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劇的憐若

    在我看來,雖然挽回不了敗局但還可以支撐一下。

    首先來介紹一下魏忠賢,魏忠賢在許多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奸臣,是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他迫害當時的東林黨,許多有名的大臣都死於他的手上,如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一眾忠臣賢士。魏忠賢權勢最為滔天的時候朝中流傳兩句話即:(1)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2)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各地爭著給魏忠賢建生祠,他的乾兒子一大推。各地爪牙都在,可是即使是這樣,當時明朝的遼東局勢並沒有一發不可收拾,相反還是挺穩定的。

    來仔細看一下魏忠賢時期的明朝整體局勢,首先來說一下國內局勢。首先雖然國內不時有人民動亂,但整體局勢還是能穩定的。在看遼東一帶,自萬曆後期一直呈現頹勢。但魏忠賢時期,卻大有一掃萬曆時期的頹勢。這和他採取的政策是分不開的積極支援孫承宗的推進戰略;重用毛文龍,支援他對後金的大後方的襲擾。魏忠賢上臺後立刻起用熊延弼被朝廷的”噴子“文官集團趕下去的熊延弼為兵部尚書。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但又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由此可見魏忠賢在民族大義方面還是看的非常清楚的。這也可以看出魏忠賢對明朝皇帝是絕對的忠心,其實說白了魏忠賢只是天啟皇帝手裡的一枚棋子。這一點《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說的就很好,太監只是明朝皇帝用來對抗文官集團的工具。在明朝文官集團勢力非常強大,經常和皇上對著幹。甚至駁回皇上的旨意,這時皇上就使用宦官集團對抗文官。所以在明朝儘管太監勢力再怎麼強大也無法對皇權產生影響,這也是後來崇禎皇帝繼位後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剪除的原因。

    看看魏忠賢死後崇禎時期的朝政局勢吧,魏忠賢一死,朝中閹黨徹底失勢。那麼那些文官集團又重新掌握了局勢,此時的文官集團是以東林黨為首的。這些人在崇禎時期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初心了,只會空談治國但卻沒有實際的才能。也難怪崇禎經常說群臣誤我啊,而崇禎在位時最愁的就是一個問題“錢”。經常收集不上來錢,找大臣籌錢時各位大臣也是各個裝窮。事實證明他們都是有錢的,在李闖進京時嚴刑拷打這些大臣就拿出了不少錢。

    而魏忠賢最大的能力就是會弄錢,在天啟時期遼東根本不缺餉。在明朝時期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沿海一帶那些商人想當的富有。而魏忠賢就對這些人徵收商業稅,來滿足國家的餉銀。崇禎上臺後,受東林黨影響,馬上廢除了這些稅,改為增收農業稅。這讓農民生活更加的痛苦,不造反才怪呢。

    要我覺得啊,不殺魏忠賢會延長一下明朝的壽命但卻不會影響他最終的滅亡。原因一下(一)儘管明朝財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但卻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商人的錢雖多但也不是一直無休止的多,也會有用完的那天。只要明朝政策不變,還是會滅亡。

    (二)明朝那時候經歷了小冰河時期,各種天災不斷。加上那時百姓的生活本就很苦,就算沒有李闖造反也會有其他人的。

    (三)就是崇禎自身的原因,崇禎的能力明顯不夠。在崇禎時期,猛將還是不少的,例如袁崇煥,毛文龍,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可是這些猛將卻沒有用好,不是投降就是被殺。要是崇禎能真的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話那麼明朝還走的救。

    (四)這一點是天命吧,歷史上很少有封建王朝超過300年的,明朝那時也可以說是到頭了。天要亡大明,即使朱元璋在世也沒用了。

  • 2 # 鋒雲往事

    魏忠賢的生死,與大明的滅亡,雖無直接的關係,但凡事不會空穴來風。魏忠賢之所以能夠得寵,權傾朝野,甚至有人叫他九千九百歲,是因為明熹宗朱由校成就了他。在朱由校臨終囑託朱由檢時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朱由校的言外之意,千萬不要殺魏忠賢,遇到大事的時候,他能夠幫助大明朝。但是崇禎帝朱由檢顯然沒有聽哥哥的話,採取了激進措施,當上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掉了魏忠賢。

