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思修善

    原來好像有過類似的問題,回答過是岳飛的《滿江紅》。每每吟來,一個民族英雄壯懷激烈的高大形象躍然心中。自古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有英雄情節,以“愛國主義”為理念的文化,一直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國破家亡,一個英雄形象揹負“精忠報國”的“岳母刺字”,帶著母親的囑託,躍馬揮槍,帶領眾華夏兒郎,拒敵於千里之外。“仰天長嘯”,這種視死如歸,豪氣沖天的大丈夫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魂魄”。一個男人,就應該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就應該有雄心壯志,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國仇家恨面前,沒有什麼條件可講。詩的下半部分“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種快意恩仇藐視敵人的英雄氣節,在敵人蹂躪國土的情況下,被徹底激發出來,以一種“手撕”敵人,近似“魔性”的狂妄狀態,表現出來,這是整首詩的“眉眼”部分,看似變態的瘋狂,但是一點也不感覺到有什麼不妥,反而襯托的這首《滿江紅》更加氣勢如虹、大義凜然。《滿江紅》是一首男人的詩,是一種中國的詩,也證明了中國血性男兒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在岳飛抗金800多年以後的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氣勢洶洶十幾個國家“胡虜”,幾十萬“岳飛”,又一次上演了“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以自己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把裝備精良的多國聯軍,趕出了朝鮮,再一次書寫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華章。

  • 2 # 蒼胡頡

    “拈花怎麼傳,不妨密且禪,歸隱揚眉際,相逢瞬目邊。一期從古棹,三界任橫眠,臨行無剩語,珍重一聲○。”

    作者大愚法師,南懷瑾著作多有提及,並一直引之為奇。此詩是大愚神隱前為告別諸弟子及警示後學而作。後,大愚不知所蹤,有人近年曾在終南山見其真人。

    此詩意象恢宏,大而無當,但純屬自證工夫心中氣象自然吞吐,屬九層之巔心界核心,非不在陰陽不在合之人不能解之。不作闡釋,有緣得之。

  • 3 # 康德孫

    我自橫刀朝天笑,去留肝膽兩崑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潭大俠披肝瀝膽換來的不是民眾覺醒而是臭雞蛋,今日讀來仍不免拍案而起。

  • 4 # 寄跡京華一布衣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題獄中壁》

    清-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 5 # 臥看雲起

    海子的最後一首詩“春天,十個海子”,這首詩自問世以來,感動無數人,被抄閱傳頌,歷久彌新。

    春天,十個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髮,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

    就剩這一個,最後一個

    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裡的穀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們一半用於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於農業,他們自己繁殖

    大風從東吹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首詩表達了海子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有對於輕盈的、溫暖的幸福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他的靈魂與土地苦難的命運深深捆綁在一起,無法擺脫無望的求索,因此陷入到痛苦之中。

    這首詩體現了海子作為一個將創作與民族命運緊緊關聯在一起的偉大詩人的情懷,也體現了他對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深沉追問。

    今天再讀這首詩,除了苦痛的滋味,更有振奮的力量,我想詩人如果也處於今天的時代,一定會被今時今日我們民族日新月異的變化所振奮,看到我們偉大的民族自強不息如此強大的佇立在世界民族之巔,不會再因為苦痛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 6 # 林中雨微

    2019年5月19日我去井崗山接受紅色教育。讀陶鑄生前寫給妻子曾志的最後詩,禁不住流下眼淚。  

    贈曾志

      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

      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身抑苦酸。

      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寒。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心底無私天地寬"這種革命者的胸懷和氣度感天動地。在小井醫院邊的曾志墓碑前默哀,內心充滿了敬意。一個女人的力量來自信仰,這信仰無比聖潔,無比高尚。

  • 7 # 獨上蘭舟

    那些著名詩人寫的最後一首詩,我知道的並不多。有陸游的《示兒》、李煜的《虞美人》和海子的《春天,十個海子》,最喜歡的是李煜的《虞美人》。

    公元978年,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嚐盡辛酸。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透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透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此詞千古流傳,至今也能引起廣泛的共鳴,特別是最後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寫愁思最形象的。

    李煜被稱為“千古詞帝”,應該是宋詞的第一座高峰,在宋詞發展過程中居功至偉。自李煜後,宋詞才真正成為能與唐詩並肩的文學高峰。後人王國維評價:“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 8 # 塗之人995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這廿字,吉鴻昌用樹枝寫在刑埸上。寫罷就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是譚嗣同的《獄中題壁》。他在菜市口挨刀前,圍觀京民向其投擲破鞋,菜幫,臭雞蛋,然後身首異處。

