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老張35536

    寫詩嘛,切忌空洞無物,要主題先行,意境伴隨,按格式寫就。

    排律:抗擊肺炎。

    有詩為證:

    楚漢無芳客,

    川江罷豔輪。

    人間潔病事,

    環宇淨汙塵。

    盛世嘗甘味,

    衰民咽苦津。

    錦緞蒙鼻口,

    窗門阻病情。

    紅霞重布首,

    紫氣又扮春!

    注:錦緞比喻口罩。

  • 2 # 陳永金

    一首聯尾聯要符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寬對要求,不能再底。

    二頷聯頸聯要對仗並字字工穩,不能半工半寬。

  • 3 # 老張335536

    作律詩首先按平仄,對仗寫,比喻,誇張,暗喻,借代,諷刺 ,描寫,對比等不可少用。寫律詩寫熟了,毛病自然就少了。光說不練假把式,還是寫吧。

    排律:熱點。

    有詩為證:

    桃花地域“大衣”歌,

    路在何方“老輩”和。

    豈許農夫分乳酪,

    休得漢子享餄餎。

    珠胎暗底懷楓葉,

    貴冠明存剩果殼。

    百萬休惜苞米漢,

    一分吝嗇狗楓哥。

    神農種地活生命,

    豎子嗥喪死奈河。

    馬總稱揚苞漢棒,

    人間不恥賴蟲苛!

    注:餄餎是河南陝縣的一種麵食。奈河指奈河橋下的河。

  • 4 # 曾是傻姑娘

    作律詩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

    一、忌為詩完整而湊句,意亂、散。

    我們知道,律詩要八句,並且頷聯和頸聯還要求對仗,要求比絕句多,難度比絕句大了。

    在寫絕句時我們輕易不會犯中心不明,意散而亂的毛病,但律詩就不同了。因為它用韻字多,對仗又要求工整,還要注意意節停頓變化等等。有時,我們往往顧了對仗、意節,顧不了意,結果句數夠了,對仗工整了,意節也有變化了,可是,一看意思,東一下,西一下,又散又亂了。

    所以,寫律詩時,一定要立意鮮明,且表達要緊湊,就像學生寫作文一樣,要緊緊圍繞中心寫。

    二、所用韻要在一個韻部

    寫律詩時,如果首句押韻,韻腳就得有五個。新韻還好些,平水韻對韻部分劃分比較細,一些韻母相同,音相近相似的字很可能不是一個韻部。

    寫律詩用韻要在一個韻部。在選用韻部時,要注意選寬韻,也就是韻字多的韻部,以免挑不出可用的韻腳。

    律詩還有個特殊的情況,首句如果押韻,可借鄰韻,叫“孤雁出群格”;尾句也可借鄰韻,叫“孤雁入群格”。但不可首尾同時借韻,首借尾不借,尾借首不借。

    三、忌四平頭

    何為“四平頭”?

    即律詩中間對仗的四句皆用一類字起頭。它不是聲律方面的問題,而是用詞的瑕疵。

    例一:

    嗟君此別意如何,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中間兩聯的頭兩字都是地名:“巫峽、衡陽、青楓、白帝”。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指出:“連用四地名,究非律詩所宜。”清代詩人紀昀說:“平列四地名,究為礙格。”平列四地名,漸漸地演變為“四平頭”,已被詩界認同為詩病之一。

    換句話說,頷頸聯四句開頭第一個字(詞)都使用了名詞,特別是工對名詞,詞性一致,就成了“四平頭”。

    四、對仗忌合掌

    什麼是“合掌”?

