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李論

    不是,李善長被處死的時候,劉伯溫早就死了。李善長是被朱元璋以胡惟庸造反而知情不報的罪名處死的,也與其居功自偉的作風有一定的關係。

    胡惟庸造反被殺,雖然李善長曾經推薦過胡惟庸,但李善長此次並未受到牽連;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黨羽,但朱元璋免其死罪,李善長也沒有感恩戴德,朱元璋心生怨恨。

    但後來李善長為其親戚丁斌求情赦免,朱元璋大怒,依然將丁斌治罪,而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丁斌供出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跟胡惟庸有過來往,朱元璋將李存義逮捕審訊。李存義的供詞中說到胡惟庸曾經有意拉攏過李善長。再加上其它政敵的爭相揭發,李善長知情不報的罪名成立,最終被朱元璋處死。

  • 2 # 陌上花開萱妞

    應該不是。朱元璋要做掉李善長,應該說是由來已久,雖一直隱而不發,甚至經常恩賞重用,但他啟用對抗李善長的汪廣洋、楊憲,以及他在一段時間內靜待李善長舉薦的胡惟庸繼續專權,未必不是要坐實李善長不可饒恕、不予人口實的罪行。李善長之死,也是富貴至極而忘乎所以。《明史·李善長傳》說:“剖符開國,列爵上公,乃至富極貴溢,於衰暮之年自取覆滅。”

    朱元璋屠殺胡惟庸尤其是李善長,以及幫自己打天下的悍將們,也是為了後繼之君坐穩朱明江山考慮。

  • 3 # 鐵馬冰河wu

    李善長是明朝頭號開國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曾讚譽他“論功當屬第一”, 堪稱輔佐自己建功立業的“蕭何”。

    想當初,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為將 。他率部攻打和州時,定遠人李善長來投奔他。他對善於謀略、智慮深遠的李善長早有耳聞,便虛心請教道:“李先生,方今天下大亂,兵燹遍地,如何才能開萬世太平呢” ?

    李善長答:“秦末時也是天下大亂。亭長(主管鄉村治安的小官)出身的劉邦氣量大,能容人,加上他志向遠大,又從不濫殺無辜,所以麾下能人越聚越多,很快就掃平群雄,統一天下。將軍若能效仿漢高祖之為人行事,肯定能成就曠世偉業”。

    一席話讓朱元璋茅塞頓開 。 他認為李善長很有見地,便將他留在身邊做高參,凡事都按他的指點去認真做。從此,朱元璋對李善長很是倚重,他自比漢高祖得到了足智多謀、善運籌帷幄的蕭何。

    明朝建立後,居功至偉的李善長被朱元璋封為韓國公。論功行賞、封侯賜爵時,明太祖朱元璋又賜給李丹書鐵券兩道,可犯重罪數次而不死 。相當於拿到了兩道免死金牌。可是宰相胡惟庸謀反一案已定性並且懲處了十年後,又被朱皇帝給翻了出來,後追查到宋濂與李善長身上。一代名士、大儒宋濂被流放充軍死於半道上。早已退休在家的李善長也未能倖免 。負責此案的錦衣衛說他與胡惟庸關係甚好,來往密切,對胡陰欲謀反知情不報,罪同謀反。隨後,年過72歲的他和全家70多口男女老幼被翻臉無情的朱元璋屠戮殆盡。

    位居“勳臣第一”的李善長,手握兩道免死鐵券,在刻薄寡恩、為子孫辣手削棘的朱皇帝舉起的屠刀下,亦難逃一死。 早在朱元璋做皇帝三年後,料事如神的劉伯溫就已經掛冠而去,此時已死去多時了。劉伯溫曾經彈劾過擅權枉法的胡惟庸,但從未非難過謙恭仁厚的李善長。

    插圖源自網路

  • 4 # 粒米未進

    李善長不是受到劉基的彈劾而被朱元璋處死的。因為功高震主而被誅殺的功臣,是李善長人性對權力的追逐觸動了統治者的底線,如此的貪婪,最終被貪婪吞噬。李善長從一開始就處在權力核心的位置。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信任,是仕途坦蕩的保證,卻也是掘墓危險的開始。在長期的官場生涯中,李善長形成了自己的淮西官僚集團。朱元璋生怕一絲權力被竊走。面對李善長一樣的老臣,朱元璋心中是複雜的。這些老臣確實好用,為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們功高震主,是最有可能威脅皇家統治的人。

