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毅陽

    宋神宗元豐二年(即公元1079年),大文豪蘇軾由徐州調往湖州任知州,按照當時的慣例給朝廷上了一道謝表,他在《湖州謝上表》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權御史中丞李定、監察御史何正臣等人以此為據,彈劾其攻擊朝廷,反對新法,經神宗皇帝批准後,御史臺實施了抓捕,遂後將其羈押在臺獄裡。御史臺素有“烏臺”之謂,因此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文字獄,被時人稱之為“烏臺詩案”。

    眾所周知,《湖州謝上表》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由頭而已,事實上早在熙寧六年(即公元1073年),《夢溪筆談》的作者、王安石變法的擁躉者沈括(時任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就開始收集蘇軾針砭時弊、抨擊新法的詩作了,只不過當時沒有引起主政者注意罷了。

    自從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後,騎牆派宰相吳充和王珪上臺,以參知政事張方平為首的保守派勢力才得以在朝中抬頭,新黨代表人物參知政事蔡確、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為了壓制政敵,鞏固自身地位,急於找一個可以殺一儆百的出頭鳥,而交友廣泛又恃才傲物的蘇軾正好撞到他們的槍口上。

    他們收集了諸多所謂證據,監察御史裡行舒亶曾在其彈劾奏章裡一一列舉:至於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指青苗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鹽鹼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

    從這些處心積慮的文字裡可以看出,他們為了致蘇軾於死地,每一條每一款都往皇帝身上扯,正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只要宋神宗點點頭,既便蘇軾有九條命也不夠殺的。

    所幸的是宋神宗並不傻,他自己拿不定主意,知道跑到後宮裡找外援,太皇太后曹氏直言不諱的告誡他: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

    曹氏把仁宗皇帝搬出來為蘇軾說情,神宗皇帝其實並不為所動,真正讓他警醒的是這句話:得非仇人中傷之乎?。蘇軾得罪的那些仇人要致他於死地,卻讓我這個做皇帝的來承擔殺士大夫的惡名,這是什麼道理?

    就在神宗皇帝猶豫不決之時,直舍人院王安禮入見並進言道: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語言端人。軾本以才自奮,今一旦致於法,恐後世謂不能容才。願陛下無庸競其獄。

    王安禮是王安石的同母胞弟,他突然跑過來為蘇軾求情,完全出乎神宗皇帝的意料之外。要知道,當年蘇詢寫了一篇《辨姦論》矛頭直指王安石,暗刺其矯飾反常、不近人情,並預言其人必將禍害天下,王安石大為光火,從此和蘇氏父子結下仇怨,其弟王安禮突然為仇家求情,究竟是何用意?

    後來詳細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正是王安石本人的意思: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這個時候的王安石雖然明面上已經退居二線,其實在朝中的勢力並未削弱多少,他的一句話依然能頂別人一萬句。

    前面說過的參知政事蔡確,權御史中丞李定,以及何正臣等御史臺官,都是熙寧變法的忠實擁戴者。蘇軾剛下御史臺獄時,王安禮就打算為其鳴不平,權御史中丞李定就當面告誡他:軾與金陵丞相論事不合,公幸毋營解,人將以為黨。

    王安石當時以使相的身份判江寧府事,時人謂之金陵丞相,王安禮跑去問兄長可有其事,王安石當即否認,並讓他在適當的時候向皇帝轉奏自己的意思。

    神宗皇帝一直以為是王安石想要蘇軾的命,原來事實並非如此,他這才鬆了口氣,於是偷偷告訴王安禮:朕固不深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為卿貰之。