    王力在《詩詞格律》中說: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更是詩家大忌。

    也就是在對仗句中,如果上下句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我們就說是合掌了。可見,合掌是出現在對仗之中的。

    例:出句用“河”,對句用“川”;出句用“紅”,對句用“赤”;出句用“兵”,對句用“卒”等等。

    五、句子結構單一,也就是節奏單一

    句子的節奏五言有二三、三二、二二一、二一二、四一、一四等。七言有四三、二五、二二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等。

    要注意句子結構的變化,這樣整首詩讀起來節奏多變,更有韻律美。

    以上是自己的一點看法,若有不妥,望諒解。

  • 5 # 原創田園詩人潘岑135

    韻深,律美,是律詩之本,漢字的平仄規律應嚴守,無韻味不成詩,無格律不成體系,分寸在一念之間,放縱情懷,收斂規矩。

  • 6 # 聽歌and背古詩文

    關於寫詩,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借林黛玉之口所說“意趣真了!平仄為末事”,“不以詞害意”。本人一直很贊同。

    即便本問題是問寫格律詩哪些毛病不能範。首先,也要做到立意要高、意趣要真、意蘊要豐富、意境要美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語傳情。即:表情達意為上 ——內容為首。

    其次再說格律。格律詩,在唐朝時期開始形成,是當時“文人墨客”為了區別於大眾文化的一種詩歌形式。這樣詩歌的難度係數變大,使自己變得更“高階”一點了!格律要求大致有三:

    ①絕句每一首四句;律詩每一首八句,字數必須相等(都五言或者都七言為主)。

    ②每倆句為一聯,分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頸聯必須對仗工整;頷聯可以“寬對”。

    要麼偶句押韻;

    要麼“首句+偶句”押韻。

    具體的“平仄”與“對仗”我就不在多說了!總之,寫格律詩時,不要因為形式的限定而影響內容的表達為好。(圖片為相關知識)

  • 7 # 百邦的詩

    律詩寫作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確定主題。王夫之:“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

    之兵,謂之烏合。”(《姜村詩話》)詩歌立意貴集中、創新、深遠、真摯。古人云:“意多亂文”。一首詩意緒紛亂,等於無意。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淚》

    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

    誰聞隴水迴腸後,更聽巴猿掩袂時。

    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欹。

    多情不待悲秋氣,只是傷春鬢已絲。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詞藻典故。此篇將八種不同的悲苦之淚並列排出——思婦、棄婦、征夫、縴夫、皇后、壯士、悲秋、傷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猶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雖然詩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當前律詩創作中,也有注意了詩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現象,如一首寫農村的詩歌:

    街寬路淨早脫貧,院綠樓紅景物新。

    萬木沖天分左右,千花鋪地扮冬春。

    九龍照壁招商駐,四座牌坊待客臨。

    合作醫療民受惠,兒童無有輟學人。

    此詩並列八種現象——街路寬、院樓新、萬木沖天、千花鋪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醫療,兒童上學。這種種景觀猶如珠,並排並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術語。

    詩是形象的語言藝術,它不同於政論,必須有詩味,有意境。林紓說:“意境者,文之母也。”(《春覺齋論文應知八則》)意象是意境的基礎,有情有景產生意象。意境,則是比意象高越一級的美學範疇。只講道理,有了“意”,但沒有“象”,就談不上詩味,更難表現“意境”了。如一位詩友寫永葆先進的詩:

    軍休幹部黨性堅,理想信念志不偏。

    三個代表知行踐,兩個務必永承傳。

    遵章守紀廉政倡,求真務實偉業鐫。

    老驥壯心葆先進,盛世修身譜新篇。

    此詩內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詩“象”,因此,雖然押了韻,仍少詩味。

    三忌,失粘、失對、出律。

    律詩的平仄格律,是運用漢語中的四聲交換、對應規律,在音調上起到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美的作用。律詩應嚴守平仄格律的粘對規律。有些詩友寫詩注意內容,忽視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對,多處出律,應特別注意。

    四忌,對仗不工,偏枯。

    對仗(對偶)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已存在了,它體現了詩歌均衡美的特色。對仗是律詩中有別於絕句的重要標誌,

    它要求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對仗,要使相應詞語的詞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詩友們寫律詩時,對仗不工不嚴的情況較多:

