,諾大的寺廟也已經是吃不飽了。後來他就下山,成了一名遊方僧。一邊劃齋飯(其實和討飯無異),一邊遊歷各方、增長見識、尋找機會。
人禍有一天當朱元璋回到寺廟時,收到了他的死黨湯和的來信,讓他和自己一起去起義當紅巾軍(元末起義軍)。不知道哪個多事的人,就把朱元璋給告密了。本就是多事之秋,朱元璋被逼無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決不能留在寺廟,等著官兵來抓他。於是在他卜了一卦之後,卦象大吉後他就決定去找自己的死黨,參加紅巾軍。
轉折參加了紅巾軍後,朱元璋經常打勝仗被紅巾軍的頭領郭子興賞識,提拔為了親兵九夫長。後來郭子興覺得朱元璋是個難得的人才,必須得為自己所用,就丟擲了橄欖枝,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這成了中原戰的人生轉折點,和首領搭上了親戚關係,註定能有一番作為。
發展後來在朱元璋在為郭子興招兵買馬的途中,挖掘了自己的淮西二十四將,作為自己的直接下屬。這二十四將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平定元、打太平、攻集慶等等,已經成為了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且各個身懷絕技個個有特長。後來又在攻打滁州的時候,得到了像李善長這樣的謀士和一些其他的擅長作戰計程車兵,給自己的部隊又如虎添翼般的增加了發展的資本。
崛起在積累了一定資本的後,朱元璋攻下了集慶後來改為應天,作為自己的老巢。但是他在這裡南京之後就發現腹背受敵,周圍有一堆的敵人在等著他去個個擊破。比如說東邊有張士誠,西邊有陳友亮,南邊有陳友定等等。在考慮到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他經過分析先與陳友亮進行展開了為期數年的爭鬥。終於在鄱陽湖大戰之後戰勝了陳友亮,打敗了最可怕的對手。後來又收拾了張世成,陳友定等人。到了公元1368年,南方基本是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
同時他又大舉興兵北伐,從山東打到河南再打到元軍的老巢,無疑,這場北伐以元軍,戰敗而結束(朱元璋稱帝后)元朝離開了歷史的舞臺。
從此朱元璋再無對手。
高潮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實現了他從布衣到皇帝的華麗轉身。
-
4 # 純真的傑
從歷史上看,一個人的才能,尤其是領導人的才能,跟他念多少書,是否名師名校基本是沒什麼關係的,超人的天賦,和人生的經歷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劉邦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基本都是文盲級別的人,卻最終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的確值得人們研究和思考。近代的很多軍閥,比如張作霖等人,也和他們類似,甚至我們的開國元老們,受過高深教育的也不是很多,毛主席也不過是湖南師範學校,估計相當於現在的二本吧。我們研究朱元璋這樣的人,就會知道,一個從底層做起,經歷豐富,對一個人的能力該是多麼的重要,這樣的人,往往對世道人心,社會各個階層都是非常瞭解,而那些高學歷就直接進入領導層,往往容易好高騖遠紙上談兵,朱元璋當皇帝后,下令所有科舉成功的人才,必須先到各基層鍛鍊一年後,才可以正式做官,不知道我們的毛主席是不是參考了這個制度,讓青年幹部上山下鄉,深入群眾,我覺得這一套東西永遠都是不過時的,希望現在的領導層能多從歷史中吸取營養,更好的服務人民。
我好像有點跑題了,但是正題其實沒有太多可說的,朱元璋除了在戰爭中磨練外,他的老師主要是李善長和劉伯溫。
