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肉小娘子
-
2 # 思穆翰麥
心,充滿靈魂的精神追求探索,幾乎都是非物質存在,所以,心總是輕靈 輕鬆的。
心,充滿了錢財房子車子物質享受,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心總是感到累。 累贅太多了,如何不累?
而因為物慾導致了心境難平,於是 煩躁 浮躁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來了……
-
3 # 布穀公社
現代人浮躁的心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有著重要的關聯。
而靜下心來欣賞帶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品,去尋找靈魂上的感悟與共鳴,是需要境界的:適當的信仰,安逸或富足的生活。
顯然,題目中所指的現在的人們內心的浮躁,應該特指當前中國的社會狀態。
當下中國的社會也的確如此:在高昂的房價下面,是太多的人面臨著房貸,車貸,贍養老人,子女教育,醫療保障,還有失業的恐慌等等諸多的現實問題。
而年輕一代人,正在收集六個錢包為了供一套房子,娶一個老婆的悲催人生道路上,哪裡還有閒情逸致?
藝術只負責精神層面那些太過高階的東西,而物質才是現實基礎。
現在,我們的現實基礎面臨著種種的挑戰,哪裡還能靜心去傾聽來自靈魂的聲音呢?
高福利的歐美國家與我們不一樣的是,他們還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全家人去聽一場音樂會的習慣,全家人週末去看一場棒球的習慣,等等。
這樣的習慣養成,不是一天形成的。
有句話說的很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這裡有兩個意思:一是羅馬的城邦不是一天建成的;二是羅馬的思想、智慧和人類對社會的某些共識,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建一堆城市很容易,讓一堆人建立一個共識很難。
換句話就是說,在對藝術品的鑑賞和品味,感悟和共鳴這個層面,歐美人天然地比我們有著更多先天的優勢。
歐洲社會從文藝復興開始,就崇尚藝術的人文精神,倡導人性的解放。
到了18世紀之後,歐洲的藝術作品更是走向民間和更接地氣,用一句話來來形容就是:歐洲的藝術,更像是民主的藝術。
而只有民主化的藝術,民眾才有了對藝術的信仰,才有了真正參與分享的熱情,才能夠擁有足夠正確的態度去感悟和體會,完成藝術與靈魂的碰撞與對話。
-
4 # by創可貼
現在人們內心是不是很浮躁,不願靜下心來欣賞有關靈魂的感觸與共鳴呢?
這樣吧!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真正和藝術對搭的是什麼。沒錯啦!就是錢。錢是對奢侈品消費最好的解釋。就大家眾所周知,那一藝術品不是需要錢所來推廣和燃燒的。但這是消遣,是精神上生活的供給。
周而復之,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冥想的人和忙碌沒有時間的人的區別。其實,沒有任何人的時間是足夠充裕的。但或許上天就是公平的,因為我們時間想當。我們除開了每天的上班時間,還能去折鵬我們剩餘的時間。
相信大家也會轉變想法觀念去看,未必是現代人太過浮躁,反而之是,浮躁這個字眼跟經濟推法一樣,沒有任何的絕對。所以包括浮躁在內,浮躁的字面上理解成分也會出現變化。就像宇宙文明,我們每個時代對美的定義也因為地域和人文發展而變得不一樣。
或許就是時代的趨勢變化吧!總之,人們總要進步,就像人層,總需要分配任務。所以,人放在正確的位置總該是物盡其用,用處最大。其實最好。浮躁就像早期的搖滾,早期的搖滾是紳士音樂嚴肅的,但繁衍到最後面不是以嗨爆全場目的嘛!