    ①詞性不同。如:

    “烈士熱血征途灑,三山傾覆九州紅。”“熱血”與“傾覆”一是名詞一是動詞詞性不同,不符合對仗要求。如:“遊蕩華街逛超市、追尋時尚不惜鈔。” “逛”是動詞,“不”是副詞詞性不同。“超市”名詞,“惜鈔”動賓片語,詞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如:“披荊斬棘奔四化,國強民富業績宏。”(新聲)此聯上句“披荊斬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國強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奔”是雙音字。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為兩物,“梧桐”為一物。“往昔悲唱陽關曲。今日歡歌西部篇”“陽關”是屬類,“西部”是種類,“西部”包括“陽關”,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頭。

    1、何謂合掌:指對偶句中出句與對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猶如兩掌相合。律詩字少意豐,必須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詞表達更多的情景意蘊。故“合掌”乃作詩之大忌。 合掌有三種情況:

    其一,一聯內用同義字、同一字相對。冒春榮《葚原詩說》雲:“對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皆、盡’合掌。”其它同義字如“猶、尚”、“因、為”、“聽、聞”、“知、覺”、“如、似”等等常會構成合掌。如:“誰聞隴水迴腸後,更聽巴猿掩袂時。”

    其二,對偶句中出句與對句部分詞語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裡懷先哲,會議廳中憶昔賢”“懷先哲、憶昔賢”合掌。“古蹟高昌遺址破,交河故地舊城殘”“遺址破,舊城殘”合掌。“不盡沙丘一抹綠,無邊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異意同”即對偶句中的出句與對句所用辭藻典故雖不同,但兩句含義一樣或相近。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曰:“兩句不可一意”。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雖寫兩種動物,兩種神態,而含義均是思鄉。梅聖俞《和王禹玉內翰):“力錘頑石方逢玉,盡撥寒沙始見金。”紀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異義同”的“合掌”頗多,如:“抗日軍民驅虎豹,殲敵勁旅戰熊羆。”“每借浮雲遮麗日,常生迷霧蔽晴天。”“千山披素裹,萬壑掛銀裝。”

    2、何謂四平頭?即律詩中間對仗的四句皆用一類字起頭。如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中間二聯: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紀昀曰:“平列四地名,究為礙格,前人已議之。”沈德潛指出:“連用四地名,究非律詩所宜。”(《唐詩別裁集》)如:趙昌父《梅花》中間兩聯:“

    未至臘時須訪問,已過春月尚躋攀。

    直從開後至落後,不問山間與水間。

    兩聯各句開頭“未至、已過、直從、不問”均為偏正片語的副詞語,亦為“四平頭”。如一詩中間兩聯:

    冬日爐前能取暖,夏天樹下可乘涼。

    春來花綻院中豔,秋至果熟樹上香。

    兩聯中各句開頭“冬日、夏天、春來、秋至”均以季節詞開頭,是為“四平頭”:

    總之,變化多可以擴充套件詩意,豐富內涵,增強詩的表現力。

    六忌,音步應諧不諧,應變不變。

    何謂音步:指詞或片語間因表達語意而拖長語音形成的間隔。它具有節奏美。齊梁以後,隨詩歌律化的深入,音樂感的加強,五言詩與七言詩音步均有甲式與乙式。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要求二聯之內音步相同,兩聯的音步上下要相異。如:

    王維《山居秋暝》:

    明月I松間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歸I浣女,蓮動I下I漁舟。

    杜甫《蜀相》:

    映階I碧草I自I春色,隔葉I黃鸝I空I好音。

    三顧I頻煩I天下I計,兩朝I開濟I老臣I心。

    對於音步問題,寫詩者時有忽略,出現應同不同,應異不異的現象。如:“奧運I圓I夕夢,神州I百業I盈。”“披荊I斬棘I奔I四化,國強I民富I業績I宏。”“時逢I端午I日,曉發I木蘭I舟。白蓮I千秋I湧,滄波I一脈I流。”後兩聯均為2、2、1音步。