-
5 # 安然淡如水
第一,先加入部隊
第二,地位改變,認義父
第三,認兄弟
第四,招募人才
第五,佔領地盤
第六,扶持傀儡扯大旗
第七,低調,躲避火力
第八,統一義軍
第九,建立新朝
-
6 # 歷史的視界
從當年的小沙彌成為明朝的開國雄主,這一路走來,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勵志故事。那麼,我們今天就來扒扒朱元璋的創業史。
首先,我們先說說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元朝發生一件大事,治理黃河水患。按說這是件好事,事實上這的確是件好事。
不過這好事是相對於元朝的官吏而言的,因為他們又可以大撈一筆。首先,朝廷給的修河款是可以剋扣的;勞工們的口糧和工錢是可以剋扣的;再加上修河堤是要勞工的呀,那就要派徭役。哎,這裡又可以撈一筆。
朝廷上下歡興鼓舞,為治理黃河水患這個英明的決策歡呼。元朝是個很奇怪的朝代,尤其是那些高官貴族們。即使蒙古人已經佔據中國很多年了,但他們仍舊把自己當客人。主人家的東西是想搶就搶,想拿就拿。
至於會出什麼問題,好像跟他們沒關係。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些所謂的南人不會反抗,也不敢反抗。但是,他們錯了,俗話說的好,這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於是,就在修河堤工程修到山東段的時候。不知道是天意還是人為,總之從河道里挖出一個獨眼石人,石人背部還刻著一句話:“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最神奇的是,這句話並不是跟著石人才出現的。事實上,這是句歌詞,在老百姓裡早已傳唱了幾年了。接下來的事就順理成章了,幾天後,在朱元璋曾經化過緣(討飯)的潁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阜陽,韓山童和劉福通起義了。
就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元朝發生大大小小几十次起義。這個時候,朱元璋還在皇覺寺裡撞鐘呢。在很多書籍裡,朱元璋是個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他一發現有人起義,就立即出山,振臂一呼,成就帝王霸業。
但事實上,作為一個正常人,在面對砍腦袋的起義大業,和勉強能餬口的撞鐘工作來說,我覺得他還是要慎重考慮一下的。畢竟,起義失敗了會被砍頭的。
但是,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縱使朱元璋還在猶豫不決,但是元朝的官吏,卻不願意讓這個未來的皇帝,就此“沉淪”下去。當時的局勢很緊張,鎮壓起義軍是刻不容緩,也是各級官員的重要任務。
但是,鎮壓起義軍是要打仗的,戰場是要冒生命危險的;最麻煩的是,鎮壓起義軍不力是要受重罰的。所以,元朝的官吏也是難啊。但是沒關係,窮則思變嘛,鎮壓起義軍有生命危險,殺老百姓那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於是,朱元璋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選擇。不起義,就會被當成起義軍殺掉;起義,雖然失敗了會被殺,但萬一成功了呢?是不是還有一線生機呢?
所以說,成就一番事業。那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缺一不可。朱元璋能夠成就一番帝王大業,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元朝的官吏為了讓元朝的“終結者”出山,實在是不遺餘力啊!
