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薦說
-
2 # 杏媽育兒
很多家長都發現,孩子在學習乃至生活的各種小事中,常常愛和家長講條件,而一旦家長不同意,就容易和家長鬧脾氣。對於這種問題,家長必須重視起來,及早解決。
一、家長要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
是不是自己為了讓孩子做一件事情、完成一種任務、達到一個目的,就給孩子提出一個,交換條件,比如“好好彈琴、做作業,就獎勵5元錢”等。如此,反反覆覆,時間一長孩子也就逐漸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他們要達到一定目的的時候,也會對家長提出“交換條件”。而家長對孩子的每一次妥協或滿足,都會強化孩子的“條件意識”。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讓孩子在“無條件”狀態下去學習、做事。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於這種狀態,該幹什麼幹什麼,而不是附加條件。
二、家長要講明道理,激發內在動機。
有的家長不好好思考孩子學習、練琴、做事的意義和道理。總覺得給點小的“刺激”便會引起孩子的反應,這可能會暫時起作用,但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因為心理學上有個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的問題,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實在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交換條件和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造成了不給條件、不滿足自己,就不做的局面。於是家長讓他們學習、練琴、做事,他就要向家長提條件,造成了家長的被動局面。
三、少物質刺激,多精神獎勵。
孩子小的時候,有時給予適當的物質刺激,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的不斷增長,精神世界的豐富,家長在精神上的鼓勵可能就顯得更為重要。
孩子講條件,基本上是物質條件,若不斷滿足,長時間會不斷刺激他的物質慾望,專注於“物質享受”而不是學習。更有甚者,物質慾望膨脹,導致違法犯罪。因此,要多倡導精神鼓勵,如擁抱、撫摸、口頭誇獎等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這種妥協與物質換來的妥協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為擁抱傳達的資訊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
3 # 多多媽媽
孩子的行為80%都是學習身邊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當孩子養成一種講條件的習慣的時候,你可以採取以下幾種辦法:1、強制要求,不留餘地。2、先完成,才能講條件。將講條件作為一種鼓勵和引導。
-
4 # 傑才育兒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明確地制定出一些孩子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則,要讓孩子嚴格地執行,當然這些並不是越多越好,多的話只能給孩子帶來壓力。家長不要為小事和孩子糾纏,不如一天要不要刷兩次牙等。家長要更注重對寶寶精神方面的鼓勵,很多家長都只注重物質上的鼓勵,孩子往往也看重物質上的需要,因此家長可以換個方式,比如多擁抱孩子、誇獎孩子等等。
-
5 # 孩子王育兒顧問
你突然發現孩子很愛和你講條件了?張口閉口都是:
“你不給我吃冰淇淋,我就不寫作業!”“你不給我看電視,我就不吃飯!”“你不帶我出去玩,我就在地上打滾!”……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首先,要把獎勵和他的行為剝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當自己忙於其他事情,或者“偷懶”不想多費精力管教孩子時,就喜歡用這種直接的方式。
粑粑麻麻可以想一想,寶寶愛講條件的行為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其實很多粑粑麻麻都有這樣的習慣,為了讓孩子好好聽話,會用獎勵的方式來管教他。
比如:
“你乖乖寫作業,麻麻明天給你買冰淇淋!”“你乖乖吃飯,麻麻一會兒就給你看動畫片!”“你別鬧藤趕快去睡覺,明天麻麻就帶你出去玩!”……發展到最後,孩子會認為自己一切的懂事行為都是可以拿到好處的,所以他開始“講條件”,讓粑粑麻麻為自己的懂事行為買單。
獎勵一種鼓舞和激勵,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孩子重塑信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如果濫用獎勵,尤其是物質獎勵反而會削弱對孩子的管教威信力。
不要陷入孩子設下的獎勵陷阱其實很多孩子一開始“講條件”的行為只是試探性的,他也不確定粑粑麻麻一定會同意,只是找點籌碼試探一下粑粑麻麻。
在這個時候,有的“傻”粑粑“傻”麻麻就中招啦!他們走進孩子設下的“陷阱”,被孩子的“條件”牽著鼻子走,並且開始和孩子討價還價。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越是容易妥協、沒有原則、容易讓步的父母,越容易培養出愛“講條件”的孩子。
其實,很多時候“獎勵“這個機制,會有個隱藏”好處”:讓我們看起來是好的父母。我們給孩子買東西就是好的父母,實際上這個過程是在逃避真正面對孩子。
-
6 # 美可親子
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會講條件的,去觀察小寶寶們,您會發現,他們的能量是非常流動的,餓了就哭,開心就笑,“媽媽,我要你陪我”“媽媽,我要吃糖果”“媽媽,我不喜歡吃飯”.......