    七忌,出韻。

    詩歌押韻,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韻,稱韻腳。 此與外國詩歌不同,日本、古希臘詩歌不押韻,歐洲十七世紀以後,詩歌創作才盛行押韻。押韻不僅產生音樂美,而且對詩的內涵也產生積極影響。袁枚說:“欲作佳詩,先選好韻。”(《隨園詩話》)唐以後寫律詩,用《平水韻》,押平聲韻,一韻到底,用同一韻部的韻,首句如為平收時,必須入韻,可押鄰韻。(編者按:如用新聲韻,則不再押鄰韻。

    因古韻部分得細,新韻已歸納為14韻,故不宜再押鄰韻。) 今人寫律詩,中華詩詞學會提倡用新聲新韻,也可用平水韻,允許雙軌制。但一首詩中不能混用。用新聲韻寫律詩,也必須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首句如為平聲收,亦應押平聲韻。有些詩友寫律詩,忽略這些要求,造成“出韻”現象。如有首《慶祝建黨85週年》的詩,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創立鞏固新政權,開放引資促發展。獨立自主辦航天,

    和諧創新永向前。”“權、天、前”是平聲,“展”是仄聲,出韻了。

    八忌,詩中詞語多處犯復,或犯題。

    梁章鉅《退庵隨筆》雲:“作近體詩前後復字須避”。詩要求詞語精煉而意豐,詩友們寫詩時往往忽略。如“遊蕩華街逛超市,追尋時尚不惜鈔。高檔商品來買俏,大把銀錢盡情銷。”“不惜鈔”與“大把銀錢盡情銷”意思重複。如:《甘肅行》:

    駝鈴陣陣走祁連,座座碉摟立漠間。

    舊日陽關沙場在。今朝烽燧已無煙。

    雄關遠望崑崙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難鎖住,春風已度玉門關。

    此詩立意不錯,但犯復多處,“陽關、雄關、玉門關”“立漠、大漠、流沙”等。 詩中犯題的亦常見,如詩題《登峨眉山》首句寫“峨眉峰聳入霄端”,詩題《月牙泉》,首句寫“鳴沙山下月牙泉”,詩題《紫雲遊》第三句寫“紫雲嶺上游”,

    詩題《晚耘軒內唱新歌》,末句寫“晚耘軒內唱新歌”。(編者按:所謂犯題宜注意。古人用首句或詩中句作題甚多,僅為有別於它詩,似與題意無關。)

    九忌,章法欠周。

    何謂章法?亦稱結構。律詩的結構,有兩方面含義:

    (1)外在結構,指詩之材料安排的規範,比如開頭、結尾,中間兩聯對仗。它按句式的規劃排列,屬於結構的外部要求。

    (2)內在結構,指感情的萌發、深化、結束,有人把它的進展過程,簡稱為起、承、轉、合。在創作中處理結構問題,就是如何把外部正規化和內在的感情發展結合起來,更好地表現主旨,起承轉合是詩歌抒情的進展過程(內部結構)常與律詩的外部結構一致,因此將章法簡括為“起承轉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為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合”這一模式,因為詩人創作時,抒情進展過程並不一定與外部結構一致。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主旨是寄託高潔情懷,抒發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聯,起,就題而起,寫出山居的季節、時間、特點。頷聯,承,緊承首聯寫山中秋季新雨後的夜景——清新、幽靜、明淨,景中有情,寄託了高潔情懷。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承上,依然寫景。但兩聯對仗有變化。

    其一,頷聯,是自然,靜景;頸聯側重寫人與自然的活動,是動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兩聯又互為補充,清泉、蒼松、翠竹、青蓮、明月,都是詩人高潔情懷的寫照。