於是,朱元璋在慎重的請教了一個預言家(算命的),得到了一句話“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什麼意思呢?就是留在皇覺寺那就死定了,很不吉利的;他要是出去順應時勢,去造個反,反而還可能沒事。
於是,至正十二年,朱元璋決定順應天命,投奔了已經參加了起義軍的發小湯和,加入他未來老丈人郭子興的部隊。當時,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部隊的時候,正值郭子興最困難的時候。
當時郭子興正被元軍圍困,所以聽說有人來投軍,他感到很奇怪。等他看到朱元璋的時候,被朱元璋是相貌驚豔了。用相書上的說法,朱元璋的相貌是地包天,下巴突出。
更神奇的是,朱元璋的額頭也是向前凸出的,具體形狀參照《西遊記》裡,老龍王的女婿九頭蟲的兵器月牙鏟。這下可把郭子興給驚著了,正是由於印象太深,郭子興並沒有把朱元璋送到湯和的隊伍裡,而是留下給自己做親兵。
朱元璋比起郭子興部隊裡的那些農民戰士更加英勇善戰,而且頭腦冷靜,遇事果斷,凡事深謀遠慮。所以,很快就開始展露頭角。再加上朱元璋遇事從不貪功,深得郭子興的器重。
這樣的人才,可不能讓他跑了,為了讓朱元璋更好的為自己賣命,郭子興就將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大腳馬皇后。
利益是相互的,郭子興籠絡朱元璋的行為,也給朱元璋培植自己的勢力創造了機會。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改掉了之前的小名,朱重八,取名朱元璋,寓意誅滅元朝。
當時,起義軍內部派系重重,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朱元璋Octavia的觀察到這支隊伍成不了大事,果斷決定自立門戶。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親自回家鄉募兵。
他的同鄉好友徐達、周德興等人,聽說舊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便帶著鄉里七百多名村民投奔了他。自此,朱元璋的創業團隊初具規模。隨後,朱元璋帶兵離開濠州,進攻定遠。
一路上,朱元璋招撫沿途的農民士兵,襲擊並收編元軍隊伍,南下安徽滁州。並在南下的途中,尋訪到著名謀士李善長。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用計巧奪和州,被郭子興任命為總兵官,鎮守和州。
朱元璋嚴整軍紀,申明紀律,不許軍隊擾民滋事,深得民心。在郭子興死後,雖然由他的兒子郭天敘繼任元帥。但實際上,這支軍隊是由朱元璋親手組建起來的,唯朱元璋的號令是從,所以朱元璋已經成為真正的統帥。
所謂“高築牆、廣積糧”是由朱元璋手下的謀士朱升提出的,還有後半句是“緩稱王,多送禮”。所謂“高築牆”無非是強調軍事戒備的鞏固和加強;“廣積糧”則是強調經濟實力,必須儲備糧食以備將來大戰之用。
後兩條則是指在當時的局勢下,貿然稱帝只會招致天下共討,樹敵太多,所以要等待時機。這幾條建議對朱元璋成就帝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趁張士誠進攻江南之際,親自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京,攻破了陳兆先軍營,俘虜三萬六幹多人。為了打消降軍的疑慮和不安,他不惜以身犯險,在夜裡由500名降軍充當自己的守衛。
如此的信賴讓降軍感動不已,紛紛誓死效忠。於是,朱元璋的勢力迅猛增長,不久便攻下了南京,改為應天府。到此為止,朱元璋手中已經握有10萬強兵,勢力如日中天。
但是他的四面依然強敵林立。東面和南面有蒙古兵,東南方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後兩個同是反元武裝,卻互相敵視。
於是,朱元璋奉行“緩稱王”的原則,一面整傷軍紀,以應天府為據點,緩慢向外擴張;一面大力開展軍隊屯田,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儲備軍糧。
這時候,長江上游的陳友諒、和長江下游的張士誠企圖聯手夾擊應天府,平分朱元璋的領地。面對危險的局勢,謀士劉基提出了“先陳後張”的主張。
朱元璋在應天郊外的江東橋設伏,結果陳友諒正中埋伏,逃往九江。並在至正二十三年七月重整旗鼓和朱元璋展開了一場,長達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決戰,結果被朱元璋消滅。
隨即朱元璋將矛頭指向張士誠。張士誠為人性格多變,待人苛刻,而且貪圖逸樂。眼看平江就要失守,張士誠的弟弟還坐在城頭的銀椅上飲酒,結果一炮打來,當場腦漿迸裂。
這一仗打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還企圖展開巷戰,結果被俘,被亂棍打死。
在圍攻平江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淹死江底。接著,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1367年,為吳元年,為稱帝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東吳一滅,朱元璋的大敵都消除了,而且佔據了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此後,他進行了一系列南征北伐,最終在1368年攻克元大都(北京)。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祭拜天地,在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
至此,朱元璋終於實現了誅滅元朝的理想,由一個出身低賤的小沙彌,一躍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
7 # 任馳贏天下
朱元璋,字國瑞,原名朱重八(1328~1398),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安徽鳳陽人,祖籍江蘇省沛縣。朱元璋與漢高祖劉邦的老家是同一個地方,這兩位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平民出身,並且統一全國的郡主。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夫家庭,很小的時候父親,父母兄長就在饑荒中相繼離去。無依無靠的朱元璋為了生計,只好進了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和尚。原本以為在那裡可以混口飯吃,可是沒想到,那一年,淮河流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黃災和瘟疫接踵而來。皇覺寺裡的日子也不好過,由於災荒導致糧食供應不足,皇覺寺裡面也出現了斷口糧的情況,無奈,朱元璋只好離開皇覺寺開始了他的少年流浪生涯。
那麼一介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後來怎麼就崛起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呢?