    咱先從魏忠賢的生平說起,他起初不過是一流氓惡棍,在混不下去了的時候,選擇了進宮當太監。魏忠賢雖然目不識丁,但拍馬屁的功夫卻很厲害,後來又和皇子的奶媽打得熾熱。

    在萬曆皇帝時期,魏忠賢深得皇帝的喜歡,開端青雲直上。而到了明熹宗上臺之後,魏忠賢間接成了太監之首,在位七年的明熹宗只對製造木器感興趣,所以朝政大事也基本上交給了魏忠賢。

    魏忠賢當政之後,以他為代表的閹黨和士大夫臣工為代表的東林黨人水火不容,相互奮鬥十分激烈,他開始打壓東林黨,不少東林黨的人士在此時遭到虐待。天啟帝不算弱智君主,心裡非常清楚,對於閹黨的實力逐漸強大也感到懼怕,可是東林黨也有點不受操控的姿態,於是就玩起了戰略平衡。

    崇禎在當王爺時,就知道魏忠賢禍國殃民的事情,所以他在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魏忠賢給殺了,樹立本人明君的模範。

    魏忠賢一死,閹黨就支離破碎了,東林黨開始上位。而東林黨不過是些只會空談、不懂治國的文人儒夫。在李自成快要攻破北京時,崇禎皇帝向大臣籌錢作軍餉都做不到,個個說窮。而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卻搜出了幾千萬兩白銀。想想要是魏忠賢在的話,籌集軍餉一事壓根不是什麼難事。

    憑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層能力、這種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所以假如崇禎皇帝聽其兄長的話,讓魏忠賢協助他管理國度,大明至少不會亡這麼快,甚至不會亡在崇禎帝手裡,崇禎只要利用好魏忠賢剿滅農民軍,阻擋滿清,當經濟好轉了,在進行改革,就會讓大明重新活過來。說透一點,崇禎政治水平的不足,魏忠賢剛好可以彌補。既然李自成難以滅明,那清兵入關就可能會往後推延多少年。可惜的是,直到崇禎自殺才想起天啟皇帝的告誡,後悔已為時已晚: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

  • 3 # 逐山海

    根本不在於魏忠賢了,朝代的各種問題只是集中爆發了而已。

    民生塗炭,天災肆虐。內部官員貪腐嚴重,外有敵國勢力發展,此消彼長。

    剛好到了農民起義的這個苗頭出現,就直接崩潰了。

    歷史侷限性要避免,並不能因為某個人就否定其他人與當時社會的變化影響。

  • 4 # 史官筆記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明朝的滅亡敗局早已經是定局,無法改變,但是如果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多存留幾年是有可能的。

    魏忠賢是明朝末期宦官,進宮後改姓名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後來改回原姓,萬曆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十分受寵以至於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因為深得皇帝信任,這就給了魏忠賢禍國殃民的權力,在朝堂之上排除異己,後來還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不得不說明朝時期是出現宦官專權最多的一個時期,前有王振,劉瑾後有魏忠賢,雖然宦官專權但天下並沒有大亂,儘管下面有些怨言,但和政府機構依然正常運作,這與明朝的制度的最佳化有關,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宦官的運作。

    明朝之所以會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朝廷內部原因制度腐朽,吏治腐敗,官員腐朽,而且忠臣多為阿諛奉承的庸碌之輩。加之明朝末期皇帝多數昏庸無能,不務正業,所以雖然崇禎皇帝即位殺了魏忠賢,但也不能挽回明王朝,因為明朝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區域性個人的問題而是波及全國的大範圍問題,而且問題十分嚴重,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

    二朝廷外部原因,關外滿清政府如狼似虎牽制明朝主要的軍事力量,關內農民起義軍烽煙四起,勢不可擋。其中李自成一支軍隊人數眾多,所過之地安撫民眾,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殺到了北京。

    三自然原因,明朝末期天災十分嚴重,北旱南澇,莊稼顆粒無收,屍橫遍野,朝廷卻置若罔聞,民心盡失。這才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歸根結底,明朝的滅亡並非魏忠賢一人可以左右,同樣明朝的滅亡的結果也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多年的積弊難反。崇禎的不是導致滅亡的原因,但卻因為他的錯誤指揮加速了滅亡。可能無論我們誰站在那個位置,都是手足無措,內憂外患,崇禎的無奈,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崇禎皇帝雖是亡國之君,但他卻是個好皇帝,城破之日,吊死煤山。《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對此有記載,原文是: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人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足以見得崇禎皇帝與其他亡國之君的不同。

  • 5 # 文叔影視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麼,假如不殺魏忠賢,崇禎皇帝還能翻盤嗎?