    其二,音步有變化,頷聯是二、二、一式,頸聯是二、一、二式,形成節奏旋律美,沒有“截腰”之病,為尾聯的轉合作好鋪墊。尾聯,亦轉亦合。化《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發隱逸之情。

    由此可見,起承轉合是律詩創作時感情萌發、深化、結束的進展過程,與外部結構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詩友寫詩忽略了起承轉合,而是平鋪直敘,八句並列,沒有主次,缺少深入與結束。

    如《春歸》:

    清澈天空伴暖陽,春光明媚染家鄉。

    青松枝頂出新綠,垂柳周冠露淺黃。

    紫燕尋宅巢穴築,游魚破浪覓食香。

    草坪展體抬頭展,花卉伸腰笑臉揚。

    此詩寫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動有靜,用擬人法生動感人,但因八句並列,沒有深入、結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 8 # 桃之夭夭老牛

    律詩首先講平仄,這個大家都講了,不要囉嗦了。

    第二就是對仗,頷聯,頸聯必須對偶,對偶不必按古人講的那樣按類別對,只要按現代漢語的詞性和片語型別就行了。

    古人講的詞類比較複雜,分類很細。主要是名詞分類很多,把名詞分為下列小類:

    天文類,地理類,時令類,建築類,器物類,飲食類,衣飾類,植物類,動物類,人事類,人倫類,數目類,量詞類,顏色類,方位類,衣飾類,文化類,植物類,動物類,人事類,人倫類,數目類,量詞類,顏色類。

    現代漢語分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助詞。名詞的地名,人名還要對。

    句子結構要對,主要是主謂,動賓,偏正要對起來。

    還有借對,分兩種。一是借義,如杜甫《曲江》詩中寫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一詞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後者是數量詞,這裡用“尋常”來對數詞 “七十”,用的是它本來具有的數量方面的含義,而詩中用的卻是它副詞方面的意義。這就是“借義對”。

    二是借音對。如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借為“蒼”,表顏色,與“藍天”的“藍”對。

    第三是押韻,很多人主張用平水韻,認為有權威性,其實不然,與時俱進看,最好用中華新韻,因為現代漢語沒有入聲字,平水韻的入聲字,很多人不瞭解,要一個一個記,有的人還要查韻表,太麻煩了。中華新韻按漢語拼音押韻,與我們的語言習慣相通,不需要查韻書,應該推廣。有人江沒有權威性,也是問題,其實只要官方透過一下就行了。國家語言委應該有這個義務。

    第四是節奏,很多人不注意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就是相鄰的兩聯節奏要分開,舉例說五律的兩聯詩,上聯是2/2/1,,下聯就應該是2/1/2。反之也一樣。如王維《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七絕兩聯上聯是2/2/2/1,下聯是2/2/1/2。反之也一樣。如毛澤東《長征》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如果兩聯節奏一樣,讀起來就不舒服。

    其實寫律詩的都知道這些,主要講一下大家不太注意的,拋磚引玉,以求大方之家賜教。

  • 9 # 梧桐樹邊羽

    作律詩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

    這個問題不大好回答啊。因為律詩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體裁,如果不遵守就是出律,所以,格律詩的所有規則都不能犯。格律詩中對於律詩來說,除了平仄交替、相對、相粘、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之外,還需要中二聯(頷聯、頸聯)對仗,這些都是格律詩的大的規則,都是不能出問題的。

    不過即使完全遵守了以上規則,我們創作出來的律詩合乎格律,還是有些小的詩病是不能犯的,因為這些詩病雖然不會影響我們對格律詩的判斷劃分,卻會影響我們的吟誦感和詩意表達。

    也就是說,除了原則,還有很多影響我們成為好律詩的小的問題。也許這些問題才是題主想知道的。

    詩病包括失替、失對、失粘、落韻、孤平、三平尾、撞韻、踩腳、四平頭、上尾這些。

    這其中,失替、失對、失粘、落韻、孤平、三平尾都是絕對不能出現的,出現了就不是格律詩了,這在我的格律詩文章中都有講解,就不復述了。我們講講後面幾種不會造成出律,但是我們要注意儘量別犯的問題,因為會降低我們作品成為好詩的可能性。