朱元璋的崛起無疑是他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顯然就是他遇到了能影響他一生的大貴人。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紅巾軍的領袖,郭子興和他的養女馬大腳。 當時離開黃覺寺的朱元璋,為了活命,除了靠化緣過日子之外,就是臨街乞討。
公元1352年的時候,朱元璋流浪到了濠州城。當時濠州已經被郭子興的紅巾軍佔領,朱元璋呢,就被郭子興的部下巡邏隊給發現了,他們發現這個朱元璋長的奇醜怪異的,而且還身穿著破爛的和尚衣服,覺得很奇怪,就上前詢問朱元璋。其中一個紅巾軍士兵就對朱元璋說道:“我看你長得怪異,而且行蹤詭秘,保不成你是混進城裡的蒙古走狗吧。”朱元璋連忙說道:“我不是什麼漢奸走狗,我是朱元璋,是專門從外鄉趕過來的,我有個朋友也是你們的義軍,他讓我加入你們紅巾軍。”什麼亂七八糟的,士兵根本不相信朱元璋說的話,於是將朱元璋五花大綁的捆了起來,押進城裡去見了郭子興。
當時郭子興一看自己的部下將一個衣衫不整的和尚綁了進來,就問到這和尚做了什麼非法的事,為何將它綁成這樣。士兵說懷疑朱元璋是個蒙古走狗,於是就把他綁到將軍面前。郭子興上下打量了一下朱元璋,這一看不僅嚇了一大跳,而且郭子興還從此得了一員大將。 原來這個朱元璋長得是非常醜陋,雙眼凸出,眼尾上吊不說還是個大下巴。再配上又圓又大的鼻子,加上滿臉的黑斑,儼然就是一副鍾馗出世的面孔。 朱元璋當時雖然被五花大綁,可是他並沒有膽怯,而且還大聲反問郭子興:“天下都傳聞說,郭子興是天下群雄中見識最廣,最值得跟隨的人,現在看來真的是一個傳聞,郭子興既不懂得用人又心胸狹窄。連一個真心投靠他的一介布衣都容不下,這樣的人豈能奪得天下。真是讓人笑掉大爺牙啊!”