    比起不顧實際情況、只會空談妄言進攻收復遼東的東林黨人,魏忠賢高明得多。

    明朝輸在建國之初的小農體制上,作為一個大一統帝國,財政能力孱弱。政令的執行需要財政的支援,無論救災還是用兵,都需要國家用一般等價物去調撥需要的物資。狹隘的民族觀阻礙了帝國領土的擴張,領土不斷萎縮,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步集中。另外土地承載力是一定的,人口逐年增加必然要有戰爭和瘟疫,否則就只有擴張一途,而農耕民族對於不宜或者不易耕種的土地興趣不

    用孫承宗遼東經略四年,以練兵、修城為己任,步步為營,漸漸推進,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天啟五年,明軍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

    孫承宗透過練兵、軍屯、引進火器等手段,加強了遼東明軍的戰鬥力,形成了寧錦防線,鞏固了遼西諸城,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可以遊刃有餘的執行,即使將來出兵不利,仍然可以雖敗而不潰。其後寧遠大捷、寧錦大捷,袁崇煥遏制住建州的猛攻。

    孫承宗還重用了大批忠直的文武將吏人才,“令總兵江應詔定軍制,僉事崇煥建營舍,廢將李秉誠練火器,贊畫善繼、則古治軍儲,沈棨、杜應芳繕甲仗,司務孫元化築炮臺,中書舍人宋獻、羽林經歷程侖主市馬,廣寧道僉事萬有孚主採木,而令遊擊祖大壽佐金冠於覺華,副將陳諫助趙率教於前屯,遊擊魯之甲拯難民,副將李承先練騎卒,參將楊應乾募遼人為軍”。經過三年多的準備,“東下之具已得十九”,“戰兵者九萬四千,守兵者一萬六千有奇,雜兵者二萬四千有奇”,大規模的反擊即將拉開帷幕。

    幹掉魏忠賢是崇禎最愚蠢的做法,如果把某位明朝皇帝換成雍正,也許能延續個50年嗎?你怎麼看?

  • 6 # 張蟈蟈825

    明末的問題不在魏忠賢,也不在哪個人,當然如果魏在的話會好一點,但在當年那種輿論環境下,誰能做到不會被影響,至少不可能再給予魏忠賢原有權力,留不留他問題不重要。崇禎需要的不是決斷力,缺的是眼光見識,人生閱歷和改革思路,更重要的是時間。避免滅亡的方法很多,可嘆的他一條都沒有實施,如耐心施政、兼聽並重、注重民生、培養嫡系,甚至遷都,與李自成和談等辦法都可以避免亡國。

  • 7 # 司馬小絹

    先從魏忠賢小時候說起:明朝萬曆年間,魏忠賢家在當地也算是一方土財主,就是朝中沒有做大官的,族人研究決定送一個聰明點的男孩子到宮裡去做太監,能近距離接觸皇帝,也許將來能使族人飛黃騰達!選來選去就選中了只有十歲左右的魏忠賢兄弟倆,但哥倆都不願意去當太監,最終魏忠賢決定和哥哥抽籤,誰抽長籤誰去,於是魏忠賢用兩根一樣長的草木捏在手掌裡,無論哥哥抽到哪一根,剩下的一根魏忠賢都會把它用手切斷一點,哥哥去定了!但這個小動作被族長髮現就指定有魏忠賢去做太監,理由是他哥哥太笨,去了也不會有出息,就這樣魏忠賢被送入宮裡,萬曆皇帝見到小小的魏忠賢時非常喜歡他,就把他指派到孫子身邊,陪孫子讀書。

    萬曆年間由於邊防戰事不斷,農民稅收過重,時有暴亂出現,萬曆皇帝想從做生意和開礦的商戶徵收稅費來減少農民稅費,遭到了朝中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因為做生意和開礦他們的後臺就是這些大臣們,從這些地方收稅就等於跟這些大臣們要錢。