    “九葉洪基一夜銷,猖狂不聽直臣謀。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淒涼玉殿秋。”

    趙佶把以廿八字寫在破廟殘壁上。寫完他並沒死。

    三個名人,前兩位慷慨,後一位心酸,讀罷唏噓。

  • 9 # 故事夜總會

    古詩中最讓人感懷的就是陸游臨終前的《示兒》了,該詩既是一份遺囑也是陸游的絕筆之作。詩中沒有面對死亡即將來臨的悲傷和絕望。有的卻是沒有看到祖國江山一統的遺憾。詩詞樸素、簡單但是情感熾烈、濃厚、真摯。

    《示 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收復中原是陸游畢生的願望。

    詩中的“”悲”字是整首詩的焦點。匹配以其他簡單樸素的語句,深刻表達了詩人心中哪種沁入骨髓的痛。北定中原之句則表達了詩人對收復中原的渴望和信心,這才會有告乃翁之句。該詩語句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其情悲壯,其語泣神。真情流露自然,渾然天成,是不可多得愛國詩篇。

  • 10 # 詩白詞清

    說到絕筆詩,因為前不久特意去翻查唐伯虎的大致生平資料,眼前還記得他的這首: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前兩句體現了一生經歷了許多坎坷苦難的唐伯虎堪透世事、對死亡的豁達坦然,後兩句則又反映了他對生命、對人世的留戀不捨。

    雖然很同情惋惜唐解元命途多舛、為當世大才子卻終身抑鬱不得志,但對他“陽間地府俱相似”之語並沒有共情感,反而覺得有點糟糕。若陰陽間俱似,把死當做痛苦人生解脫的人簡直沒法死了。

    所以這首絕筆詩感慨有,感動說不上多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地搜尋了下,看看哪首會引發深重共鳴,結果顯示比較著名的絕筆詩有陸游至死不忘國難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展現了陸游偉大的愛國情懷,這種心繫國家前途命運的精神值得當代詩人學習。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巨大詩歌成就其實並非有意為之,他最初的最大的人生信念是輔弼明主使“寰宇大定,海縣清一……然後遊五湖,戲滄州”,但至終壯志未酬,絕筆作《臨路歌》裡全是對不得志的遺憾不甘: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婉約詞宗李清照的最後作品是豪邁大氣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展現了她雖為弱女子卻懷大氣節的品格風骨,也表達了對偏安一隅苟且怯懦的南宋朝廷的諷刺不滿。

    其他如陶淵明的“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于謙的“奸黨只知讒得計,忠臣卻視死如歸”等,其臨終之言各有所感發,讀之都有所觸動,但深徹的打動卻沒有。大概因為他們所感所發是他們的人生,與我的現實生活差異太多。

    其實更認同的是李白的這句:“天地為逆旅,百代為過客。生者為過客,死者是歸人”。於此人世間,明天與意外難定哪個會先到來,只盡量做些心理準備,每個今天儘量做到無悔,然後順其自然迎接未知的明天。

  • 11 # 子愚之言

    看到這個問題,比較有感觸的是褒貶不一的“賣國賊”李鴻章的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據說是李鴻章死前口述的無題詩,但在其後人與友人編撰的文集中卻並沒有找到這首詩,真假已難以考證了。

    如果真是他所作,單從詩裡表達的情感來看,這實在是一個憂國憂民,兢兢業業,死不瞑目的末世孤臣的絕筆之作!何其悲壯!作者一生辛勞苦累未敢有一刻放鬆,然而到頭來於事無補,連死都那麼難!國家發展緩慢,民眾悽苦不堪,而自己實乃一孤臣,心有餘而力不足啊!更何況還有外敵尚且對我們虎視眈眈,大家一定要同心協力,不遺餘力的抵抗外敵,千萬不可放鬆警惕啊!

    理解了其中所包含的拳拳愛國之心,惱於自己的無能為力,至死放不下國計民生,有誰會不感動淚目?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他是不可謂沒有雄心壯志與報國之心的。

    弱冠之齡,初入官場,“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水鷗。笑指盧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何等的意氣風發,志向高遠!