郭子興一聽,心想臭小子,今天我就試試你的膽量,於是就令人要把朱元璋拉出去斬了。 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他大喊一聲:“要殺就殺,要剮就剮,老子我絕不會吭一聲的。”朱元璋愣是沒害怕。郭子興見朱元璋這小子真不簡單,不僅口齒伶俐盛氣凌人不說,而且膽子也夠大。如今自己正需要這樣的人才,郭子興上前一步,親手解開了朱元璋身上的繩子,對朱元璋說:“這位壯士請息怒,剛才只不過是一個誤會,是我計程車兵在巡邏時比較小心謹慎而已,請原諒兄弟們的無禮,我郭子興不但不會動你一根汗毛,而且還要把你留在我身邊,看看你到底有什麼能耐。” 就這樣,朱元璋成了郭子興起義軍的一員。
後來由於朱元璋膽識過人,很快在戰場上嶄露頭角,由於他英勇善戰,屢屢戰功,深受郭子興的賞識,後來朱元璋從一個士兵被提拔為一個小軍官,逐漸的成為了郭子興起義軍軍中的骨幹力量。再後來郭子興又把養女馬大腳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有了(朱元璋)這個正式的名字。 一年後朱元璋回到了家鄉,開始正式招兵買馬,兒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吳良等人,後來又招納了鄧愈,常遇春,胡大海等人,朱元璋從此有了自己的隊伍。
公元1355年3月,郭子興病逝。朱元璋名義上是起義軍的副統帥,實際上朱元璋已經是起義軍的實際統帥了。這一年也是朱元璋走向勝利的關鍵一年,他率軍橫渡長江,向經濟富裕的江南發展。之後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溺死了韓林兒,又消滅了張士誠。最後佔領了山東,在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繼位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就是後來的明太祖。
朱元璋從一介布衣和尚做到了明朝開國皇帝。這一切除了他個人因素以外,郭子興起了很大作用,當年如果沒有郭子興的紅巾軍,朱元璋就不可能崛起,有了郭子興起義軍這塊跳板,有了馬大腳這個賢內助的扶持,朱元璋才有了日後馳騁疆場的資本,所以說郭子興父女才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貴人。
-
8 # 碧水大叔
朱元璋一介布衣,後來成為帝王。成長經歷之奇,令人歎服。他是怎麼成長起來的,我簡而言之吧。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老爹厲害,一溜串兒生了八九個,朱元璋排第八,就叫朱重八。朱重八少時給地主家放牛,家裡也沒錢交租,爹媽最後餓死了。他為混生活,跑到皇覺寺當和尚去了。
元末大亂,天下各地義軍並起。兒時玩伴湯和邀他參加義軍,兜兜轉轉加入了大帥郭子興的帳下。說來這小子可能天生就是打仗當領導的料,在郭子興義軍裡面,混得風生水起,很得老郭賞識。此外,郭子興養女馬大腳,竟和他一見如故,喜歡上了,最後嫁給了朱元璋,真是職場情場雙得意。
後來郭子興或許是為了鍛鍊他,又或許是出於另外某種目的,讓朱元璋帶幾個弟兄自己出去開闢新的根據地。這傢伙,魚入大海,很快拉起了自己的隊伍,建立了威信。巧的是,郭子興在和孫德崖火拼中,殞命了。而他那個兒子,偏偏不爭氣,不堪大用,還好高騖遠。被朱元璋借刀殺人,除了。老朱自己接手郭子興義軍,成為大帥。
在此過程中,朱元璋廣識賢才,虛心好學(自己沒上過幾天學,不學不行啊)。關鍵的,一位謀士朱升給他規劃了戰略藍圖的九字大方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你想朱元璋一個地道農民出生,此時境界未必有那麼高,想必不會有什麼高深感悟,不過廣積糧,就能吃飽飯,這來的實在啊。
之後老朱再繼續任用賢能,還遇到了李善長這樣牛逼的大賢,勢力漸漸壯大,在義軍中享有較高聲望。最後成為能和陳友諒,張士誠掰一掰手腕的一方諸侯。
勢力大了,野心就大了。在能和別人掰手腕的時候,就夢想著有一天能一統天下。而朱元璋還能廣識賢才,又能求賢若渴,還把浙東的劉基搞來了,就是劉伯溫。此人堪稱大明開國第一謀士,在朱元璋鄱陽湖血拼陳友諒,浙東火拼張士誠的大戰中,立下汗馬功勞。民間不有諺雲“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劉伯溫確實也厲害。在一幫得力文臣武將的幫助下,朱元璋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推翻北元,最後一統天下。