    撞韻

    撞韻就是指格律詩的單數句用的仄聲韻和整首詩的韻腳只是平仄之分,發音是一樣的。

    如著名的王安石《泊船瓜州》便撞韻了: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第三句“岸”字和整首詩的十五刪部平聲韻腳撞韻了。雖然問題不大,但是我們寫詩的時候要儘量避免。

    正因為是小問題,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其實我們把這首詩反覆吟誦,應該體會得出來那種感覺。當然,這是絕句,不過對律詩來說,也是一樣的。

    踩腳

    踩腳是指第三句尾字用了平聲。因為第三句或者首句不押韻的首句尾字都應該是仄聲結尾,這些不押韻的字成為“白腳”,一旦白腳用了平聲字,就叫做“踩腳”。

    其實這種現象也可以歸到原則中去,一般格律詩出現踩腳,就是出律了。

    四平頭

    四平頭是指律詩中有四句或六句用詞意思重複,擠佔發揮空間,是律詩文法的不當,但是並非大忌,比如陸游的《雪中二首其二》:

    春晝雪如篩,清羸病起時。

    跡深驚虎過,煙絕閔僧飢。

    地凍萱芽短,林寒鳥哢遲。

    西窗斜日晚,呵手斂殘棋。

    其中頜聯、頸聯的起頭兩字“跡深”、“煙絕”、“地凍”、“林寒”就是“四平頭”。這個並非什麼不得了的毛病,只是在寫法上重複,變相地侷限了內容的豐富表達,所以“礙格”。

    “礙格”不是出律,有時候甚至感覺不出來。這是在文采、文法上的小問題。我們寫詩到了後期熟悉格律之後,自然要追求寫得更好,就要注意避開這種情況。

    上尾

    上尾又稱“鶴膝”,是指詩中單數句仄收都發“上”聲,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第三聲。這個問題不大,並不違背格律,只是念起來怪怪的,大家儘量避免就好了。比如:

    撥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闕。

    浪蹙飛船影,山掛垂輪月。

    “渚”和“影”都是上聲(第三聲),如果有一個換成入聲字或者去聲字(第四聲),就避開了這種問題。

    這些就是寫律詩在合律的情況下要注意的問題,一首格律詩未必沒有這些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更好。

  • 10 # 老街味道

    問題:作律詩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

    前言

    自齊梁以後,詩人們開始研究四聲八病,於是詩開始分古體、近體。近體詩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簡稱律詩,包括四句的近體詩絕句,八句的五律七律,八句以上的排律。也有少量的六句的”小律詩(絕句在唐朝也被稱為小律詩)“

    格律詩的規則中,比較嚴格的不算太多。不過有一些毛病必須要規避,否則就如同南北朝永明體詩人所說的:

    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鏡秘府論》一、格律詩與詞必須遵守的規則

    1、律詩

    平仄、對仗、押韻、黏連,是四個必須遵守的規則。

    這四個規則出了問題就是出律,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如果出律,輕則歸為下等(古人有出律而科舉中第的例子),重則落榜。

    學詩的人要注意:不懂格律的人,幾乎不可能做出格律詩 。恰巧符合格律四個規則這種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機率非常低。

    例如七律《遊太清宮》:

    風傳鐘鼓雨中收,雲【繞】三清十二樓。古【棧】漫行林作海,山(門)長對浪如丘。凌(霄)漢柏行邊臥,絳【雪】黃庭隱處幽。何【必】仙遊覓真訣,小棲不覺忘春秋。

    1)、對仗

    中間二聯要對仗:

    古棧漫行林作海,山門長對浪如丘。凌霄漢柏行邊臥,絳雪黃庭隱處幽。

    2)、黏連

    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要黏連:第2字平仄一樣。如上面用【】標註的字,都是仄聲,()都是平聲。