如果不是外在環境的影響,孩子會非常一致性的表達自己的需要的,可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慢慢的變得開始拐彎抹角,講條件了呢?是誰給了孩子這樣的示範呢?
我想不用我多說,您可能能看到在家裡或許也有一個很愛講條件的養育者吧。總要孩子滿足我們條件的時候,才給孩子他所需要的東西,“你不要亂跑,這樣媽媽就給你買好吃的”“你把好吃的分享給妹妹吃,那媽媽也會分享好吃的給你吃”......
在那個當下,用這樣的方法對付孩子,確實簡單粗暴,快速有效,可是我們會發現,孩子很快就會把這樣的方法用到我們身上。到那時,可能我們又會有其他的煩惱了。
身為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的確會遇到很多挑戰,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我們要先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願意滿足孩子,如果願意,直截了當的答應他,不要等孩子哭了,搞不定了才答應,或者給孩子講條件才答應;如果我們不願意,直接告訴他不可以,然後傾聽他的情緒,每一個當下都和自己連線,真實的表達自己,這樣孩子也會學到真實的表達,無條件的愛。
-
7 # 皮皮羊
“我吃完這碗飯,你就給我買個冰淇淋!”
“給我買玩具,我去幼兒園的時候就不哭!”
“你晚上不帶我出去玩,我就不吃飯!”
不知何時,孩子開始跟你談條件了,而且知道你心疼她,能拿著你的軟肋,威脅你,你雖然難受,但是不得不忍著。一起來看看原因!
要問孩子為什麼會講條件,就得回憶你是不是說過這樣的話了:如果你乖乖把作業寫完,週末就讓你出去玩呢;如果你吃完飯,就可以看動畫片......
其實所謂的學會談條件,不過是父母表現出來的,孩子才跟著學的,因為父母的行為是最容易 模仿的。總是跟孩子談條件的父母,孩子很難做到不會談條件。
如果孩子第一次提出的條件得到滿足以後,以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條件要談。
那麼如何拒絕孩子“談條件”,守住底線。▲ 當孩子和你講條件的時候,你需要快速地停止對話,不要被孩子繞進去,不要妥協,也不要給他解釋。
這種方式雖然有些粗魯,但孩子們通常會去做他們被要求的事。
家長們該注意的:1.提前給孩子決定的機會
告訴孩子有兩件事情需要去做,先做哪一件事情由他決定,怎麼做由他決定,然後對孩子的結果進行指導,告訴他結果不盡人意的原因是什麼。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決定,學會獨立,避免了討價還價的環節。
2.父母以身作則,不和孩子講條件
不要再說那些如果你...,就...。這些話了。如果孩子跟你說媽媽我想要先看電視,再吃飯。你就可以跟孩子說:吃飯是你自己的事情,只是現在是吃飯吃飯的時間,不吃飯的的話一會飯菜涼了,而且沒有人會等著你吃飯,如果你還是想要先看電視的話,就看吧!這樣子孩子一半都會乖乖的吃飯,也不會無理的談價還價。
3.別孩子一哭就心軟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無理取鬧,但是千萬要忍住。因為一次的妥協會帶來千萬次的妥協。
4.家長態度要一致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個是行不通的,所謂的嚴慈相濟是指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放鬆的時候放鬆,而不是媽媽嚴厲,爸爸放鬆!
-
8 # 貓咪美食計劃
我今年20歲,近兩年才剛剛知道我可以對自己的事情做出選擇併為之負責。。如果我的家人能早點告訴我,我會很感謝他們的。我可以懶得吃早餐,但是上午頭暈也要自己撐著。我可以逃課不寫作業,課程沒分數也是我自己要承擔的後果。
希望您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的人格,而不是受控於別人的玩偶。
回覆列表
其實不用想去怎麼應對;孩子跟大人講條件其實是可以透過疏導的方式化解的;比如孩子說掃了地就給5元零花錢;你可以拿外面掃地阿姨的價格跟他商量,讓他透過對比更好的認識自己的價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