縱觀朱元璋從一介布衣到大明帝王的華麗蛻變,可以肯定的是:首先是有貴人的扶持上位,加上自己也不那麼差,敢想敢幹,且意志堅韌,能吃苦;在當上小領導後,還能任用賢能,廣開言路,綜合各方意見,從而作出最有利選擇;與此同時,自己手下還有一批能征善戰的死士跟隨;最後還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最終功成名就。
-
9 # 玲讀歷史
朱元璋一介布衣出身,後來是怎麼成長起來的?筆者透過以下四個方面總結了他成長的原因。
一、少年時代悽苦、艱難。史料記載少年時代的朱元璋出生在一戶貧困潦倒的農家,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更談不上有激昂的少年壯志。這個窮苦的少年整日與飢餓、貧困為伴,在地主的壓榨中被迫求生,正是在這段異常艱苦的歲月中,朱元璋遇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夥伴,徐達、湯和等,正是這幫昔日一起在鄉間浪跡的窮苦孩子們助他建立了大明江山的基業。
二、親人離世、無家可歸。命運之神對早期的朱元璋異常殘酷,他的至親離世,而此時貧困潦倒的少年郎連給至親討一塊下葬的地方,竟也如此艱難。面對命運的無情和殘酷,歷經坎坷的少年意志愈發堅強,像一棵野草般倔強的生長著。
三、時勢造英雄。朱元璋無家可歸後投身到了黃覺寺做起了和尚,寺廟的生活雖然也不如意,但是朱元璋還是可以忍受的,畢竟有了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吃飽飯的場所。這對於自幼生活悽苦的朱元璋來說,已經是不錯的地方了。寺廟是靠收田租過活的,然那個靠天賞飯的農耕時代,遇上大災之年,皇覺寺的和尚們自然也面臨著沒飯吃的困境,朱元璋被派到乞食的隊伍中。恰逢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數年的流浪生涯,讓朱元璋變得更加有見識,而且在寺廟蟄伏期間,他飽讀各類書籍,他時刻關注著時機變化,終於在二十五歲這年加入了郭子興的親兵隊伍,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戰鬥生涯。
四、統籌天下的眼光。此時的朱元璋孑然一身,了無牽掛,開始放手一搏,亂世出英雄,他可以更加靈活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英雄之所以會被稱為英雄,必定有他過人的眼光和手段。
孟子曾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至理名言用在朱元璋身上再恰當不過了,正是因為他早年的艱苦鍛造,不怨天尤人,審時度勢才擔起了天下興亡的重任。
-
10 # 靈石蘊
說朱元璋出身布衣,那真抬舉他了,也太文縐了,其實老朱家純粹赤貧,窮的連出門的褲子都沒。1344年,朱元璋父親朱五四餓死時,要不是同鄉施捨,都沒裹屍的席子,老朱差點賣身葬父
這樣的出身,朱元璋哪裡算是布衣?如此出身,朱元璋竟然能成為大帝,匪夷所思
按照朱元璋生活軌跡,他在登基前,大約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或許從這個三個時間段,我們可以窺測一下朱元璋成功之妙處第一個時間段,從1328年到1344年
這階段屬於朱元璋少年時期,從出生地明光再到鳳陽定居,地域雖有跨越,但這十四年真沒什麼可說的,元末逃難百姓中普通一員罷了
雖然自古有三歲看老一說,但若無特殊機遇,老朱充其量也就是個地主,搞點產業結交些朋友,日子也就這麼過去了。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餓死拉倒,就像他父母,他的兩個哥哥一樣
第二個時間段,從1344年到1353年
父母餓死後,16歲的朱元璋不得已削髮出家,成了皇覺寺遊方僧人,吃百家飯,遊蕩在淮西一帶。那時候所謂遊方僧人,也就是披上百衲衣的乞丐,朱元璋一干就是十年
個人認為,這十年,是朱元璋脫胎換骨的十年,他的一生基礎皆在於此。所謂厚積薄發,如果沒有這十年積累,朱元璋如何能在未來十餘年時間登上帝位呢?可惜,史書並無這段時間太多的記載,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幹了啥