    3)、押韻

    押韻,本詩押【尤】韻,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鄰韻外,都要在一個韻部(唐韻中的鄰韻,平水韻中一個韻部)裡。

    4)、平仄

    必須使用律詩的要求的四種律句,包括變格和可以救拗的拗句。

    2、填詞

    唐宋人填詞,大多是依曲填詞,也有和周杰倫一樣同時作詞作曲。後來曲譜遺失了,漸漸改為依照詞譜填詞。

    例如:《閒中好》 單調十八字,四句兩平韻 。

    閒中好,塵務不縈心。○○● ○●●○△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 ○○○●△

    所有的詞,都是格律詞。千萬不要誤解字數對了就是填詞。

    今天的詞譜最早出自明朝張綖的《詩餘圖譜》三卷 ,後來經過幾次增刪改變,在清朝編撰出的《欽定詞譜》是最全的版本。但是並沒有涵蓋所以的唐宋詞,因此我們還是能找到不合譜的唐宋詞。

    二、不算巨病,但是應該注意的細節:

    1、句式結構避免單調

    這個問題有人稱為結構的合掌,不算大病,但是高手作詩都很注意避免。特別是五律七律中間二聯,要避免句式無變化。例如看杜甫《秋興八首》頷聯,2221: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頸聯兩句是2212: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2.仄收無變化

    這個也不算大病,但是同樣是需要注意的細節。白腳除了避免撞韻,還要注意上、去、入的變化, 例如王維的這首五律《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 :

    座客香貂滿,宮娃綺幔張。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積翠紗窗暗,飛泉繡戶涼。還將歌舞出,歸路莫愁長。

    注意仄收的四個字(白腳):滿,上聲;色,入聲;暗,去聲;出,入聲。這首詩王維用了上、去、入三聲。

    3、重韻

    古體詩的重韻並不少見,例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但是格律詩的重韻是絕對不允許的。

    4、重字

    格律詩避免重字,但是有意識的重字是允許的,如李白折腰七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杜甫的《曲江對酒》: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5、重意

    如李白的《贈孟浩然》就被人批評”重意“: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紅顏棄軒冕”與“迷花不事君”意義重複,都是不願出仕的意思。格律詩短小,用字用意應該像下圍棋,每一個子都講究效率。

    6、合掌

    合掌是另一種特殊的意義重複,專門指上下聯的意義重複。

    例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詩:

    “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道理仍然和上面一樣:每一個字都要講究效率,要避免重複。

    7、押韻

    除了重韻以外,還要注意

    a、新韻與古韻不要混用。

    b、撞韻:白腳與韻腳同韻母。這種不算大病,例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c、湊韻:為了押韻勉強湊合填上一個字,包括不協調的倒韻。

    d、啞韻:不響亮。

    e、同義韻:例如花、葩;憂、愁,不要在一首詩中使用。

    f、同音韻:同音韻也不算大病,但是要儘量避免連續使用。可以注意至少隔一個韻使用。例如韓翃七律《題仙遊觀》 :

    仙台下見五城樓,風物悽悽宿雨收。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閒小洞幽。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詩中押韻的秋、丘同音,因為沒有連續使用,所以覺察不出來。

    g、句內疊韻體

    王睿《炙轂子詩格》說的句內疊韻體,即句中連續兩個字同韻。

    “風吹榆莢葉,雨打木瓜花。”此詩“莢葉”、“瓜gua花hua”末句疊韻。

    關於兩句內的同韻字,在沈約八病中也有論述,即大韻、小韻,不過即使唐朝人也不以為然:““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彌佳,,不可移者,不須避之”。

    王睿這種句內疊韻體,也不算詩病。

    結束語

    其實古人關於詩的忌諱或者說詩病論述很多, 雖然很多古籍在歷次浩劫中大多已經被毀掉了,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些作品,例如白居易 《金針詩格 》、空海《文鏡秘府論》 等。