    李善長以患病為由向朱元璋遞交了辭職報告。但又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讓異常敏感的朱元璋聯想到謀逆二字,朱元璋很大程度讓他遠離權力中心。御史中丞塗節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謀殺劉基,接著再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借題發揮,不斷擴大胡惟庸案,如果李善長能夠看清時務,安安分分的把自己擺在一名老農民的位置上,應該還能夠留下一條命。可惜,他沒有。他仍然貪戀權力。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與胡惟庸共同謀反。胡惟庸曾經找過李善長“共謀大事”,李善長說,我已經老了,“汝等自為之”。等於是默許了胡惟庸謀反。

    李善長因參與胡惟庸謀反,賜死。夷滅三族。

    王國用說的“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正是對李善長功績的褒獎,這也是李善長被誅的原因所在吧!

  • 5 # 安然淡如水

    有點聯絡…但不是主要原因

    李善長功勞太大,威望太高,在所謂的淮西貴族裡有相當的號召力…雖然已經退休,明面上不掌權,但是仍然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加上太子死的早,孫子還年輕!所以李善長必須死…讓淮西貴族沒有老大,沒有領頭羊

  • 6 # 王哲270723

    不是。

    李善長是受胡惟庸謀反案牽連,劉基病重期間吃了胡惟庸送的藥,結果死了,也是胡惟庸罪行之一。

    說到底導演可能都是老朱。

  • 7 # 小貓頭1987

    肯定不是,李善長的功勞和威望不是誰能彈劾死的。否和朱皇帝有關係,別人只是一顆棋子罷了。只知道他倆關係不好,人都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也是李善長必須死的原因。

  • 8 # 在隴川

    朱元璋開國之初,朝廷分為浙東黨和淮西黨,浙東黨是以劉基為首的文官集團,而懷西黨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朱元璋老部隊。因為朱元璋同志從事的工作比較特殊,畢竟皇帝不能表露出自己站在哪一邊,所以說淮西黨的領袖也就變成了李善長同志。

    而且在朝廷封官進爵的時候,李善長的地位是比劉基高的。李善長的死其實和劉奇並沒有多大關係,完全是因為自己咎由自取罷了。同事因為李善長是開國的丞相,雖然是和朱元璋一起打拼下來的老班底,但是他為人方面,自從當上的丞相就變得很狂傲。

    而且最重要的是,李善長受到胡惟庸的牽連,當時朱元璋一心想剷除丞相,在朱元璋看來,天下是自己打的,而丞相什麼都沒做,卻享有和自己相似的權利,這很不爽。而且當時身為朝廷丞相的胡惟庸不知收斂,很多事情觸犯了朱元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罪殺宰相為擁珠連其九族,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夥同罪殺南韓公李善長,其實朱元璋並不是想殺胡惟庸和李善超,他要殺的是丞相。

    劉基又叫劉伯溫,是朱元璋打到浙江青田的時候,收服的一位文臣,當時劉基恃才放曠,並不想順從於朱元璋。但是由於當時劉伯溫懂天文,當時天文學是一門帝王之學,懂這個學問的並不多,所以身邊的人就要求朱元璋一定要請到劉伯溫。

    在陳友諒軍(忘了誰)攻打南京的時候,身邊平時吹噓自己懂得文韜武略的文臣武將都勸說朱元璋逃走,但是隻有劉伯溫一人站出來,大聲怒斥道"想要逃走的人應該統統殺死"劉伯溫的這一行徑為後來自己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並且劉劉伯溫是真的聰明。

  • 9 # 建築景觀諮詢師徐易山

    不是,是受胡惟庸謀反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的。劉基這個人絕頂聰明,有濟世之才,但是性格過於耿直,很難在官場混下去!