    魏忠賢為人剛毅,辦事果斷,心狠手辣,正是皇帝和被排擠官員所需要的領頭人物。

    在政治鬥爭中沒有忠良和姦臣之分,有的只是兩黨之分,要想有一幫人聽你的,你就得培植自己的親信,在皇帝的暗中保護下魏忠賢開始大量培植的自己的親信,對於那些不聽話和唱反調的人,就要用極端的手段去剷除他,這樣一來就是所謂的“殘害忠良"一說了,魏忠賢剷除東林黨幾個大頭目後,剩下的這些東林黨士大夫們就不敢太張狂了,尤其是魏忠賢開始收這些士大夫們的礦產稅,他們內心上一百二十個不願意,但是沒有辦法對付魏忠賢,魏忠賢不但想盡一切鐵腕手段徵收商戶稅收,他還幫助皇帝減少農民的稅收,使得在魏忠賢執政期間老百姓安居樂業!

    魏忠賢在收取這些士大夫礦產稅時自己肯定會貪了不少錢,但他也填充了國庫!

    魏忠賢為了鞏固個人的權勢有殘忍歹毒的一面,但又有心繫國家的一面,

    邊關告急,他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延弼,果斷罷免在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岀的袁崇煥,他不絢私情,拋開私人恩怨,違心的推薦一直和自己作對的: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武將!前方所需的一切軍響,他從來不在老百姓頭上攤派,用他毒辣的手斷,從商戶頭上收取,最終一舉平定邊關。

    熹宗朱由校臨終前交代弟弟崇禎朱由檢時說:"魏忠賢!格謹忠貞,可計大事",言外之意千萬不要殺魏忠賢,遇到大事時候他能幫助大明朝!

    崇禎沒有聽哥哥的話,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殺了魏忠賢剷除他的餘黨,重新起用袁崇煥,免徵士大夫工商稅,增加農民稅收,導致以李自成為首的各地農民起義!

    崇禎帝這些措施得到了朝中那些士大夫們熱烈擁戴,都說他才是千古明君,崇禎帝由此感覺自己真的是真正的明君!

    魏忠賢一死,東林黨這些士大夫們一手託大,而東林黨這些人只會紙上談兵,都是一些不懂治國的文人儒夫,在李自成快要攻進北京城時,崇禎帝為了十萬兩軍響請救兵都拿不出,自己拿下尊嚴向大臣們籌錢,都哭窮,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卻在這些士大夫家裡搜出幾千萬兩銀子,如果魏忠賢不死,何愁軍費!就在崇禎帝要上吊之前他才後悔不該不聽哥哥的話殺了魏忠賢,所以他又下旨給魏忠賢厚葬。

  • 8 # 徐大乎

    弄清楚為何太監在明朝異軍突起,以及明皇重用太監的用意後,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單就威脅皇權勢力而言,其他王朝均來自皇親和貴族集團,而在明朝由於朱元璋懷柔文人和外放皇親政策影響,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勢力來自於結黨營私計程車族官僚集團,因此,為平衡官僚集團勢力對皇權的威脅,皇帝無奈扶持了在內廷行走的太監與其對沖和抗衡,這是有明一朝太監異軍突起的內在原因。太監勢力伴隨專制皇權而生,與士族官僚集團,特別是東林黨影響力而消長、波動。從“大禮儀之爭”和“海瑞罵朝”,就足以窺探到皇帝的無奈和無助,特別是士族官僚集團有恃無恐的樣子。

    第二,大明王朝文官集團有一讓皇帝無法忍受的陋習,被打屁股或被罷官是無上光榮的事情,如同立功受獎,並滿朝文武同聲祝賀。皇帝打大臣屁股,文官說皇帝是昏君,不審而判、無罪而罰,而文官被打又無上光榮,這其中必然包含挑戰和侮辱皇權的意味。

    第三,太監是寄生於皇權的腐餘之人,無自決、自立能力,離開皇帝不僅會失去權利、丟掉利益,甚至或喪失生活保障和生命,因此,從自身利益計,他必須維護皇權,維護國家利益,別無選擇。而官僚集團,尤其是文官官僚,就有所不同了,歷史上易朝做官,當貮臣的比比皆是,不足為奇,但幾千來沒有一個易朝做太監的,兩廂一對比,就比較容易理解他們的處境,看出他們的觀點和立場。

    太監身份低賤,但也是一份職業,因為絕了後不被世俗社會所理解,因為是掌握了話語權的文官官僚集團的敵人,所以,不會有好詞用到他們身上。唯一一個用詞比較客觀正面的是與張居正聯手執政的大太監馮保,這就是東林黨判斷是非的標準,細思極恐?!