    說完這些仍不放心,又再三叮囑:第去,勿洩言。軾前賈怨於眾,恐言者緣軾以害卿也。

    王安禮從宮中回到舍人院,諫官張璪攔住他責問:公果救蘇軾邪?何為詔趣其獄?王安禮當然不能告以實情,只是胡亂編個瞎話搪塞了過去,沒過多久,神宗皇帝果然下旨輕判,將蘇軾貶為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因此撿回一條命,事後才知道是昔日政敵王安石暗中出手相助,他從黃州移遷汝州任職,路過江寧之時,專門拜會了定居於此的王安石,兩位平生宿敵,相逢一笑泯恩仇,把酒言歡,寄情風月,一時傳為文壇佳話。

  • 2 # 七追風

    蘇軾,蘇大廚子,他能在黃州做出東坡肉,還真是因為“烏臺詩案”。

    (蘇東坡:大家嚐嚐我燉的豬肉)

    話說,在享受黃州豬肉之前,蘇軾是一個有才華但是更有脾氣的公務員。公元1709年3月,他被調到湖州當官,於是例行公事寫了份調職報告。

    這東西隨便寫寫就行,但是蘇軾耍了點小個性,在報告結尾發了發牢騷。大概就是說自己老了,跟不上潮流了……(原文內容是: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按道理說,蘇軾這是找事兒。平時發牢騷就算了,交個報告還這樣,有點過分了吧。

    但是,正常來說,這也不算事兒。因為,像這種報告,那就是例行公事,皇帝絕對不會看的。那些負責文書工作的,也就是大概掃兩眼……

    哪知道,這一次不一樣了。御史院,專門靠嘴皮子吃飯的幾個新人,覺得這是在諷刺自己。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提攜了一些新人上來,蘇軾有點看不慣他們,所以時不時嘲諷一下。你平時喝酒唱K的時候發發牢騷就算了,敢在政府公文裡找事兒,怎麼能忍?

    御史們受不了了,趕緊跑過去向皇上彙報:“皇上啊,蘇軾看不起我們——哦,不對,蘇軾看不起朝廷,太自以為是了!”

    (宋神宗)

    宋神宗剛開始也沒覺得多嚴重,畢竟蘇軾這樣的文人,天天不寫詩發發牢騷,心裡就憋得慌,天下人都知道。

    御史們憋了一口怨氣啊,不行,必須弄死他!

    於是,大家活也不幹了,憋在辦公室裡,花了四個月時間研究所有蘇軾的詩,終於找出幾首發牢騷比較誇張的。

    情況是這樣的,蘇軾以前覺得新政策不太好,於是有那麼幾首詩,似乎諷刺了一下。

    御史們抹著眼淚義憤填膺的說:蘇軾他就是個亂臣賊子啊!那新政都是皇上您支援的,他諷刺新政,就是諷刺您啊!我的老天爺啊,敢諷刺皇上,必須弄死他!

    皇上一聽,哎呦喂,這事兒這麼嚴重?

    還真嚴重了,好多人都過來說,皇上啊,你看你看,這句詩,你仔細琢磨琢磨,是不是在罵你呢?!仔細琢磨!

    皇上一聽,那好吧,咱把蘇軾叫回來,問問咋回事吧。

    這時候已經有人給蘇軾通風報信,說朝廷裡烏央烏央的一大群人想掐死你呢!蘇軾嚇得差點想弄死自己。

    到了京城,蘇軾就被關了起來,一幫御史開始審問他:說,你是不是在諷刺我們?!不對,你是不是在諷刺新政,諷刺皇上?!

    蘇軾被問的一愣一愣的,最後只會點頭:對對對,這句詩是發牢騷,那句詩也是發牢騷……

    宋神宗一聽,蘇軾全都招了,各種震驚。那咋辦?這貨諷刺我,我弄死他吧。

    但是,人家也就是發發牢騷,宋太祖早就立過規矩,除了叛逆謀反,一概不能殺大臣。

    朝廷裡一些人也出來為蘇軾說話了:人家也就是臭書呆子發發牢騷,就這麼殺了,不合適吧?

    王安石也出來說:咱們這太平盛世的,殺一個大詩人大才子,說不過去吧!