    因反清運動中八旗子弟不堪一擊(足可見晚清時期清廷有多腐朽不堪),李鴻章以文臣之身入曾國藩旗下組建淮軍,大力改革擴軍,提升武裝實力,最終鎮壓平息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他繼續擴軍,因為“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足可見他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是看得很透也在積極準備的。

    後他認識到武器裝備的重要性,認識到中國積弱的原因為“患貧”。為了求富求強,大力發展軍工與實業,推行洋務運動,創辦了上海洋槍三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總局,漠河金礦,江西興國煤礦等一系列企業,涉及軍工,礦業,紡織,鐵路,電信等各行各業。促進了清末的工業化,為清廷創造提供了大量的錢財。

    李鴻章是一個能力很強的有志之士,但他卻也是一個封建社會制度下培養出來的純封建官僚。

    在外敵入侵,民族生死存亡之時,作為掌有實權的他依然沒有忘記貪汙腐敗,中飽私囊,橫徵暴斂。容閎經調查發現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賺了至少四千萬兩白銀。其中被人扒出的就有在三百萬兩白銀購買德國定遠於鎮遠是收八十萬兩回扣,此類事件數不勝數。梁啟超計算過李鴻章積累的財富有幾千萬兩,除了他自己,他的子侄兄弟的財產也有幾千萬,工廠,田產與房產等均有不少。其中,田產在最多時達到250多萬畝,每年田產租金數萬石。李鴻章府邸佔地3500平方米,佔淮河路中段半條街。而那時,清朝全年稅收才八千多萬。

    面對外敵入侵,他不是積極抵禦,而是消極應戰,一心求和,他把自己比作裱糊匠,一直在不停裱糊清庭這叫破屋子,前後簽訂了三十多個不平等的賣國條約《煙臺條約》《馬關條約》《天津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有人說這不是李中堂的錯,是清政府的錯,但是他那時可是慈禧的心腹,是實實在在的掌權人,是代表著清政府的。相比於積極應戰盡人事聽天命的左宗棠,鄧世昌,關天培等人,李鴻章僅僅只是一個會做官,會做面子工程的官混子!

    據悉,他甚至在與各方列強談判時收受列強的賄賂達成簽署不平等條約。如1896年沙俄為了讓李鴻章簽署《議定書》放棄修建鐵路,賄賂李鴻章300萬盧布。當時俄國的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就說了:“謝爾蓋維特收買了卑鄙的李鴻章,他接受了這一橫暴的行為,為此中國將永遠不會饒恕俄國,中國將永遠力爭將橫貫滿洲的鐵路幹線變為本國的鐵路,而不是俄國的鐵路”

    我們作為後人,沒有處於當時當地,無法站在道德高地去下定論清庭的失政是否盡歸於李鴻章一人,畢竟清庭的沒落是日積月累的,是積弊過深的結果,這裡省卻十萬字。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報國之心,他的詩文裡盡顯嘔心瀝血一心為國的悲壯,七十多歲還代表清庭出面與列強談判;也不能說他沒有能力,他能力是很強的,在與日本談判馬關條約的簽訂時,他據理力爭,捱了一子彈省下一億白銀。

    但是,在當時國力衰弱,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他不盡力抵禦,反而用失去尊嚴的割地賠款來裱糊他覺得破敗不堪的清庭,在此過程中,他還趁機中飽私囊,貪汙受賄,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罪過!由此,他再也洗不清他的汙名!

    雖然,臨死,他依然在表達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愛國之心!

  • 12 # 隨手談詩

    詩人一生中寫的最後一首詩,那就是絕命辭,通常是詩人在預感到死亡將近時,用來總結自己一生、與世決絕的作品,其說法出自《漢書·息夫躬傳》:

    “初,躬待詔,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絕命辭。”

    意思是你們這些人天天都在誣陷我,我不和你們玩了,寫下這首絕命辭就去死!

    很多人所作的絕命辭,都可以看做是詩人寫給自己的墓誌銘,國外不瞭解,這裡只說中國古代。

    《九章·懷沙》(節選)——屈原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九章·懷沙》很長,這裡所選的是最後兩段,大意是:悲哀是永遠不會休止的,讓人嘆息不已。世界渾濁不堪,沒人懂我,我也不屑與別人交心。死亡無可迴避,我也不必愛惜身體,那些光明磊落的君子,你們是我的榜樣!