但是,朱元璋這十年軌跡中,正好有一段時間和歷史上另一個人接近,這個人叫彭瑩玉,紅巾軍精神領袖,也是個和尚。1348年,紅巾軍初次起義失敗後,彭和尚避禍淮西,並在淮西傳教……
第三個階段,從1353年到1368年
這十五年,是朱元璋大放異彩的十五年,1353年投奔郭子興參加義軍不久就成為郭子興女婿受到重用;1354年帶人經略定遠自立發展,一路勢如破竹,各路義士紛紛來投,麾下將士達到數萬,勢力超越了還在濠州的郭子興;1355年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繼承郭子興勢力,正式成為與張士誠、劉福通、陳友諒、徐壽輝等並列的紅巾軍豪帥
後來朱元璋擊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北伐元廷,建立大明王朝
綜合三個階段,雖然朱元璋爆發在於起義之後,但第二個階段才是朱元璋成功之本
-
11 # 史官筆記
縱觀中國歷史上逆襲成功的皇帝,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然後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三個人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老百姓,沒人,沒錢,沒背景。但他最後都成功坐上了皇位,三個原因。
原因一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成功,不經歷彩虹就無法見到美麗的彩虹,他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到底有多困難,多艱辛,也許只有他們自己才清楚,但值得肯定的一點就是他們都非常努力,並且知人善用,各盡其職。
原因二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著一群要好的朋友,畢竟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團隊的力量才更強大,這三個人中後面都有著一群忠實的追隨者。
原因三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這句話並非空談,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天時地利人和。抓住時機,一鼓作氣!
-
12 # 小平頭五陣風
朱元璋能夠崛起併成功奪得天下,更主要是朱元璋時刻能根據不用場景,精準呼叫多種不同的人格,跟著趨勢來調整自己的策略,他是怎麼調整這些策略的呢?
第一階段,農民時期,生活困苦,此時的朱元璋雖然不甘願受壓迫,但是主要是忍耐,其實早期大部分人都餓死了,拼的就是個“忍”字,誰熬過去了,誰就有了話語權,在寺廟當和尚是他為了能活下去就特別能忍無論主持怎麼罵他,他都可以忍,到了皇覺寺,主要就是幹活,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後來因為寺裡的糧食就不夠吃了,被打發出去乞討要飯。
第二階段,流民到起義軍大帥階段,流浪生活,積累社會經驗,洞察人性,注重結交英雄,堅強果斷,有勇有謀,體現出了極強的生存適應能力和軍事才能,終身學習的能力,朱元璋從軍之後,喜歡接近儒生文人,身上也沾上了書卷氣,而且喜歡談古論今,朱元璋把漢高祖劉邦當作學習榜樣,隨時隨地自比漢高祖,處處模仿漢高祖。
第三階段,起義軍領袖階段,注重收買人心、眼光遠、格局大、謀略深,呼叫各種資源為自己服務。尤其是朱元璋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實力不斷壯大。後來朱元璋逐步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
第四階段,稱帝之後,發揮權力威勢,巧妙調整與功臣們的關係。
他能根據自身現有的資源不斷調整到最佳策略是他從一個放牛娃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
13 # 妙眼看歷史
朱元璋由一介布衣,成為二百七十六年大明王朝開創者,以下幾點是其成功的關鍵:伯樂賞識,決策果斷,招賢納才,天資聰明,策略正確。
先看看朱元璋的生長軌跡。