    正在生病的曹太后也出來幫著蘇軾說話了……

    宋神宗仔細琢磨了一下,你們說的也對,算了,不殺了。

    不過,那群御史們還火急火燎的希望早點弄死蘇軾呢!沒辦法,折中一下,把蘇軾貶到黃州,當個沒有實權的地方武裝部副部長(團練副使)吧。

    其他牽扯到的人,也都受了一些小懲罰。

    於是,蘇大廚子來到了黃州,發現這裡的豬肉好便宜啊!但是人們都不會吃,所以潛心研究,東坡肉誕生了……

  • 3 # 公孫青陽

    “烏臺詩案”也稱作御史臺案,時間:元豐二年三月,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大文豪:蘇東坡!

    經過:蘇東坡當時被從徐州調到湖州任職,寫了一首《湖州謝上表》,結果因為幾句無關緊要的話,被政敵抓住了把柄,並以次為開頭,差點致他於死地!

    話是這樣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御史臺藉此機會,立馬參了蘇軾一本,說他妄議朝廷,目中無人!

    當時正值朝廷黨爭非常激烈的時候,兩派領袖司馬光與王安石自然而然的也被捲入其中!

    蘇軾也算是黨爭裡的犧牲品!

    很快關於蘇軾的各種詩句,詞文被挖了出來,朝廷下令把他關押起來!

    不知道什麼原因,提審他時,幾乎所有的詩詞罪狀他都認了!

    這種情況就使人很迷糊,令想救他的人都一籌莫展!

    神宗看完蘇軾的罪狀書時,說道:“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

    此事也能看出朝廷對於此事也不想過分追究,並不想因此牽扯出一些煩亂事!

    但當時黨爭激烈,文臣之間上演都是你死我活的洗碼!

    李定,舒亶,王珪等革新派想抓住這個機會整死蘇軾,為自己掃清道路!

    神宗面對大臣輪番相逼,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當然此事關心蘇軾的人,也在積極的想辦法營救他蘇軾,這其中就包括曹太后,還有罷相的王安石等人!

    北宋年間,太祖有諭: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基於此,神宗還是饒了蘇軾的性命!

    聖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不準擅離該地區,並無權簽署公文,這樣的結果,等於被軟禁起來,但是總歸這條性命是保全下來!

    烏臺詩案也就隨著蘇軾案子的終結,而結束!

  • 4 # 錢君史話

    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新政,欲以除積弊,實國庫,以達國富民強,凡事難兩全,這就形成了擁護變法,和反對變法的兩派,在朝廷互掐。王安石與蘇東坡是君子之交,但政見不同。王丞相嫌他聒噪,也就屢次貶謫他到地方任職,由此還演義出“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話本,打住。

    這不,元豐二年朝廷打發蘇軾到湖州上任,蘇軾總要寫一篇謝恩表,以示皇恩浩蕩,咱們才過八斗的蘇學士,在謝表中寫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而當時保守派以變法為“生事”,譏追隨變法者為“新進”,這兩句話,擾亂了大宋朝,變法者上綱上線,旁徵博引,以諷刺皇上,反對新法立馬把蘇軾解押御史臺,這御史臺官署,多植柏樹,常棲烏鴉,俗稱烏臺,既已立案,蘇軾只有老實坦白的份,牽連了一批朝臣,司馬光,皇帝的妹夫王詵都在其內,有原告,有證據,只惹得皇上殺了蘇軾的心都有,蘇軾保守派的同事們,噤若寒蟬,機靈的立馬與蘇軾劃清界限。蘇軾俗惡“新進”派章惇,反倒多方營救,只是苦不得方,這時,王安石以祖宗有制不殺士大夫諫神宗,更兼太后親為說情,蘇軾方免於一死,其他人蓋行貶謫,皇帝又囑咐他妹夫:今後再也不要與那些不著調的人,混在一起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喜歡魅族,但是又熱愛遊戲離不開配置,買不起高階機(魅族),我該怎麼辦?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