  • 10 # 道門守衛者

    又到了最喜歡的回答問題環節

    照例審題

    李善長是因為受到劉基的彈劾而被朱元璋處死的嗎?劉基到底是怎樣的人?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簡述一下李善長:

    字百室,明朝開國功臣,封宣國公,洪武三年,封南韓公,左柱國,手握兩塊丹書鐵券,兒子拿著一塊免死金牌,爵位世襲罔替,位極人臣,法家的代表人物。

    因為胡惟庸一案被牽連,全家七十七口被冤斬,死時七十七歲。

    如果把朱元璋比作漢高祖劉邦。

    大將徐達等於韓信 李善長等於蕭何 劉伯溫等於張良。看看這幾位的下場就知道是不是等於了。

    說真的,劉伯溫彈劾李善長彈劾到吐血都沒轍,一個左柱國,手握丹書鐵券,boss級的存在,上下嘴唇就想扳倒不現實。皇帝不想讓他死,除了自殺,他就只能好好的活著,皇帝想讓他死,他拿著一萬塊兒免死金牌都沒有用。

    朱元璋喜怒無常殘忍好殺這個不要爭論,僅僅是彈劾不足以撼動開國功臣的地位,李善長是皇帝的親家,李祺娶了朱元璋的長女,成為駙馬,僅僅一個彈劾能讓朱元璋處死他媽?不可能的,具體咋死的,你自己看《明史》有原因,不是因為一件事

    至於劉伯溫嘛。

    《明史》

    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 :“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於世。子璉、璟。

    ------------------------------------百科--------------------------------

    劉伯溫又高又大,一臉大鬍子,為人正義,慷慨,朱元璋以他為心腹,每次聊天都只有倆人,劉伯溫也掏心窩子跟朱元璋表忠心。皇帝每次遇見事兒都得請教劉伯溫,劉伯溫每次都給出好主意解決,後來連稱呼都變了,都叫老鐵,不叫姓名,還跟人說“劉基就是我的張子房”又說世間的事兒很奇特,但是不方便告訴你們。你們自己猜去吧。書有兩部,兒子也有倆。

    這麼說你大概明白劉伯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了吧。要想知道的更詳細,去看《明史》劉基傳。

    回答完畢。

    無量天尊。

  • 11 # 刀筆小吏1970

    李善長是受胡惟庸案牽連被誅殺的,朱元璋一石二鳥借胡惟庸案徹底消滅了丞相這一傳承了近兩千米的職位,改變了封建制度的政治體制,權力徹底的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又幹掉了淮西集團的老大李善長。

    淮西集團就是一群朱元璋剛起事時的老同事老同鄉老同學和哥們,這些人都戰功卓著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大業中有大功的人,朱元璋為了削弱淮西集團抬高浙東集團來達到平衡,浙東集團是以劉基為首的一群士大夫和所謂的清流集團,可惜浙東集團雖然勢力很大卻缺少皇帝的支援。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老班底功勳是很大,但是也廣羅黨羽擅權獨斷,朱元璋殺李善長只是個時間和藉口的問題。

    劉基是個智商很高的人,朱元璋在他面前牛逼不起來,早就看劉基高深莫測的樣子不爽了認他很久了,劉基還是個眼高於頂以清流脫俗自居的人,朱元璋最後一次和劉基對話氣的老朱發昏也二人徹底決裂從此分道揚鑣,老劉厭倦了朝廷裡的政治鬥爭,提出辭官回家養老,去見老朱請辭。二人對答如下。

    這一天,朱元璋單獨找劉基談話,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宰相(當時李善長為宰相)。

    劉基十分警覺,知道朱元璋是在試探他,說:“這要陛下決定”。朱元璋又問道:“你覺得楊憲如何?”這是一個陷阱,楊憲是劉基的心腹,要先用楊憲去試探劉基,他馬上回答:“不可以。”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汪廣洋不屬於兩大集團,但朱元璋卻懷疑他和劉基秘密勾結,劉基想了想說:“此人淺薄,也不可以。”

    朱元璋感覺到了劉基的精明,又問他:“胡惟庸如何?”胡惟庸當時是淮西集團的重要人物,劉基回答說:“此人將來可成大器,但必將難以控制。”

    不得不說這判斷簡直神了,胡惟庸被處死正是因為謀反。回答完這個問題,劉基以為考驗結束,就此鬆了口氣,然而最致命的是最後一個問題。

    朱元璋意味深長的看了看劉基,說道:“看來這宰相之位只能是先生莫屬了。”劉基沒細想就回答道:“我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您還是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徹底激怒了朱元璋,自負不說,還說出疾惡如仇的話,誰是惡呢?朱元璋嗎?就此朱元璋與劉基決裂,直到後來立胡惟庸為相後放任毒死劉基,劉基垮臺後,浙東集團也被胡惟庸打壓屠戮煙消雲散。

