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濟
-
2 # 山東梆韻魯西南
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話說是秦姓文人與同僚朋友遊玩西湖,來到岳飛墳前瞻仰,因姓秦又與秦檜同族遭到同僚朋友的戲問,於是秦文人以大氣的胸懷書寫吟誦了這幅名垂千古的詩句。說這些也無非想證明秦檜的同族看到秦檜的跪像而感到秦姓出此大奸而感到憤恨和羞恥。而同時期的侵略者金國的元帥金兀朮雖然也是英雄豪傑,若不是領兵侵略宋朝,殺戮百姓,致使生靈塗炭,也是一位流芳百世的將軍。在他的國家裡對金兀朮人們是尊重的,敬仰的,是金國的勇士,也受到後人的崇拜和敬仰。可是,在歷史上,他是作為反面的人物形象刻在了老百姓的心中。由於岳飛的冤屈也是因金兀朮的緣故而受到加害,更是老百姓痛恨的人物。在中原的書籍,字畫,戲曲,詩詞裡金兀朮是地地道道的反面人物被人們罵不絕口。而金兀朮的後人們看到或聽到這些是不痛快的,心裡是有煩感的。不能消失和滅絕的歷史實是也只有躲避和忌諱而不與人爭和辯別,來消除人們更大的對家族後人的誤會。所以,金兀朮的後人忌談岳飛的同時而無意的羞辱先人金兀朮。
-
3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小日本的“軍史”中提到臺兒莊,傷亡僅一百餘人,提到平型關,損失僅十餘人,提到第三次長沙會戰,僅傷亡兩三百人。。。。。。歌頌岳飛,不是考證他打勝戰的多少次,而是他精忠報國的精神!公知,噴子,漢奸,敵特,吃飼料的,安定醫院跑出來的,才會詆譭這種精神和不餘遺力地黑嶽!
-
4 # 有好奇心的老頑童
若趙構像劉邦一樣,自己正面拖住金主力,後方中原四處遊擊金,另幾路襲擾金,嶽軍專攻金兀朮。如劉邦韓信攻項羽故事。何愁大事不成?膽嚇破了,外懼內防,自保已不易了。
-
5 # 老夫子398
目前為止瞭解的歷史是 岳飛部隊真沒打過啥勝仗 老是怯戰 類似“遊而不擊”那種……畢竟鄉勇比不了正規軍有組織紀律性
-
6 # 歷史觀察1
首先,質疑下《金史》,一般來說屬於自己的史官,肯定記載的東西是所謂的“片面性”的,有時候會不自覺的美化屬於自己國家的人,而且在那個年代,大都是極力的抹黑敵對勢力來抬高自己的,甚至到了現在也是如此,我們簡簡單單的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了:秦始皇為何被罵了幾千年?隋煬帝真的那麼菜嗎?
然後,我們來看看這裡面的“無一勝績”,這裡面真的有待商榷,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就是因為這八次都失敗了,才提及的呢?其他八十次,八百次都是勝呢?當然,問題後面的忌憚也說明了問題,我們用很普通人的思路來看:一個失敗的人,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人,他憑什麼被一個強大的對手忌憚呢?這樣真的說不過去了…
最後,我們在再來看看“後人”,這裡面的“後人”現在我們都可以說得上“相親相愛一家人”了,只是千年之前的些許“齷齪”,早就應該一笑泯恩仇的,但是也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某種規矩,也就造成了“不願提及”的主要因素了,正如之前有說過秦檜的後代不願意提及秦檜一樣,金兀朮的後代也許達不到或者說上升到這種情況,但是在後代的心裡也許在某些特定時候也會轉化為一個尖銳的利刺。
-
7 # 海上之狐
這個 從邏輯上直接就能推翻,八次都沒勝蹟,那麼宋金之間的戰線是怎麼從淮河附近推進到了朱仙鎮,離開封很近的地方?