朱元璋出身貧苦佃農,家境貧寒,7歲時為地主放牛。17歲時由於荒年,朱元璋父親、長兄、長侄以及母親相繼離開人間。朱元璋走投無路,只好削髮為僧,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挑水劈柴。朱元璋削髮為僧,只為添飽肚子,倘若當時沒有了天災,中國歷史上可能就沒有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皇覺寺裡可能就多一位僧侶朱元璋。然而天不遂人願,旱情嚴重,皇覺寺也難以維持下去。朱元璋被迫“雲遊”,流浪各地,求乞度日。
三年的奔波流浪,朱元璋嚐盡了人間辛酸,看到了各地百姓的疾苦,也結識了不少有識之士。隨後追隨郭子興,參加紅巾軍。朱元璋參軍後,如魚得水,顯示了其卓越的軍事天才,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很快就成為郭部軍中二把手。後偷襲金陵,封吳王,西滅陳友諒,南吞張士誠,北伐元軍,建立大明王朝。
再看看朱元璋的成功因素。
一、遇到伯樂
朱元璋得到郭子興的賞識,並收其為義子,這為今後打天下奠定了可行性條件。郭子興將養女馬秀英許配給了朱元璋,馬秀英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元璋在郭子興的軍營裡籠絡了徐達、湯和、常遇春等武將,他們都成為了以後打天下的第一批元老。因此,朱元璋的成長過程中,郭子興功不可沒,正因為郭子儀這個平臺,才是朱元璋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決策果斷
朱元璋總能恰當的時候抓住有利機遇。郭天敘在黑石磯被元軍包圍時,朱元璋趁金陵城空,果斷偷襲金陵,金陵城糧廣城堅,攻下金陵後,朱元璋方成一方諸侯,金陵也成為了朱元璋的大本營。當陳友諒傾巢來襲時,朱元璋就果斷派善於城防的朱文正堅守洪都,為大軍爭取時間,朱文正堅守洪都85天,隨後朱元璋用火攻於潘陽湖大敗陳友諒。
三、招賢納才
朱元璋對武將稱兄道弟,大講忠義,因此吸引了大批善戰之才;對文臣修建禮賢館來供天下文人居住,就連劉伯溫、呂昶這些曾經元朝大臣,被朱元璋視為賓上客。透過招賢納士,朱元璋身邊聚集一批文臣武將,文有:李善長、劉伯溫,武有:湯河、徐達、常遇春、藍玉,這些人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善長的“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是朱元璋的總方針,劉伯溫更是在朱元璋征戰時出謀劃策。
四、天資聰明
朱元璋不僅聰明遠見,神威英武,並且有勇有謀、決策果斷,這些天資註定是一代君王,不僅如此,朱元璋虛心求教,向李善長、劉伯溫學習歷史,實屬難得。
五、策略正確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正確的策略,可以說其他人的敗,很多都是在於太快稱王,成了眾矢之的原因。朱元璋因為戰略策略正確,在張士誠、陳友諒、元廷威脅還存在的前提下,並沒有著急稱帝,而是假裝獻媚屈服,避其鋒芒,積蓄待發,而後西出打敗陳友諒,東進滅掉張士誠,北上討伐元廷,可謂上承天道,下順人心,劍鋒所指,天下歸心。
伯樂賞識,決策果斷,招賢納才,天資聰明,策略正確,這些優點成就了朱元璋,也成就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回覆列表
說起中國古代帝王的奮鬥史我比較佩服劉秀和朱元璋的
朱元璋窮到赤條條的放牛娃,吃夠人間無數悲歡離合血淚,一步一個坑的咬牙拼搏,竟真一路青雲直上,黑馬般從這亂世呼嘯而起,狂飆突進的橫掃南北,最後傲然君臨天下, 如此神奇奮鬥史,幾百年間也沒有出現一位能與他相比的。
如果我真的跟你細講他的奮鬥史,我想咱兩暢談兩天兩夜也未必能說完。
就拿一個例子來說,朱元璋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作為一國之君這個何等的堅持,
簡單來講創業成功的朱元璋都這麼努力,可想而知他在創業路上走了什麼樣的路,這是非常人能及的。
總結來說
建國之前他是個有志的、開明的、進取的、有決斷力的領袖;
建國之後他是個勤奮的、愛操心的、多疑的、殘暴的、謹慎的、保守的開國之君。
無論怎麼樣他的這樣奮鬥史你不得不服,真是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