-
5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我們很浮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都在追求進步:知識的長進、財富的增長、職位的提升,而很少關注心靈的富足和成長,也就是陽明先生說的:貴目賤心。
成為和進步,是很容易看到效果的,這又反過來對追求增長形成正面激勵,最終的結果是:越來越追求增長,越來越忽略心靈。
忽略心靈,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有關靈魂的感悟和共鳴越來越少。心都靜不下來,何從談感悟和共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就好像修房子,樓層一直在增加,地基慢慢被腐蝕被抽空,浮躁於是產生。
好在解決辦法也是現成的,比如:
最根本的,回到內心,關心內心。
其次,選一本經典,逐字逐句,用笨辦法,多讀幾遍。
-
6 # 佛醫淨和
商業社會中人們的浮躁源於內心的攀緣與得失計較,不妨向鄭板橋學習“糊塗”!“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糊塗更難!”“難得糊塗”體現了鄭板橋一生為人處世的宗旨。
人不妨活的灑脫些,自在些。不必對所有的事情斤斤計較。凡事知上下,知輕重,知緩急,而不要自尋煩惱。在生活中,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們大可不必非黑即白地苛求他人,也不要以此來困擾自己,許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不妨在”糊塗“的視角里讓別人輕鬆,也讓自己的心輕鬆些。
-
7 # 半山居士
一般來說,普通人是感悟不到靈魂的存在的,最多是體會到安靜帶來的舒適和放鬆,即使這樣,很多人都做不到安靜下來,要體會到靈魂的存在,現代人稱之為本體意識或者超意識的存在,需要長期修行,在極度安靜的情況下可以逐漸體會到,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說的就是這種存在,進一步的修行,就可以欣賞到有關與靈魂的感悟與共鳴。
-
8 # 37度永恆的溫度
中國入世後,經濟唱主角,在這個物質的發達,文化的匱乏的時代,現代人知道自己該關心什麼,他們不再再受文人的指導。浮躁、無聊充斥著內心,靈魂無處安放讓人們茫然、迷失自我。思想匱乏源於文化的缺失,頭腦空虛源於思想的不端正。
現代人心靈安放之處只能是信仰。
回覆列表
因為我們還活著,我們就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特殊的存在,以為我們處在歷史上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殊不知其實我們的祖先也曾這麼想過,我們的子孫也會這麼想。
所以,並不是現在的人們內心很浮躁,而是每個時代的人們內心都很浮躁,只是由於時代發展不同,人們浮躁的點和表現都有所不同而已。
有人說現在的人都是以利益為首要目的,一切都向錢看,請問哪朝哪代不是這樣?因為這是人們生存下去甚至滿足慾望的必要條件啊。
至於靜下心來欣賞有關靈魂的感悟和共鳴,這件事並非很難,實際上人人都在做。什麼是靈魂的感悟和共鳴?無非就是兩點:宗教和藝術。
世界上最強調靈魂的感悟和共鳴的,最甚者當屬宗教。為啥這麼說,咱們放眼看古往今來的的宗教,哪一個不是為了求得靈魂的感悟和共鳴而創立的?
佛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於是,人們只能向內求,向靈魂深處求。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於是,人們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唯有靈魂的契合方為真正的契合。
至於其他宗教,其目的仍舊也是為了追求靈魂的感悟和共鳴。而如今,光是三大宗教的覆蓋人群就已然甚廣,更別說還有各類小眾宗教的存在。要說人們不願靜下心來欣賞有關靈魂的感悟和共鳴,這真的是比竇娥還冤!
再者,藝術、文學透過長足的發展,到了我們這一代已經不是小眾人的狂歡,普通人也可以學習樂器,普通人也可以進博物館、美術館,各種園藝不止出現在植物園、公園的花島中,就連城市道路兩旁也有被精心裝扮的四季花卉,這些仍舊充滿了藝術視角和藝術魅力。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一個藝術創作。
什麼是藝術?它不僅是一種技藝,一種技術,它是把技藝和人的審美、靈魂進行深度糅合,然後透過靈魂的共振尋找志同道合者和相互吸引者。
前段時間我老公痴迷於一個娛樂節目叫《蒙面舞王》,我老公是一個不會唱歌、不會跳舞的人,他學歷不高,目前做著一份十分平常的車間工作,他每天上下班,生活也比較單調。但是,自從迷上《蒙面舞王》後,他每天下班最重要的事就是看節目,看舞蹈,有時候還會自己學人家跳舞的動作。
一個大老粗活到三十多突然想學跳舞,這件事怎麼說來怎麼搞笑,但是這又怎麼樣?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啊,它讓我老公透過節目裡舞者的舞蹈得到了靈魂上的有關舞蹈藝術共鳴。這就是藝術的魅力,這就是靈魂的感悟和共鳴啊!
我知道題主所說的靈魂的感悟和共鳴有點類似曲高和寡之類的清流表現,這樣的東西確實很少,因為人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生活,要儲存生存資料,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我們的靈魂孤獨無依,相反地,正因為我們如此努力的活著,我們才有機會接受更多靈魂的感悟和共鳴,我們才能如此多姿多彩。
舞蹈也好、唱歌也好、樂器也好、繪畫也好、文學也好、園藝也好,甚至建築、設計,它們可以是生存手段,也可以成為靈魂的感悟和共鳴的渠道。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誰說這不也是一種靈魂的感悟和共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