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都肉多多
-
2 # 在路上東南西北
寶寶一般在2歲前由於生長髮育較快,進食不夠全面,戶外活動較少,大部分都需要補充鈣。但寶寶2多後,能夠好好
吃飯
,飲食基本可以同大人相同,營養均衡,就沒必要補充微量元素,飯菜中的營養足夠寶寶身體的需要了。過多的補充微量元素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造成寶寶早熟,副作用很大,所以只要寶寶不缺鈣的話,不建議要給孩子補充什麼鈣鋅的。建議為寶寶做些可口又有營養的飯菜,讓寶寶保持旺盛的食慾,早晚喝杯牛奶,白天多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上午、下午曬半小時左右太陽,比吃鈣片有用。 -
3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我國兒保規定,孩子從出生15天到2歲,都需要補充維生素D。2歲後,看孩子情況再諮詢醫生,需不需要繼續補。如果寶寶偏食、夜驚,身高偏矮,還是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缺鈣。給孩子補維生素D是個長遠的事,當他們五六歲開始出現生長痛、學齡期和青春前期骨礦積累的時候,如果發現孩子生長緩慢、體重低,或者相反,長得速度特別快,都可能是缺鈣和維生素D的徵兆,應帶孩子去查骨密度,決定是否需要補。
最近,浙醫兒院兒童保健科新開設了兒童體檢套餐,一個寒假下來,總共為30多位孩子完成了體檢。兒童保健科主任邵潔發現,參加體檢的孩子中,大部分血液中20-羥維生素D水平比較低,通俗地講,就是體內維生素D缺乏。缺乏維生素D會引發兒童佝僂病和骨質疏鬆症,也會影響成年後的骨骼健康。邵潔主任說,目前普遍推薦兩週歲以下的孩子補充維生素D,但從目前的檢查結果來看,即便超過兩週歲,很多孩子依然需要補充維生素D。
超七成新生兒維生素D缺乏
發現如此高比例的維生素D缺乏,邵潔主任並沒有感到意外。她說,浙江省曾經對500多名孕婦進行維生素D水平的測定,發現夏秋季水平最高,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比較充足。不過,即便這個季節的維生素D水平最高,仍有64%的孕母和75%的新生兒維生素D水平低於推薦標準(50nmol/L)。至於光照相對不足的冬春季節,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就更低了。
眾所周知,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的吸收,如果缺乏維生素D,可能患上骨質疏鬆症和兒童佝僂病。邵潔主任介紹,維生素D和人體的骨礦化和骨健康密切相關,一般青少年期是形成人體一生峰值骨量的關鍵期,約99%的峰值骨量在18歲前獲得,以計算機模擬人體骨骼變化,每增加10%峰值骨量,可使骨質疏鬆發病延緩13年。所以,為了預防老年性骨質疏鬆,辦法之一就是從小做好骨礦化儲備。如果在青少年時期沒有足夠的骨量儲存,年老後就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骨折。
維生素D對人體的作用還遠不止這些。近些年的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還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脂肪肝、類風溼性關節炎、口腔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常見慢性病有關。據悉,維生素D缺乏還被認為和哮喘的發病有關,為什麼冬春季節呼吸道疾病容易高發,就與這段時間的日照比較少有關係。另外,補充維生素D還能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生率。
每年查一次20-羥維生素D水平
杭州的劉女士家有個32個月大的寶寶,從出生開始,她就堅持每天給寶寶服用500IU維生素D。寶寶兩週歲時,她帶孩子去社群體檢,社群醫生告訴她,現在開始可以不用再吃維生素D了。
但從目前的孩子體檢資料來看,邵潔主任認為,即便超過兩週歲,大部分仍然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
首先,我們很難從日常的食譜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日常食物如穀類、蔬菜、薯類、豆製品、肉類等幾乎不含維生素D。蛋黃、動物內臟和某些海魚肉類能提供少量的維生素D。只有海魚的肝臟,特別是其中的脂肪(魚肝油)能提供大量的維生素D,但因為他們不是我們的日常食物,平常能吃到的機會也不多。
維生素D的另外一個來源是透過曬太陽獲得。但維生素D的產生還與日照的波長有關,波長為296-310nm的紫外線才能使面板產生內源性維生素D,就是說,只有中午時分的陽光才能起到這個作用。邵潔主任說,另外,它還與日照時間和面板暴露面積有關,如果冬天裹上厚厚的冬裝,面板暴露面積過少,就曬不到什麼太陽了。現在霧霾天多,不能出去活動,透過曬太陽來獲得維生素D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很多兒童和成人都存在體內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她透露,自己就有每天補充800-1000IU維生素D的習慣。邵潔主任建議,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每年帶孩子做一次檢查,透過檢查20-羥維生素D水平和骨礦化密度等來了解孩子的骨骼健康,根據情況適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