-
8 # 豐和智上
歷史上的金人對岳飛敬重,今人為何用所謂否認岳飛來獻媚“金人”,此是秦檜轉世給自己抹去漢奸名頭的手法吧。沒有了岳飛的民族英雄存在,秦檜就不用跪了,也不用享受唾罵了
-
9 # 老牛耕地不限累
《金史》是為金朝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讓它寫啥就寫啥,不值得作為真實歷史可信,而金兀朮的後人因為被岳飛打怕了,所以才忌諱談起岳飛。
-
10 # 阿先333888
《金史》是為金歌功頌德的作品,當然要人為的杜撰歷史,貶低對手岳飛。事實上,岳飛作為抗金英雄,多次大敗金國。所以,岳飛是南宋的英雄,卻是金國的恥辱。金國後人,如果提及岳飛會顏面無存。
-
11 # 林濤海嘨
“廿四史”皆為後朝編纂!
“金史”也不是“金華人”自己編修,怎麼為自己吹噓呢???
真有腦子進水的人???
回覆列表
甘肅有一完顏村,住著金兀朮的後人,至今避談岳飛。
一家戲團下鄉演出,唱的是《朱仙鎮》,嶽武穆大勝金兵。臺下觀眾卻不想聽了,在一群年長的老人帶領下,一群村民上臺把戲團班子給趕了下去。
清朝史學家趙翼曾指出:兩國交兵,國史所載,大抵各誇勝而諱敗。
只記載己方的勝利,誇大戰國,甚至扭曲事實,這是常有的事。
韓世忠痛擊金兀朮的黃天蕩大戰,放在《金史》裡,就變成了“(被金兀朮)追北七十里”,“世忠僅能自免”。背城大破柺子馬的劉錡更慘,翻遍整個《金史》,這一仗根本找不到。不好扭曲,那就不記載了,總要給自己留面子。
岳飛的每次出場,常見各種敗仗。比如“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王伯龍)軍渡採石,擊敗岳飛”,“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岳飛)”,另外還有阿魯樸等人痛擊岳飛,岳飛率十萬大軍攻城不力退去之類的記載。總之,不是岳飛被打退,就是岳飛打敗仗。
“王伯龍擊敗岳飛”那次,岳飛還是杜充麾下的一員偏將,對照《宋史》記載就知道,是被昏聵主帥杜充帶累著退兵。但是就變成了岳飛輸了。
與金軍交手的所謂的“岳飛”,大多都是打著岳家軍戰旗的北方義軍。這些仗都被算在了岳飛頭上。
“宗秀擊敗岳飛”那次,與之交手的並非岳飛,而是張俊楊沂中等人,卻被《金史》強行給岳飛安排上了。
但是即使這樣記載,金人對岳飛還是很敬重。金國寫給吳曦的勸降信裡,除了大讚吳曦祖上的護國功業外,更筆鋒一轉說起了岳飛:“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你的功勞和威名有岳飛高嗎?岳飛都落得那樣的下場,你還效忠大宋幹啥?
《金史》卷82《僕散渾坦傳》記載:“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據,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這只是一場小遭遇戰,但是金軍將領僕散渾坦率領六十個金國騎兵繞到宋軍後方偵察,來到了鄢陵,也就是到了宋軍的後方。鄢陵位於潁昌東北,在東京開封府和朱仙鎮之南,金軍的偵察兵繞過宋金兩軍對陣的前線,來到位於朱仙鎮以南的鄢陵刺探敵情,金軍偵察兵到達朱仙鎮之南的鄢陵已經被金人視為“深入”宋軍腹地。這條史料足以證明岳家軍已經越過潁昌和鄢陵,向北挺進到朱仙鎮了,並與金軍在那裡對陣。這也就有力地印證了岳飛朱仙鎮之戰的存在。
岳飛的戰績自有公論,在記載上,因為立場不同,記載內容自然有不同,但是透過各種史料的對比,金人雖然想削弱岳飛戰績,但是卻仍然敬重岳飛,這已經說明了岳飛的戰績。而金兀朮的後人仍然不願意提起這事,畢竟是自己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