    格律詩是經過齊梁到初唐100多年的探索而成熟定型 ,並且作為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流傳下來,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很珍貴的非物質遺產。

    無論今人對於作詩怎麼看,古人這些研究探索以及成果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

  • 11 # 天淞子

    我作律詩的最深刻體會就是如何作好其中的對聯句子。我們來看一首杜甫的經典律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在他這首律詩裡,幾乎第一二句開始對聯了,渚清對風急,都是自然物,沙白對天高,鳥飛回對猿嘯哀,還是對的比較工整的。當然,最棒的是接下來的頸聯、頷聯兩聯:不盡對無邊、長江對落木、滾滾來對蕭蕭下,這裡我個人認為長江對落木似乎不夠工整,雖然古代的長江一詞可能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我印象中長江在古代是分段有各自的名稱的,比如江蘇段叫揚子江),但長江對落木,還是顯得有點不嚴整,但是前後就對的極其工整了;頷聯中,百年對萬里,多病對悲秋,獨登臺對常做客,這一聯感覺比上面頸聯對的更工整。但從全詩來欣賞的話,杜甫的這首律詩頸聯、頷聯都非常工整而精湛無比,意象、味道、內涵做到了高度融合,叫閱讀者在頭腦裡立刻就會想象出一個頗具情感的場景:詩人站在一處高臺上,看著長江滾滾浪濤,看著對岸林木蒼翠,感懷人生不易、艱難困苦中如何潦倒,而歷史似乎也如這長江之水、也如艱難人生。

    ——作律詩要注意哪些毛病不能犯?1、最重要的放在第一個說,即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四句兩兩對聯千萬不要疏忽了,如果自認為沒有把握寫好這些聯句,那麼我勸你寧願不寫律詩,寫好絕句也不錯的,要想表達更浩繁的意蘊,那麼幹脆學習填詞;2、對自己如果要求嚴格的話,那麼我勸你起碼先去搞來一些聲韻表,什麼平水韻、中華新韻等等,然後起碼在二、四、六、八四句的結尾四個嚴格要求押韻的字,去對照檢視聲韻表,當然,你如果已經將平水韻、中華新韻甚至更古老的聲韻表倒背如流了,那當我沒說,我的意思是,嚴格的格律詩,其押韻字的平仄聲調是必須符合聲韻表的,因為今天的某些字的平仄和古代還是有點差別的。而且,填詞作詩經常翻閱聲韻表,還有一大好處是,你更容易找到所需要之聲調的字,不需要憑空搜腸刮肚了。3、不是自謙,我在寫作古典格律詩詞方面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對格律詩詞的寫作方面一些實操理論還不夠精熟,對那些字可平可仄有時候老搞不明白,會死扣聲調,結果搜腸刮肚弄出來的字,不是不夠精湛,就是出律,所以多學習,不要淺嘗輒止,如果你真的準備全力以赴玩好古典格律詩詞的話。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僅僅是半吊子的玩玩,那當我沒說,隨便寫寫無所謂啦。

  • 12 # 泰山三孔

    只要注意到律詩與絕句的區別就能在作律詩與絕句不會犯不必要的毛病,才不會鬧出笑話。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是:律詩是每首有八句的格律詩,絕句是每首有四句的格律詩。

    律詩和絕句的概念

    1、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型別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例: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孤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2、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各家對其解釋並不一致,有人以為"擷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例:李端《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1、起源不同。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成型於唐朝初年,因其格律嚴密而得名;絕句起源於漢朝及魏晉南北朝歌謠。

    2、句子數字不同。絕句一般是四句,五言絕句是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是二十八個字;而律詩一般為八句,五言律詩一共四十個字,七言律詩一共是五十六個字。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則稱排律或長律。

    3、押韻不同。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絕句只需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的散熱不好的話,會對電腦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