    回顧朱元璋殺掉劉基的原因,朱元璋想要永葆江山穩固自然是其重要的一環,然而劉基的自負和在朝堂之上培養心腹,更是加深了朱元璋不安的心理。

    最主要的是劉基是言官領袖,朱元璋最忌憚和最嫉恨的就是言官集團,有明一代言官集團是每一個皇帝的噩夢。

  • 12 # 喧囂平原

    李善長並不是因為受到劉基的彈劾而被朱元璋處死的。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劉基病逝。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長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夷三族。

    中國自古以來從不缺少派系鬥爭

    初生的大明王朝,剛剛打跑了蒙古人,解決了外患,內部鬥爭就開始了。說的具體點,就是派系鬥爭。

    洪武初期,大明朝廷裡的兩大派系為:淮西派和浙東派。

    淮西派是以朱元璋的同鄉為主力,李善長為該派首領。而浙東派是以劉基馬首是瞻。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淮西派和浙東派你來我往,都得不亦樂乎。

    先是李善長的親信李彬因犯罪被劉基殺掉,李善長求情無果。之後因劉基求雨無果,被李善長抓住把柄煽動淮西派群起而攻之,劉基不得不以喪妻為理由請假回鄉。接著,浙東派干將楊憲(此人之前為檢校)充分發揮了一個情報人員的能力,不斷收集李善長的把柄,並常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不久,劉基被朱元璋招回,仍被委以重任。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劉基被朱元璋授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但面對疑心很重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基卻因說話辦事過於直接,最終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不久之後不得不辭官回鄉。

    雖然劉基辭官後,淮西派大獲全勝。但時任宰相胡惟庸充分發揮整人整到死的風格,誣告劉基佔據了一塊有王者氣息的土地。皇帝是最忌諱別人佔有王者之氣,哪怕只是一個小物件。於是,朱元璋下旨處罰劉基—罰奉。害怕被朱元璋再次猜忌,劉基只好帶著全家好回到南京。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劉基黯然辭世。

    雖然李善長在派系鬥爭中笑到了最後,而且位高權重,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首(南韓公)。但這並不代表他的下場比劉基好。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長因胡惟庸案受牽連,被朱元璋滅了三族。

    “學術醇深,文章古茂”“運籌帷幄”

    回到問題,劉基到底是怎樣的人?

    民間傳說中,常常將劉基(字伯溫)形容成“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神機妙算,未卜先知”、“宛如仙人下凡”。

    歷史上的劉伯溫雖沒有傳說中的神乎其神,但其在文學和軍事上都有很深的造詣。

    在文學上,劉基有近兩千首詩、詞、賦、騷以及其他文體文收錄在《誠意伯文集》中,並流傳於世。與宋濂、高啟併成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裡,劉基帶著諸多遺憾留下了最後一首詩,“從臣才俊俱揚馬,白首無能愧老身”。

    在軍事上,劉基在大的戰略方針以對及時局的把握有著別人所沒有的才能。

    初入朱元璋隊伍的劉基便提出了“時務十八策”,“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堪比《隆中對》,為朱元璋統一天下提供了戰略藍圖。

    龍灣戰役前,劉基痛斥膽小懦弱之人,詳細分析時局,指出陳友諒並不是不能戰勝的。

    鄱陽湖戰役前,劉基反對朱元璋率軍營救被張士誠圍困在安豐的韓林兒,朱元璋不聽。果然,趁朱元璋不在安慶,陳友諒趁火打劫。如果不是朱文正死守洪都,朱元璋很可能被陳友諒端了老窩。

    大明初期,朱元璋發動對北元的第一次遠征,劉基持反對意見。果然,大明王朝的第一次北伐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意圖。

    雖然劉基深諳君臣之道,但過於剛直的性格以及“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還是被奪得天下之後的朱元璋所忌諱,最終沒有逃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 13 # 陸成平

    不是,李善長的死與劉伯溫沒關係,雖然二人政見不合,但二人都以朋友相稱,都是朱元墇的謀士,劉伯溫的可以說是胸懷寬廣,鞠躬盡瘁的忠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麵包甜甜圈有哪些做法,很精緻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