    這首詩通常被認為是屈原投江之前所作的絕命辭,詩中主要是抒發自己和國家的不幸,在詩篇最後,屈原以死明志,他希望透過自己肉體的死亡,喚醒君主,從此勵精圖治,讓國家強盛起來,不再受敵國凌辱。

    《示兒》——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的絕筆,一首耳熟能詳的課本詩。

    要知道,陸游人生的第一課,就是逃亡,時靖康之變,其父被罷免,陸游全家開始逃難,當時他才2歲,陸游曾在詩中記錄過這段事情:“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

    那個2歲的幼兒,如今已年過8旬,80多年過去了,陸游也回到了家鄉陰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已經每一集會看到光復河山,於是在臨死前寫下這首絕命辭,直抒胸臆,把希望寄託於兒子身上,他說:“孩兒吶,等到咱們成功收復中原的時候,你一定要到墳前祭奠,告訴我這個好訊息!”

    可陸游哪裡知道,兒子也將重複他的命運,一生都在戰亂與逃亡中度過。

  • 13 # 河失老王

    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前者是武功,後者是文治,如果把十四個字再縮減一下就是8個字英雄蓋世,風華絕代!

  • 14 # 黑白不分的二隻病貓

    當年忠貞為國愁,

    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

    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

    身軀倦,

    鬢已秋;

    你我之輩,

    忍將夙願,

    付與東流?

  • 15 # 遠方啊遠方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此為南唐後主李煜之絕筆。作者更是因此詩而死,讓人感慨萬千!

  • 16 # 般若與

    生在陽間有散場,

    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

    只當漂流在異鄉。

    唐伯虎一生坎坷潦倒,死前寫下這首絕命詩,可謂是看透了世間的一切心酸,放下了人間的一切牽掛。

    生亦如何,死亦如何,在詩人下筆的剎那,生死早已無區別。

    孤苦是我,煎熬是我、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在意人間與陽世哪?

    人間的幸福唐寅從未品嚐,紅塵的功名與他相隔天地,也許在他的眼睛裡,這滾滾的塵世,早已如地獄一般,所以他不在乎生死。

    一個看透了生死,絕望如斯的才子,就這麼帶著滿心的死灰、離開了這個令他嚮往過,憧憬過的人間,但願他在另一個世界裡不在坎坷,不在潦倒,不在漂流!

  • 17 # a老L

    是毛主席的詞“訴衷情”:父母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己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這是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後寫的心境,心裡裝的還是隻有對國家、人民,共產主義事業,惟獨沒有他自己。“何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這是何等無私胸懷!

  • 18 # 長風文史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

    靖康恥,猶未雪。

    陸游出生在北宋滅亡之際,山河破碎,餓殍遍野在從小就記在陸游心裡。一生抱負只想收拾舊山河,恢復大好河山。但時局卻絲毫不允許他這麼做,所以空有一腔熱血,只能化成筆墨。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遺民盡淚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

    嘉定二年12月29日,85歲的陸游躺在床上,他能感覺到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孩子們跪著他的榻前,凝望著他們的父親,枯瘦熟悉的臉寫滿著滄桑,寫滿了對世界的眷戀。

    是啊,85歲的時間裡,陸游經歷了太多,他一生的理想終未實現那收復失地的夢想,竟成了她此生最大的遺憾。他伸出顫顫巍巍的手,想撫摸面前的孩子,但還是沒有成功,只能長長的嘆一口氣,隨即嘴巴喏喏想要說什麼,可聽在人的耳裡聲音極小。 孩子們連忙握著陸游的手把耳朵湊過去,只聽見陸游顫顫巍巍說道:此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陸游人生最後所作的一首詩,最後一刻,他沒有說自己生前如何如何。在他人生的最後時光裡,他掛念的仍是滿目瘡痍的河山,便是在天之靈,能夠聽到河山光復,北伐成功,也能夠了卻他一生的心願。在陰冷的空氣中,陸游嚥下了最後的一口氣。陸游從動盪中出生,死於動盪,他

    見證了北宋的滅亡與南宋的興衰,他的生命是北宋的滅亡史及南宋的建國史。 在他死後70年後,南宋的最後一個城池被蒙古鐵騎攻破,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了海,陸游的南宋至此滅亡。他一生的夢想全部化為泡影,最後的願望也沒有得到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籃或無緣2020奧運會,誰最有資格擔任開幕式的護旗手?