  • 9 # 車水

    天天有人給魏忠賢翻案,真的是。

    一個禍國殃民的太監,能夠好到哪裡去?東林黨無能,魏忠賢就靠譜了?魏忠賢不死,閹黨永遠是閹黨。

    只有殺了魏忠賢,閹黨才能變帝黨。崇禎錯的不是殺魏忠賢,而是沒有留一個屬於自己的魏忠賢。

    前代皇帝留下的鷹犬,不換個新的等著過年嗎?舊的用的不燙手嗎,有信任基礎嗎?

    這人啊,死的早,就是好,被各種吹。

    就算不殺,崇禎連換十九個內閣首輔,東江鎮被逼反,盧象升被坑死,孫承宗被搞死,孫傳

    庭被弄死,一個忠賢你指望能挺多久?

    這麼多有能力的忠臣不比忠賢香嗎,還不是被崇禎給瞎搞弄死了。

    宇宙戰神郭奉孝,力挽狂瀾魏公公。

    魏公公不死是能咋滴,能平定流民嗎,能北擊清軍嗎,就崇禎被忽悠的腦子,沒有皇帝的信任,他還能收稅?怕死沒幾天就被崇禎推出去給文官弄死了,還是說能用洗腦術給崇禎洗腦?

    魏公公唯一的作用是收稅,皇帝都不信任他,他有啥子好果子吃,前朝的鷹犬,現在的皇帝敢信任,也是心挺大的。

  • 10 # 震言

    崇禎即位後,如果不殺魏忠賢,是很有可能挽救大明於水火的。

    用一個恰當的例子來比喻:

    當時的大明朝就像是一位癌症患者;

    魏忠賢就是那顆最大的腫瘤;

    而崇禎就是患者的主治醫生。

    毒瘤已經滲透了全身

    魏忠賢算得上是個狠人,狠在哪?十多歲時就是個市井混混,中年時候自己淨身,入宮做了太監。

    從一個毫無背景的小混混,直到最後坐上九千歲的寶座,不得不承認魏忠賢確實有兩把刷子。

    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實力日益壯大,先後迫害東林黨,控制皇帝,把持朝政,如果閹黨只是在朝中作亂,那麼崇禎殺了魏忠賢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偏偏魏忠賢的勢力滲透到了民間。

    閹黨集團首腦是魏忠賢,上層多為魏氏親屬、魏派親信,中層多為朝中和地方官員、各地大家族,下層是民間的地主階級。

    由此可見,魏忠賢的閹黨集團已經滲入各個階層,這顆毒瘤,已經滲透到了大明的全身各處。

    崇禎急於動手術

    崇禎臨危受命,即為後採取一刀切的政策,用兩個多月的時間清除了閹黨集團,前面說過,如果閹黨的勢力只在朝中,那麼崇禎這一舉動一定是大快人心,但事實不如人意。

    魏忠賢被殺,受到衝擊最大的不是閹黨集團的上層和中層,而是下層的地主階級。地主階級的狀態又直接關聯到百姓,他們加重對百姓的盤剝,直接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程序。

    這些,是崇禎沒有看到的,他認為剪除了魏忠賢這顆毒瘤,就可以挽救大明,實際上他犯了致命的錯誤。讓他沾沾自喜的功勞,實際上是動搖了大明的根基。

    到底該如何對付大明身上的腫瘤呢?

    稍微有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對付腫瘤不能操之過急,最好的辦法就是保守治療。

    魏忠賢作為腫瘤,他很清楚自己的一切都基於大明的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明亡了,別說九千歲,就是萬萬歲也百搭,所以對魏忠賢來說,他並不希望大明亡國。

    崇禎作為醫生,他太過著急想挽救患者大明,急到只看見了腫瘤的主體,而忽略了腫瘤的根枝。一刀下去,腫瘤擴散,大明玩完。

    所以說,崇禎如果意識到了這些,就應該先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後對魏忠賢加以利用,我說過,魏忠賢是有能力的,就看你能不能用,怎麼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漫中有哪些雙胞胎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